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BioWorld
BioWorld
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
新冠病毒(SARS-CoV-2)已成為全球「大流行」。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
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及閔軍霞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分析新冠患者的臨床大數據,針對重症及死亡風險開展了薈萃分析並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顯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發生的風險;急性心臟及腎臟損傷與死亡風險高度相關。
該研究為科學篩查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高危人群、優化診療方案及有效降低死亡率等提供了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該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共納入34項臨床研究數據,6263例患者,包括1727名重症和4536名非重症患者。
該研究於4月19日以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s and Acute Organ Injuri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among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為題,發表在 Research 雜誌上。
在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指導下,王鑫慧博士和方學賢博士等對來自全國多個地區的34項回顧性臨床研究,包括6263例新冠肺炎患者(1727名重症患者和4536名非重症患者)的臨床數據及其共患疾病狀態進行了提取和分析。
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增加COVID-19患者的重症發生風險;然而,慢性肝臟疾病與COVID-19重症發生率之間未發現相關性。
這些結果提示,既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是發生重症的高風險人群,需要儘早採取相關防控措施。
進一步深入分析發現:急性心臟或腎臟損傷與COVID-19死亡率增加高度相關。提示心腎損傷是引發死亡的重要因素。通過計算發現,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病史分別可增加2.89倍(95% CI: 2.32, 3.60)及3.84倍(95% CI: 2.90, 5.07)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
慢性腎臟疾病病史可提升2.22倍新冠肺炎重症發生風險(95% CI: 1.14, 4.31)。
糖尿病病史增加2.65倍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95% CI: 2.08, 3.37)。
然而,慢性肝臟疾病病史並未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OR: 0.86, 95% CI: 0.42, 1.75)。
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臨床表現症狀較輕,但約有20%的感染患者可發展為重症,甚至嚴重威脅生命。由於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的集中爆發對於醫療體系形成極大壓力。該研究成果提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疾病可能是導致新冠重症的重要誘因,因此,為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供重要依據。
此外,該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臟或腎臟的急性損傷可能是促發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為此,臨床上對於既往慢病病史的新冠感染患者以及重症患者,需要密切監護心臟及腎臟功能,避免心腎損傷可有效降低致死率。
關於這些研究發現的病理生理機制,儘管目前尚不明確,但以下幾個因素可能相關。
首先,SARS-CoV-2病毒通過人體組織器官中的ACE2受體蛋白進入細胞,攻擊受體表達的組織器官,如心臟、腎臟及胰腺。
第二,常見既往慢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可能存在免疫應答失調,進而導致這些組織器官更易受到病毒感染。
第三,某些臨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氯喹、利巴韋林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等引發器官損傷在內的毒副作用。
第四,新冠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引起的缺氧可促進多組織器官的損傷。最後,其他病原體的繼發感染也可能促發急性器官損傷。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大數據明確既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及心腎損傷是增加COVID-19重症發生及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險因素,為指導臨床早期科學分診和監護,預防新冠感染患者重症發生並有效降低死亡率提供了重要循證醫學依據。
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王鑫慧副教授、方學賢博士後及博士研究生蔡昭賢、吳曉甜和高笑童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20/2402961/
通訊作者簡介
王福俤,營養學/預防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國家萬人計劃學者、國家傑青、科技部中青年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微量元素分會會長、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獎(2011)、健康宣教微信公眾號「營養發現」創始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任講師及研究副教授。長期致力於營養代謝與重大疾病防控的分子機制、轉化醫學及人群流行病學研究,並取得系列突出成績;在Nature Genetics、Nature、Blood、Hepatology及PNAS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120餘篇研究論文;論文他引4100餘次。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及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Research 是中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於2018年共同創辦的定位為國際化、高影響力、世界一流水平、綜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 Science 自1880年創刊以來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新材料研、新能源、人工智慧、微納米科學、環境科學、機械科學、機器人與先進位造8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熱點交叉領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目前已建立了93人的國內外各佔50%、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編委會,主編(中國)為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維,主編(國際)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麥克凱特傑出教授崔天宏。已被CAS、CSCD、DOAJ、ESCI、INSPEC、PMC、Scopus資料庫收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World」(ibioworld)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浙大王福俤/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