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2021-01-13 浙江大學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該成果首次體內揭示膜蛋白Slc7a11能夠通過阻斷心肌細胞發生鐵死亡而有效逆轉鐵蛋白缺失導致的心肌病,有望成為心臟疾病防治新靶點,讓心肌細胞起「死」回生。心臟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肌細胞作為一種典型的非分裂細胞,一旦發生損傷則永久性缺失,其死亡是心臟損傷與疾病的共同致病基礎。一直以來,抑制心肌細胞死亡是保護心臟功能、防治心臟疾病的關鍵策略。

此外,該研究率先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心臟鐵死亡」的遺傳小鼠模型,為深入探索部分心臟疾病發生的病理機制及研發靶向鐵死亡防治心臟疾病的藥物提供了可靠動物模型。

Circulation Research 論文online首頁

實驗中,研究團隊採用小鼠遺傳學技術,構建了鐵蛋白缺失的小鼠模型。鐵蛋白是細胞內最主要的儲鐵蛋白,未被利用或排出細胞的鐵離子被儲存在鐵蛋白中,從而維持細胞內鐵穩態。該小鼠在高齡或者高鐵飼料餵養條件下發生明顯的心肌損傷。

為了探明機制,研究團隊用全基因組轉錄測序技術篩查鐵蛋白缺失小鼠心肌細胞基因譜,並通過系列實驗發現,細胞鐵死亡是心臟損傷發生的「罪魁禍首」。而加強心肌細胞膜上的胱氨酸/穀氨酸反向轉運蛋白(Slc7a11)的表達,則能夠促進穀胱甘肽的合成,顯著逆轉心臟鐵死亡導致的心肌損傷及預防心肌病發生。

心肌病是引起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見疾病之一,致死率高且缺乏有效治療措施。這一成果開創性地為靶向心臟鐵死亡防治心臟疾病的臨床轉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依據,並為多年來困擾國際心肌病臨床有效防治的難題破解提供了重要線索。

論文通訊作者及第一作者 右起:方學賢博士(第一作者),王福俤教授(中)以及閔軍霞教授

本次成果是王福俤團隊在鐵死亡研究領域獲得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基礎上的又一重磅碩果。早2019年初,團隊利用小鼠模型在全球首次報導鐵死亡是引發缺血/再灌等多種心臟損傷的重要致病機制,該裡程碑式的成果為靶向鐵死亡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開創了歷史先河。

