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研究發現脂肪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幫助人類對抗細菌
據外媒報導,眾所周知,脂肪是一種能量儲存系統,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在抵禦感染方面也發揮著以前未知的作用。來自昆士蘭大學和巴塞隆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細胞可以利用脂肪來對抗細菌。但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新機制。當細胞被細菌入侵時,脂質從線粒體轉移到細胞中細菌存在的部位。攻擊者通常會吃富含能量的脂質--現在發現細胞可能會利用這一優勢在將脂質提供給細菌之前先「中毒」。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研究發現,一株深海冷泉芽孢桿菌在受到因重金屬鎘存在而產生的大量一氧化氮(NO)活性氧的脅迫時,能夠通過吸收鈣離子促進鐵離子吸收,進而激活NO雙加氧酶活性將NO轉化為NO3-,隨後促進硝酸根還原酶、亞硝酸根還原酶等一系列與氮元素循環相關的關鍵酶活性,最終將NO活性氧壓力轉化為氮循環的驅動力,從而有效增強細菌應對鎘脅迫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近日,德國杜塞道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題為「A Chlamydia pneumonia adhesin induces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宿主細胞時,它們需要大量的營養物來增殖,並讓它們達到脂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
日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機制
新華社東京1月28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研究人員發現了愛滋病病毒進行細胞間感染的新機制,並發現一種化合物能遏制這種感染。這有望促進開發治療愛滋病的新藥物。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的細胞膜會形成被稱為「隧道納米管」的微小管道,從而使得細胞間能夠迅速進行物質交換,病毒在此過程中得以傳遞,但一直未能弄清「隧道納米管」的形成機制。 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先讓愛滋病病毒感染來自人血的巨噬細胞,發現巨噬細胞開始形成「隧道納米管」。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
Cell:神經系統或在抵禦腸道感染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2020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友好的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之間和平微妙的共存依賴於免疫細胞和腸道內壁細胞之間高度協調信息的交換,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兩種特殊的細胞類型或對於抵禦機體危險感染的抗菌化合物的產生非常重要。
-
iScience:發現細菌形成膜泡新機制,將助推新療法和疫苗開發
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細菌形成膜泡的新機制,而細菌會利用膜泡相互交流或抵禦抗生素。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iScience上。通過研究含分枝桿菌酸的細菌(MCB),其中也包括引起結核病的細菌,研究人員證明了環境刺激決定了MCB形成膜泡的途徑。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美國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羅伯特·帕頓教授(Robert Parton)和馬特·斯威特教授(Matt Sweet),以及巴塞隆納大學的阿爾伯特·波爾教授(Albert Pol)的國際合作發現,這些脂肪滴既是食物來源,也是對抗細菌入侵的武器。
-
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誠聘博士後或研究員—主攻「鐵死亡」
王福俤(Fudi Wang)團隊在浙江大學世界頂尖大學戰略合作計劃資助下,現招收博士後2人;博士後將圍繞「鐵死亡(Ferroptosis)」開展深入研究。
-
百草堂·浙江大學科研團隊首創口腔抗病毒牙膏
在全球疫情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百草堂·浙江大學聯合研發中心科研團隊,經過4個多月的日夜奮戰,對金銀花、連翹、厚樸、苦參、丹皮酚、青蒿等近百種中草藥提取物反覆進行藥性手性分離和殺菌抗毒實驗,終於發現了金銀花、連翹、苦參等中草藥活性成分中含有明確抑制某些特定病毒的成分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修飾模式圖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動物實驗表明,這11個菌株組成的小團隊能夠有效抗擊致病細菌,還有抗癌能力!這項工作最近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想要更好地了解這些腸道細菌發揮的作用,需要先了解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CD8+ T細胞,即表達CD8表面蛋白的淋巴T細胞。它們會通過T細胞受體蛋白(TCR)與抗原的結合來識別細菌或腫瘤細胞等目標。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許多細菌物種中都發現了稱為反轉子(retron)的特殊雜合結構,這種結構一半是RNA,一半是單鏈DNA。自大約35年前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學會了如何使用反轉子產生單鏈DNA,然而儘管對反轉子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沒有人知道它們在細菌中的功能。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2020年7月6日,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鍾波教授研究團隊在 Nature Cancer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eubiquitinase USP25 support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