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浙大王福俤/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

2021-01-13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BioWorld

BioWorld

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

新冠病毒(SARS-CoV-2)已成為全球「大流行」。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

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及閔軍霞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分析新冠患者的臨床大數據,針對重症及死亡風險開展了薈萃分析並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顯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發生的風險;急性心臟及腎臟損傷與死亡風險高度相關。

該研究為科學篩查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高危人群、優化診療方案及有效降低死亡率等提供了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該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共納入34項臨床研究數據,6263例患者,包括1727名重症和4536名非重症患者。

該研究於4月19日以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s and Acute Organ Injuri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among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為題,發表在 Research 雜誌上。

在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指導下,王鑫慧博士和方學賢博士等對來自全國多個地區的34項回顧性臨床研究,包括6263例新冠肺炎患者(1727名重症患者和4536名非重症患者)的臨床數據及其共患疾病狀態進行了提取和分析。

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增加COVID-19患者的重症發生風險;然而,慢性肝臟疾病與COVID-19重症發生率之間未發現相關性。

這些結果提示,既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是發生重症的高風險人群,需要儘早採取相關防控措施。

進一步深入分析發現:急性心臟或腎臟損傷與COVID-19死亡率增加高度相關。提示心腎損傷是引發死亡的重要因素。通過計算發現,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病史分別可增加2.89倍(95% CI: 2.32, 3.60)及3.84倍(95% CI: 2.90, 5.07)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

慢性腎臟疾病病史可提升2.22倍新冠肺炎重症發生風險(95% CI: 1.14, 4.31)。

糖尿病病史增加2.65倍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95% CI: 2.08, 3.37)。

然而,慢性肝臟疾病病史並未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發生的風險(OR: 0.86, 95% CI: 0.42, 1.75)。

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臨床表現症狀較輕,但約有20%的感染患者可發展為重症,甚至嚴重威脅生命。由於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的集中爆發對於醫療體系形成極大壓力。該研究成果提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疾病可能是導致新冠重症的重要誘因,因此,為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供重要依據。

此外,該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臟或腎臟的急性損傷可能是促發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為此,臨床上對於既往慢病病史的新冠感染患者以及重症患者,需要密切監護心臟及腎臟功能,避免心腎損傷可有效降低致死率。

關於這些研究發現的病理生理機制,儘管目前尚不明確,但以下幾個因素可能相關。

首先,SARS-CoV-2病毒通過人體組織器官中的ACE2受體蛋白進入細胞,攻擊受體表達的組織器官,如心臟、腎臟及胰腺。

第二,常見既往慢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可能存在免疫應答失調,進而導致這些組織器官更易受到病毒感染。

第三,某些臨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氯喹、利巴韋林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等引發器官損傷在內的毒副作用。

第四,新冠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引起的缺氧可促進多組織器官的損傷。最後,其他病原體的繼發感染也可能促發急性器官損傷。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大數據明確既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及心腎損傷是增加COVID-19重症發生及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險因素,為指導臨床早期科學分診和監護,預防新冠感染患者重症發生並有效降低死亡率提供了重要循證醫學依據。

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王鑫慧副教授、方學賢博士後及博士研究生蔡昭賢、吳曉甜和高笑童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20/2402961/

通訊作者簡介

王福俤,營養學/預防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國家萬人計劃學者、國家傑青、科技部中青年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微量元素分會會長、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獎(2011)、健康宣教微信公眾號「營養發現」創始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任講師及研究副教授。長期致力於營養代謝與重大疾病防控的分子機制、轉化醫學及人群流行病學研究,並取得系列突出成績;在Nature Genetics、Nature、Blood、Hepatology及PNAS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120餘篇研究論文;論文他引4100餘次。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及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Research 是中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於2018年共同創辦的定位為國際化、高影響力、世界一流水平、綜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 Science 自1880年創刊以來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新材料研、新能源、人工智慧、微納米科學、環境科學、機械科學、機器人與先進位造8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熱點交叉領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目前已建立了93人的國內外各佔50%、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編委會,主編(中國)為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維,主編(國際)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麥克凱特傑出教授崔天宏。已被CAS、CSCD、DOAJ、ESCI、INSPEC、PMC、Scopus資料庫收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World」(ibioworld)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浙大王福俤/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

