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者發現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

2021-01-18 錢江晚報

日前,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雜誌《自噬》(Autophagy)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張翔南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BNIP3L的泛素化降解是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發現通過抑制BNIP3L泛素化降解實現線粒體自噬的重啟可能是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並為將卡非佐米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缺血,是一類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造成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

目前,腦缺血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在短時間內疏通堵塞的血管,讓腦部血流儘快得到恢復。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用於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藥物是一種名為組織纖溶酶原(tPA)的溶栓劑,但tPA的治療時間窗狹窄,只有在腦缺血後很短的時間內給予才能起效,許多患者無法在有效時間內接受治療,腦血管永久性阻塞,即發生永久性腦缺血。由於腦缺血病理機制十分複雜,對於這部分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藥物幹預靶標和治療藥物。

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張翔南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腦缺血後的血管復通,即腦缺血再灌注可激活神經元內的線粒體自噬,機體通過自噬-溶酶體途徑選擇性地清除損傷的線粒體從而減輕神經損傷。在這一過程中,線粒體蛋白BNIP3L是介導線粒體自噬的關鍵。然而,研究團隊發現,一旦形成永久性的腦缺血後,這種保護作用的線粒體自噬卻始終無法發生。並且,有意思的是,該過程中BNIP3L蛋白二聚體的表達發生特異性降低。

這兩者有著什麼聯繫呢?浙大團隊組利用BNIP3L基因敲除小鼠,CRISPR-Cas9技術及病毒介導的蛋白過表達等多種手段,發現在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恢復BNIP3L的表達可通過重啟線粒體自噬發揮神經保護作用,提示BNIP3L的丟失是永久性腦缺血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課題組發現在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BNIP3L是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被降解的,抑制蛋白酶體活性可抑制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BNIP3L的丟失並激活線粒體自噬。基於此,課題組猜測臨床上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可能可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於是,課題組進一步選擇了臨床上安全性較高的卡非佐米來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卡非佐米可抑制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BNIP3L的降解,激活線粒體自噬並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張翔南表示,上述發現解釋了永久缺血過程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無法發生的原因,讓我們對腦缺血疾病過程中線粒體自噬調控的規律有了新的認識。並且,防止BNIP3L降解可能是治療腦缺血的一種藥物幹預新策略。課題組正在繼續深入研究,以期進一步揭示BNIP3L被降解的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藥物幹預靶標。

本課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項目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本文第一作者為藥學院博士生吳曉麗與博士後鄭豔榕,通訊作者為藥學院張翔南教授與陳忠教授。

