【TMS技術】英文指南:經顱磁刺激治療疼痛研究指南

2021-02-22 經顱磁刺激技術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brain:guidelines  for pain  treatment  research

 

Max M. Kleina,*, Roi Treistera, Tommi Raijb, Alvaro Pascual-Leonec, Lawrence Parkd,e, Turo Nurmikkof, Fred Lenzg,Jean-Pascal Lefaucheurh,i, Magdalena Langa, Mark Hallettj, Michael Foxa,b,c, Merit Cudkowicza, Ann Costellod,Daniel B. Carrk, Samar S. Ayacheh,i, Anne Louise Oaklandera,l

Abstract

Recognizing that electrically stimulating the motor cortex could relieve chronic pain sparked development of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 I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electromagnetic coils held against the scalp influence underlying cortical firing. Multida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an induce long-lasting, potentially therapeutic brain plasticity. Nearby ferromagnetic or electronic implants are contraindications. Adverse effects are minimal, primarily headaches. Single provoked seizures are very rar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evices are marketed for depression and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 various indications elsewhere. Although multiple studies report that high-frequency rTMS of the motor cortex reduces neuropathic pain, their quality has been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lication. Harvard’s Radcliffe Institute therefore sponsored a workshop to solicit advice from experts in TMS, pain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s. They recommended that researchers standardize and document all TMS parameters and improve strategies for sham and double blinding. Subjects should have common well-characterized pain conditions amenable to motor cortex rTMS and studies should be adequately powered. They recommended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tools (eg, NIH’s PROMIS) plus validated condition-specific instruments and consensus-recommended metrics (eg, IMMPACT). Outcomes should include pain intensity and qualities, patient and clinician impression of change, and proportions achieving 30% and 50% pain relief. Secondary outcomes could include function, mood, sleep, and/or quality of life. Minimum required elements include sample sources, sizes, and demographics, recruitment method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baseline and posttreatment means and SD, adverse effects, safety concerns, discontinuations, and medication-usage records. Outcomes should be monitored for at least 3 months after initiation with prespecified statistical analyses. Multigroup collaborations or registry studies may be needed for pivotal trials.


Keywords: Neuropathic pain, Neuromodulation, Treatment, Human, Device

正文摘選:

(Klein MM, et al . Pain, 2015, Volume 156, Issue 9,1601~1614. 王譯擘 譯 胡永生 校)《中國疼痛醫學雜誌》2016年第22卷第5期,國外醫學動態,第329-330頁。

TMS 活化短的皮質內中間神經元和聯繫遠隔 結構的長軸突。傳送軸突(尤其是那些有彎曲的軸 突),比胞體更加容易興奮,因此 rTMS 有遠程效果。 循證研究證實,重複 rTMS 療程可以產生累積的疼痛減輕,但是對於兼顧長期效果及安全性的最佳時機仍不明確。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研究清楚的是, rTMS 是否可考慮用於急性痛,如術後疼痛。另外, rTMS 聯合藥物或物理治療其效果是否會增加也還沒有研究清楚。至於 rTMS 緩解疼痛的最佳治療部位,主要爭議是在軀體疼痛部位所對應的皮質,還是在中央前回臨近的皮質之間。如果說精確的靶點 非常重要,那就需要闡明是否需要導航系統(價格昂貴且需要患者行磁共振檢查)來提升效果。

rTMS還沒有被考慮用於治療急性或傷害感受性疼痛,因為這些疼痛的治療更關注的是病因治療。rTMS用於慢性內臟痛(包括癌症痛),甚至是短暫疼痛症狀,比如術後痛,以及終止先兆性偏頭痛的效果擁有依據。神經病理性疼痛是報導的從運動皮質rTMS獲益最大的疾病,除了一些被視為「非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慢性疼痛症候群,例如I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和纖維肌痛。多重研究表明,面部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好於其他類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這是rTMS的首選適應症。在許多小樣本試驗中報導了rTMS治療中樞性疼痛的效果,發現刺激位置和頻率似乎與療效相關。有明確病變的局部病灶,如帶狀皰疹或創傷,早期的病例常常自限,因此超過一年以上病程的病例更可取。脊髓根性疼痛常常由骨關節炎引起,而且非常廣泛,很可能成為將來的一個方向。運動皮rTMS對臂叢神經損傷的效果有初步的證據。幻肢痛與皮質重組有關,這使得 rTMS 成為在未來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方法。

臨床試驗至少要包括所有重要結果的基線以及治療後的均值和標準差。此外,要注意準確的的樣本量、完整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分配隱藏的方法、被試的人口學和醫學特點、被試的來源(如社區還 是醫院)以及補充方法要詳細。研究中要記錄倫理 學的許可和安全監督,要報導所有不良反應和被試 退出或中斷的原因,對於慢性疼痛來說,長期的獲益和安全性評估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主要的結果通常要被監督自治療開始後3個月。所有的統計方法要預先設定好。