相關焦點

  • /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BioWorld BioWorld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新冠病毒(SARS-CoV-2)已成為全球「大流行」。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4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和閔軍霞團隊,以及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Advanced Science(IF=15.804)發表題為:Transferrin Receptor 1 Regulates Thermogenic Capacity and Cell Fate in Brown/Beige Adipocytes 的研究論文。
  • 【科技前沿】鐵與金的生死博弈,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等在鐵死亡領域...
    近日,王福俤/閔軍霞/梁廷波教授團隊合作在鐵死亡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新成果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權威學術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響因子13.493)。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STTT: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成功建立藥物誘導鐵死亡小鼠模型
    2020年7月31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權威學術期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13.493)發表了王福俤/閔軍霞/梁廷波教授團隊合作新成果:Auranofin Mitigates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2020-11-2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發布 新冠病毒研究入選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2月1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圍繞信息與電子工程、醫藥衛生等9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工程科技最新動態,把握工程科技發展趨勢,遴選出6G、類腦智能、合成燃料等新興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新冠病毒、疫苗、公共衛生體系、晶片等當前我國亟須解決的重大需求和挑戰,提出工程科技的解決思路。
  • Autophagy丨王福俤團隊合作在禽流感病毒H7N9防控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劉娟博士後、吳曉鵬博士後、王海龍博士生和魏家璵博士生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繼勇教授和王福俤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閔軍霞教授、吳謙博士和中山大學崔勇教授為論文作者。遺傳性血色病及其調控機制是王福俤教授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前期成果包括:發現多個中國遺傳性血色病患者基因突變新位點,發現人類血色病基因HFE和HJV調控鐵代謝新機制,發現HDAC1去乙醯化酶調控Hepcidin和機體鐵穩態新機制,發現FPN在肝細胞和巨噬細胞調控鐵代謝的機制等,成果發表於《Hepatology》及《Blood》等著名國際期刊[7-11]。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圖片來自:新華網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給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中國迅速採取有效措施,遏制了大陸地區病例的激增,並有效控制了這一流行病的蔓延。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 喜訊|王福俤團隊「鐵過載-鐵死亡-肝損傷」成果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參考文獻【1】 Wang Hao(王浩), An P, Xie E, Wu Q, Fang X, Gao H, Zhang Z, Li Y, Wang X, Zhang J, Li G, Yang L, Liu W, Min Junxia(閔軍霞)*, Wang Fudi(王福俤)*.
  • 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誠聘博士後或研究員—主攻「鐵死亡」
    王福俤(Fudi Wang)團隊在浙江大學世界頂尖大學戰略合作計劃資助下,現招收博士後2人;博士後將圍繞「鐵死亡(Ferroptosis)」開展深入研究。
  • 中關村論壇掀新冠肺炎診療前沿風暴
    此次論壇以「合作創新·共迎挑戰」為主題,推出「會議+展覽+交易+發布」四大板塊,共計50餘場活動將在四天會期裡精彩呈現。中關村論壇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將在新起點上奏響科技創新的前沿交響曲。北大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中和抗體或是新冠特效藥的希望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發表了《中和抗體——新冠特效藥的希望》主題演講。「新冠肺炎暴發後,中國科學家在第一時間測出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並向世界公布,為新冠肺炎的檢測和治療提供了基礎。」
  • 王福俤團隊合作在禽流感病毒H7N9防控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周繼勇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utophagy》在線發表新成果 「HFE inhibits type I IFNs signaling by targeting the SQSTM1-mediated MAVS autophagic degradation」 [1]。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2020-10-10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天境生物公布新冠肺炎重症臨床研究中期結果,加速GM-CSF單抗研發...
    此次臨床研究採用的方案設計,是全球首個探索GM-CSF單抗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三臂平行試驗。 「天境生物這個設計嚴謹的臨床研究為有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重症感染帶來了新希望。這個具有潛力的創新GM-CSF單抗可以通過抑制急性炎性反應達到治療效果」 ,俄勒岡州衛生科學大學傳染病系醫學部副教授Marcel Curlin博士表示。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圖源:pixabay截至2020年10月18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追蹤統計,全球新冠感染者超過3973萬人。2020年9月24日,《科學》 (Science) 發表的兩項研究指出,I型幹擾素缺失或可解釋13%的新冠重症。這兩項研究由同一個國際團隊完成,分別從異常的自身抗體、遺傳缺陷這兩個角度討論了I型幹擾素缺失的影響。幹擾素是一類在病毒感染早期能喚起免疫響應的蛋白質,因其「幹擾」病毒複製的能力而得名。
  •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中國立項近600個?鍾南山:多做一些研究是對的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訪談的核心是關於我國新冠肺炎臨床試驗立項。截至當日,我國有594個新冠肺炎臨床試驗項目獲準立項,最多的一天有32項。與此同時,有40多個項目被撤銷。從全球來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4月7日,新冠肺炎臨床試驗共立項927個。其中,中國(截至當日為581項)佔比近2/3。那麼,我國上馬的新冠肺炎臨床試驗是否過多了?
  • Nature 子刊重磅:騰訊與鍾南山團隊發布新冠危重症 AI 預測模型 Cox
    騰訊 AI Lab 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新冠肺炎重症概率計算工具截圖。,全球已確診病例數突破1437萬,死亡數超過60萬,並存在進一步爆發的風險。基於深度學習的生存分析 Cox 算法為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所得到的諾模圖。可以看到該患者的總體諾模圖分數為 209,未來 5、10、30 天的總體重症概率分別為 0.58、0.62、0.69,因此該患者被歸類為具有較高的重症風險。
  •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鐵調蛋白抵禦細菌感染新機制
    新華社杭州8月1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工作發現,鐵代謝關鍵基因「鐵調蛋白」能夠抵禦機體細菌感染,在細菌感染的免疫防禦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論文於15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細胞發現》。
  • 深圳三院與華大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發布: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11月1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現》發表了研究成果,發現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