內容綜合自 浙大發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該礦物被命名為「竺可楨石」,英文名為Chukochenite,國際礦物學會編號為IMA 2018-132a,國家博物館藏號M13818。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朱教授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發表SCI論文近60篇,篇均影響因子>5,論文他引總數超過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會議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以供交流學習。
  • Cancer Letters:中山大學學者發現治療肝細胞癌的潛在靶點
    最近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mRNA m6A修飾結合蛋白能夠對HCC細胞的增殖、生長等行為產生抑制作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肝細胞癌細胞中低氧能夠特異性下調YTHDF2的表達,而過表達YTHDF2則會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腫瘤生長並激活HCC細胞內的MEK/ERK信號途徑。
  • 鄂爾多斯肖斌博士所在團隊發現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在活性小分子!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肖斌博士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張維庫研究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在活性小分子
  • 身體3個潛在表現,提示腦供血不夠了!趁早做CT檢查
    如果身體有3個潛在表現,說明腦供血不足1、頭暈、頭痛如果經常會有頭痛或頭暈的症狀,那這就說明可能存在有腦部組織的血供不足,大腦就會缺氧。而這種頭暈目眩的感覺並不能較好地通過睡眠來得到緩解。腦缺血的危害真的很多如果只是短暫性的出現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不足,那麼表現還算比較輕微,比如頭暈、頭痛等。但如果長時間的出現缺血症狀或者因栓子存在而導致腦梗死較長時間,那就可能危及生命。
  • 一戴口罩就頭暈 原來是腦缺血
    他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求診,檢查發現他的右側腦半球嚴重缺血,醫生通過手術為他的腦血管「搭橋」恢復供血後,近日康復出院。  胡先生身體狀況一直不錯,1月初,他在超市購物時突發左側胳膊失去力氣,手上拎的一袋物品不自覺掉到地上,他以為是疲勞所致,沒有在意。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偶爾出門時,不得不戴上口罩。
  • 研究人員發現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並確定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在需要心臟移植之前,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將大大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Lars Steinmetz來自海德堡和史丹福大學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我們需要以個人化的醫學方法針對疾病起因的治療策略。」Steinmetz小組與史丹福大學MarkMercola的實驗室合作進行的這項新研究為這一致命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暗示了潛在的新治療可能性。
  • Cancer Letters:中山大學學者發現治療肝細胞癌的潛在靶點
    最近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mRNA m6A修飾結合蛋白能夠對HCC細胞的增殖、生長等行為產生抑制作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肝細胞癌細胞中低氧能夠特異性下調YTHDF2的表達,而過表達YTHDF2則會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腫瘤生長並激活HCC細胞內的MEK/ERK信號途徑。
  • 「隔離」也是一種愛 浙大學者發現損傷DNA分配的奧秘
    一場細胞有絲分裂中的染色體木偶戲智慧「隔離」,阻止受損DNA對集體的破壞在約半世紀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非隨機分配時,母細胞會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子細胞,一個是「新」細胞,一個是「舊」細胞。通過免疫螢光染色的方法,他們發現,這對以往被稱為「新」細胞和「舊」細胞的雙胞胎藏著一個大奧秘。「舊」細胞繼承的母細胞的染色體DNA都是完好的,而「新」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卻有很多是受損的,「表面上看是新舊的區分,實質上是損傷與非損傷染色體的分配。」應頌敏說。
  • 浙大學者提出靶向治療急性腎損傷新方案
    目前針對急性腎損傷的治療仍以早期液體復甦或腎臟替代治療等幹預為主,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急性腎損傷的腎臟線粒體靶向抗氧化治療仍然是一個挑戰。經過近2年的攻關,浙江大學藥學院杜永忠教授課題組設計出一款精準帶貨、有效釋放、高濃度分布、長期滯留的急性腎損傷靶向治療藥物,為臨床轉化提供重要基礎研究。 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近期刊發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並被《自然綜述腎臟病學分冊》(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重點關注。
  • EMBO Mol Med:科學家發現治療癌症脫髮的新突破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保護毛囊免受化療的新方法,以防止因癌症治療而脫髮。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保護毛囊不受化療影響的新策略,這可能導致新的治療方法,防止化療導致的脫髮--可以說是現代癌症治療最令人心理痛苦的副作用之一。
  • B肝在研新藥CRISPR,永久性使cccDNA失活,治癒感染
    2020年,科學領域迎來新技術,即基因魔剪,也就是基因編輯。人類不斷探索新治療方法來開發新藥,基因技術也就越來受到科學家的重視。今年兩位女性研究人員因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拿下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 Commun:華人科學家藉助PDX模型尋找乳腺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
    為達到該目標,來自貝勒醫學院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尋找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新方法。他們首先鑑定一些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然後再對實驗藥物進行篩選找到有望中和這些蛋白的潛在藥物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e Communicaitons上。文章作者Dr.
  • 浙大團隊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病毒;龜類或是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浙大團隊首次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鈦媒體2月28日消息,26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院副院長、眼科學科帶頭人沈曄教授團隊,在《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樣本中,存在一名結膜炎患者的眼淚和結膜分泌物樣本,在核酸檢測中出現病毒陽性結果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提升腫瘤放射治療效果。相關論文於5月20日發表在《科學》雜誌旗下的綜合性期刊《科學進展》上,並被該期刊選為「高光圖片」。
  • 浙大學者解析史前光合細菌的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因此,此次發現在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研究上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補上了其進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教授張興說。  論文評審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對於揭示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進化極其重要。」  對不同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制研究,將有望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 為乳腺癌提出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科學家發現這個基因過表達...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發現,SH3RF3基因的過表達增強了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提出了新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這一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乳腺癌腫瘤細胞具有高異質性,通俗地說,腫瘤裡的細胞很不一樣,不同病人的腫瘤細胞也很不一樣。」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2020-11-2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