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院與華大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發布: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

2020-11-11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

11月1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現》發表了研究成果,發現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


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截止到2020年11月9日,全球已有逾5010萬感染病例,125萬死亡病例。根據報導,不同個體在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後的症狀有較大差異,約80-85%的感染者表現為無症狀或者輕症,15-20%的患者則罹患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除年齡、性別、併發症等已知的高風險因素外,患者自身的遺傳背景也是影響其症狀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自疫情發生以來,已有多項新冠患者遺傳背景與免疫反應、嚴重程度以及易感性等相關研究在不同國家開展。其中,英國最近的雙胞胎研究顯示新冠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易感性受到遺傳因素較強的影響;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研究則在三號及九號染色體上發現了與重症顯著關聯的基因座,其中三號染色體上的相關區域可能與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有關;基於中國人群的臨床數據統計分析曾顯示新冠患者和正常人群的ABO血型比例存在差異,間接提示遺傳因素對症狀的影響。

本項目聯合研究團隊基於華大智造自主可控的基因測序技術(DNBSEQTM技術)首次探究了中國人群遺傳背景對新冠症狀嚴重程度以及易感性的影響。課題組招募了332例核酸陽性但表現為無症狀,輕症,普通,重症和危重等不同嚴重程度的新冠患者。通過對患者及自然對照人群進行深度測序和分析,發現了位於六號染色體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區域(HLA)特定單倍型以及GOLGA3、 DPP7等基因功能的缺失會增加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

此外,雖然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與歐洲人群新冠患者有著相似的症狀分布比例,但曾在歐洲人群中發現與重症顯著關聯的三號染色體相關基因多態性位點rs11385942在此項研究的患者人群中頻率為0,在ChinaMAP 等其它中國人群資料庫中的頻率也極低,關聯信號無法得到重複,提示不同遺傳背景的人群感染後症狀嚴重程度可能不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比較。

該研究成果的發布將有力推動新冠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所發現的遺傳背景差異將為科研人員進一步認識新冠病毒及其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機制提供指引,進而為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參考。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劉磊教授、何清教授以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金鑫研究員、劉斯洋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深圳三院王方教授等為共同第一作者。項目得到了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平臺支持。

編輯:張琦琪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深圳三院與華大研究院揭示:新冠患者症狀嚴重程度與遺傳因素有關
    and analysis of the host genetic contribution toCOVID-19 severity and susceptibility」的研究成果,發現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
  • 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
    》(Cell Discovery)發表了題為「Initi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ost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COVID-19 severity and susceptibility」的研究成果,發現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
  • 新冠症狀嚴重程度或與遺傳因素有關
    2020年11月1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
  • 華大等機構發表有關鳥類基因組數據研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最新研究: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對上述問題給出了「可能的答案」。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
  • 基因簡報丨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啟用,重症新冠患者或與...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華大基因農業控股等  達成戰略合作  12月15日上午,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安吉康爾與華大智造合作建設  國內首家遺傳領域高通量測序技術創新應用示範中心  12月18日,深圳安吉康爾與深圳華大智造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打造高通量測序技術在遺傳疾病精準診療領域的首家創新應用示範中心,並在遺傳疾病精準診療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據華大基因最新消息,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於6月4日同期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猛獁基金會第四次跨國捐華大基因新冠試劑盒:捐菲律賓一千份據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3月16日發布的消息,當天,中國駐菲律賓使館和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共同向菲律賓政府首批捐贈2000個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抵達馬尼拉,用於幫助菲方抗擊疫情。其中,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捐贈1000個。
  • 前瞻基因:冰島現全球首例新冠「雙重感染者」,病毒變異速度或加快
    管軼團隊Nature發新冠論文,穿山甲攜帶新冠相關病毒 近日,管軼教授和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團隊共同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表新冠相關研究論文,指出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相關冠狀病毒,屬於此次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
  • 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課題組以及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取得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分離得到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為研發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在一組659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約佔3.5%)抗病毒相關基因存在先天突變;在另一組987名患者中,至少101名患者(即至少10%)體內存在「敵我不分」、攻擊自身免疫系統的自體抗體。這兩種免疫系統的薄弱點都會導致I型幹擾素在患者體內難以發揮作用。
  • 劉磊:冥冥之中為了這場新冠疫情做好準備
    早期送來的一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市三院研究所所長張政回憶,他們通過公共資料庫查找發現,在消化道、腸道等組織裡都有這一病毒的受體。科研小組大膽設想,病毒是否也有糞口傳播的可能?「科研馬上跟進!」劉磊很興奮,果斷「繼續追」。
  • A型血更容易感染新冠?研究發現新冠感染風險還與血型有關!
    哎,這煩人的病毒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浩哥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一篇重磅科研論文的解讀,論文發表在醫學頂級神刊新英格蘭醫學上,研究人員試圖發掘新冠感染與個體基因差異之間的關係,結果一不小心發現感染風險居然跟血型有關……..
  • 深圳市三院在新冠肺炎患者唾液、眼結膜分泌物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核酸
    今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宣布醫院研究團隊此前已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核酸,在患者的肛拭子樣本中分離到活病毒,呼吸道樣本與糞便樣本中的病毒具有99%以上的同源性。
  •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布...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最新發表了中國團隊對10例重症患者接受血漿療法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症狀改善和病毒清除速度都有所加快,並且支持了血漿療法的安全性,其中1例危重患者第2天就出現多項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還巧妙設置了一個對照組,從而更能說明血漿療法的效果。新冠病毒能在外科口罩上停留7天?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五國科學家發現新致盲基因 首次與人類疾病關聯
    7月30日,來自美國Casey眼科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中、美、加、澳和巴西五國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聯合發現了一個新的萊伯氏先天性黑蒙(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致病基因NMNAT1,並首次將NMNAT1基因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聯起來,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