(1)結果測量疼痛強度評分,如疼痛數字量表或視覺模擬量表是經過驗證並廣泛採用的。均值在基線上的變化和應答分析(30%和50%)也要適當。鼓勵次要結果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日常活動的效果、殘疾狀況、生活質量、藥物使用減少量和被試滿意度。臨床試驗中的方法、測量及疼痛評估法案會議錄裡規定了關於疼痛治療結果的指南,指出6項核心點:疼痛、生理機能、情緒機能、被試的改善情況及治療中的滿意度分級、臨床症狀、不良反應;被試的性情和推薦的、特定的結果測量在設計慢性疼痛治療研究中也要考慮在內。一般性的和專門的工具間的平衡很重要。國際疼痛學會推薦在以後的神經病理性疼痛試驗中進行疼痛緩解量表、患者和臨床醫師對整體改善的印象、緩解的比例、經過驗證的質量測量和對睡眠、情緒、機能及生活質量的評估。

(2)用藥,其他治療和環境因素藥物用量是一常見的次要結果,必須在rTMS試驗中被監督,因為藥物(以及其他治療方法和環境條件)可以改變效果和安全性。另外,許多非藥物疼痛治療的目標是使患者可以減少或停用高劑量 的鎮痛藥。慢性疼痛患者用藥複雜且藥物的服用量和需要量較易變化,所以精確的記錄很困難。實時的記錄用藥可能提高數據收集的深度和精度。至少, rTMS 研究應包括所有藥物使用,包括特殊劑量的詳細記錄,以及非藥物性疼痛治療的記錄。監測近期和當前的藥物服用情況對於篩選研究資格並確保被試安全是必須的。

(3)管理注意事項 對於治療疼痛的設備,當申請監管許可的時候,優先考慮前瞻性的空白對照試驗作為建立設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關鍵試驗。一般要有預先設定的假設、 納入和排除標準、對特殊設備屬性的描述、終點以 及統計學方法。在疼痛試驗中,空白試驗和雙盲法 是一個難題,原因在於疼痛評估的主觀性。

(4)用於多中心網路和試驗的資源可以提供基礎設施和統一度量的多中心合作研究被越來越認為是增加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方式。同時,全球性的合作研究將面臨更多的難題。

技術進步也可能產生更具確定性的研究,可能潛在性地改善結果的新興技術主要包括:

①用解剖/磁共振成像來指導線圈的位置;

②描繪經顱磁刺激在皮質表面的電場;

③應用核磁共振白質束成像測量經顱磁刺激的距離影響;