內容來源:公眾號 | 浙大發布《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陸心怡

責任編輯:周亦穎

相關焦點

  • 浙大揭開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
    解碼這項科學研究,王建安說,這需要從關注細胞的命運開始——長周期實驗顯示,可以挽救因心梗垂死的「冬眠細胞」「撲通」「撲通」……人們常常用這樣詞彙形容心臟的跳動,這種跳動的原因來自於心臟收縮。當人發生心梗時,心肌細胞會成批死亡,在心臟上留下白色的疤痕。
  • 浙大學者發現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
    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BNIP3L的泛素化降解是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發現通過抑制BNIP3L泛素化降解實現線粒體自噬的重啟可能是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並為將卡非佐米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缺血,是一類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造成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
  • 楊黃恬研究組合作發現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新技術:日本團隊用iPS細胞再生心肌
    心肌細胞對心臟跳動能力有關,然而,當出現心肌梗塞的時候,很難再出現新的健康心肌,心臟只會形成疤痕,所以心肌一旦受損,後果會很嚴重。
  • 【科技前沿】浙大王福俤/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
    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及閔軍霞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分析新冠患者的臨床大數據,針對重症及死亡風險開展了薈萃分析並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顯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發生的風險;急性心臟及腎臟損傷與死亡風險高度相關。
  • 「人民英雄」陳薇院士回浙大啦
    她說,回到求是園,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在浙大的求學生涯,「浙大標籤伴隨著我,母校的光環給了我巨大的前進動力。」陳薇以自己與團隊抗擊非典、援非抗擊伊波拉的故事,分享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陳薇院士聞令即動,帶領團隊緊急奔赴武漢,在疫苗研發中以「硬核」成果,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
  • ...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心肌梗死是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臟疾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心肌梗死至少250萬人,每年死於心肌梗死及其併發症的人數已超過100多萬。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2020年9月1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雜誌在線發表了相關內容,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 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在移植團隊的「巧手」中,供體開始進入新的「工作崗位。」「肝臟血管吻合結束,移植過去的肝複流後,有新膽汁流出!」「移植後的腎血流複流,有尿液流出!」「心臟開始正常跳動!」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從手術室頻繁傳出,對移植團隊來說這意味著手術成功,而患者將迎來新生。
  • 任駿團隊共同揭示線粒體泛素連接酶在缺血性心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劍教授團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駿教授團隊及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楊麗芳教授團隊在Clinical &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為Irisin attenuates 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
    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及閔軍霞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分析新冠患者的臨床大數據,針對重症及死亡風險開展了薈萃分析並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顯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發生的風險;急性心臟及腎臟損傷與死亡風險高度相關。
  • 【科技前沿】鐵與金的生死博弈,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等在鐵死亡領域...
    在探究高劑量金諾芬致死機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驚喜地發現,給予鐵死亡抑制劑Fer-1不僅能夠顯著改善肝臟損傷和鐵死亡生化指標,而且完全挽救高劑量金諾芬引發的小鼠死亡;機制研究發現金諾芬通過抑制硫氧還蛋白還原酶TXNRD,導致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累積,最終引發鐵死亡。這些結果表明金諾芬是一種全新的鐵死亡激動劑;鐵死亡抑制劑Fer-1與金諾芬聯用可有效降低金諾芬的藥物毒性。
  • 鄭強回浙大,「貴大校長」成絕響?
    近日從微信朋友圈看到「鄭強回歸」的消息,通過百度搜索,卻沒有發現相關消息,因而筆者也是將信將疑。回到浙大擔任黨委副書記,與2012年從浙大離開時擔任的職務一樣,難道是當年剛任浙大副書記的新聞改頭換面重出江湖?不過,經過筆者的核實,可以確認消息絕對真實。筆者承認,最先獲知鄭強幾乎是平調回歸,我的心情是錯愕而又震驚的。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多年來運用醫學及生命科學前沿技術開展營養穩態代謝的分子機制及重大疾病(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防控新策略研究。研究方向:➤微量元素穩態代謝分子機制➤細胞鐵死亡發生的分子機制➤精準營養與重大疾病防控研究➤健康促進(長壽)的營養新策略多年聚焦細胞鐵死亡新機制、微量元素穩態代謝分子調控網絡及重大疾病防控新策略研究。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呂志民團隊對這一科學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浙大研究人員發現,狡猾的腫瘤細胞把原本在細胞質中發揮正常糖異生代謝酶功能的PCK1「趕走」,使其被迫「下崗」。然而,PCK1並沒有「賦閒在家」,而是謀得了一份新工作。
  • 北京大學鈣信號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心臟肌質網鈣信號成像新技術
    該論文提供了一種新穎通用的實驗策略,實現了在生理條件下對心肌細胞肌質網(SR)鈣信號高精度實時觀測。SR是由生物膜形成的具有納米管和納米囊結構、三維聯通並瀰漫於整個胞漿的單一細胞器。SR貯存高濃度鈣離子,是細胞內最重要的鈣庫(Ca2+ store),其鈣濃度時空動態有著豐富多彩的生物學信號功能。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研究:戴口罩可在2月底前挽救13萬美國人的生命
    ,到2021年2月底全美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數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51.1萬。眾多科學一直認為,美國之所以淪為新冠大流行受災最嚴重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防疫策略失當,包括在是否強制戴口罩上的遊移。到目前,全美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已經接近858萬,死亡接近22.5萬。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早在7月中旬發表的模型研究就準確地預測了這一結果,稱到11月1日美國將有22.4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