④靜息狀態下的功能連通性磁共振成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





相關焦點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Sacco等受試者先用辣椒辣素引起疼痛對,後經顱磁刺激大腦初級運動區、左背外側前額葉和枕部中線,研究結果同樣是大腦初級運動區經顱磁刺激後受試者疼痛較前減輕。目前在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作用靶點的研究中,只有M1區作用靶點作用得到了證實。
  • 醫學研究推薦更好的減肥方法——經顱磁刺激技術(TMS)
    --副作用較大 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減肥治療方式對於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近期,一項發表在《Brain Stim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可以改變腦皮質活動從而降低肥胖患者對食物的渴求程度
  • 重複外周磁刺激治療疼痛的研究進展_重複外周磁刺激_疼痛_麻醉科...
    目前對於其治療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以藥物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藥物、激素、抗癲癇類藥物、抗抑鬱類藥物)、針灸療法、脊髓電刺激療法等為主,但藥物治療副作用多且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針灸及脊髓電刺激為侵入性治療方法,經皮電刺激效果甚微且需要直接接觸患者因而有燙傷的風險。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01、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強迫症 早在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批准將重複經顱磁刺激應用於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治療;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經顱磁刺激治療對於強迫症有相應的文獻支持,但證據有限,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並未批准相關的適應證。
  • 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的效果如何?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術是通過線圈產生高磁通量磁場無衰減地穿過顱骨,在神經組織中產生電場梯度。繼發產生感應電流,使神經細胞去極化。TMS 可使皮質興奮性、血流灌注、代謝和神經內分泌等發生變化,以其可進行深部刺激、無痛、非介入等優點,在基礎和臨床研究與應用中得到迅速發展。5-HT對睡眠-覺醒周期具有調節作用,是NREM期睡眠起始的必要條件。對失眠症進行TMS治療,可以增加突觸間隙的5-H濃度,能夠改善睡眠,改善患者抑鬱和焦慮狀態。
  • 神奇的機器 —重複經顱磁刺激--中國數字科技館
    目前,精神科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但經過系統的藥物治療後,仍有一部分病人因藥物不良反應、起效慢或因疾病本身較難治等原因,病情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其中,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一種無疼、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TMS資訊】假如18歲史學奇才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也許不會因為抑鬱症而輕生
    林嘉文被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讚為「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帶博士也帶不到他現在這個水準。」據新聞報導,林嘉文是23日晚上在家裡跳樓自盡的,其生前患抑鬱症已有段時間,一直是靠吃藥控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的新手段:個體化視覺皮層經顱磁刺激
    除了使用不同抗抑鬱藥物治療,利用經顱磁刺激調控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物理技術已被用於抑鬱症的臨床治療。然而,目前的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幹預需要六周起效,治療有效率約為50-70%,而在額葉皮層的磁刺激還常伴頭痛、噁心等副作用,甚至導致患者終止治療。
  • 63歲老太失眠焦慮多年,直到遇上神奇的經顱磁刺激術……
    「焦慮抑鬱不可怕,正確認識很關鍵,科學治療更重要,少走誤區少繞路,專科醫院更專業。」拿了藥,醫生還給張女士推薦了經顱磁刺激治療輔助,藥物治療配合物理治療,效果更可靠。張女士懷著嘗試的心態做了一次治療,「沒什麼太多感覺,這設備行不行啊?」。治療師告訴她,一要有治療的療程,二要有治療的參數,三要有治療強度和脈衝數,說白了就是有累積效應,效果是靠足夠的療程、強度、脈衝數來保證的。
  • 司法部介紹戒毒新科技:虛擬實境、「經顱磁刺激」戒治效果好
    「有的項目經實證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戒治效果,如內觀療法戒毒項目、經顱磁刺激戒毒項目、虛擬實境毒癮評估與康復訓練系統等,為科學戒毒、精準戒毒提供了科技支撐。」在「6·26」國際禁毒日前一天,司法部副部長劉志強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 神秘的神經電刺激治療丨治網癮?近代酷刑?電刺激治療是什麼?
    在此基礎之上,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這項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應運而生,其概念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術,採用電刺激或藥物手段改變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或自主神經系統活性從而來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狀、提高生命質量。以電、磁、光、超聲波這四種常見的能量形式進行神經調控的治療方法統稱為神經治療學(Neurotherapeutics)。神經調節分類
  • 利用TMS-EEG進行意識評估有助於腦損傷患者的治療
    阿爾託大學與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TMS-EEG(經顱磁刺激腦電同步記錄)裝置檢測評估人類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大腦活動是否會受到做夢或者不做夢的的影響
  • Neuroimage:如何提高經顱技術靶向腦功能系統的準確性?
    Atlas based on Large-scale fMRI Data Synthesis」.近年來,經顱技術(近紅外成像fNIRS和經顱磁刺激TMS)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01、重複經顱磁刺激:整體安全、有效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無創的神經刺激技術,早在12年前,rTMS就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抑鬱症的治療,尤其是可用於經一種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抑鬱症狀仍改善不明顯的患者。
  • 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感知覺中的應用
    最早的動物實驗已經證明tDCS可以影響視覺的感知和辨別,隨後在一項人體研究中,觀察到tDCS可以調節短序列經顱磁刺激(TMS)誘發的光敏閾值(phos-phenethresholds,PTs),也是視覺皮質興奮性的指標。tDCS在人類視覺皮層與極性相關的主要是對比敏感度、視覺誘發電位振幅、光幻視覺,發現tDCS對視覺皮層有興奮或抑制作用,但許多研究發現對運動皮層的影響更顯著,這與早期的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 河南省食藥監局醫療器械抽檢 昊德康公司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等產品不...
    河南省昊德康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1批次經顱磁刺激治療儀,設備或設備部件的外部標記不合格。  南京小松醫療儀器研究所生產的1批次低頻脈衝電針治療儀,工作數據準確性、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合格。  對上述抽檢中發現的不符合標準規定產品,河南省食藥監局已按要求移送企業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
  • 卵圓孔未閉新版指南出爐,有啥改變?
    時隔5年之後,國內卵圓孔未閉專家指南再次更新。其根本原因在於,2015版的指南針對是原來國外的二項研究結論得出來,針對卵圓孔未閉,單純的卵圓孔未閉封堵術,患者獲益並不是非常突出。原來研究設計的重點在於封堵術後患者是否即刻獲益。忽略了卵圓孔未閉這種特殊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獲益具有延遲性。
  • 第三章:高滲性治療 第四版《重型顱腦創傷救治指南》官方中文版連載
    在第三版指南中列出的的 II 級和 III 級臨床證據在此版指南中未經任何變動,因為在提供證據的研究中,其臨床證據並不充分。雖然目前使用高滲鹽水降低顱壓的治療方法逐漸廣泛,但仍然無任何研究給出大病患樣本的結果支持這一理論,也未給出最為恰當的高滲藥物治療方案。
  • 神經肌肉病的 IVIg 治療指南
    U級證據:無相關證據證明IVIg治療IgM異常蛋白相關神經病,包涵體肌炎,多肌炎,糖尿病根性多神經病和Miller Fisher症候群有效。 美國神經委員會近期發布了靜脈應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神經肌肉疾病的循證指南。該文件由美國神經委員會治療和技術評定小組總結,附帶2頁的摘要,發表在2012.3.27的 Neurology雜誌上。
  •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兒科管理指南
    ,中文全名譯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 T)治療兒科管理指南》。旨在明確基因檢測的作用和NK細胞功能分析的研究可能有助於篩選出CAR T細胞療法受試者中發生這些併發症的高危人群。儘管如此,這項罕見不良反應的診斷標準已提供在Neelapu等人在本刊上發表的成人患者CAR T細胞療法的治療指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