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2020-12-04 清華大學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課題組以及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取得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分離得到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為研發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關成果5月26日在《自然》雜誌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方式,在線發表了題為《人類新冠病毒自然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

單個B細胞分選,抗體克隆與抗體組庫分析

B淋巴細胞是體內產生和分泌抗體的專職細胞,在抗擊感染、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從數量上看,抗體可以構成血漿總蛋白量的20%左右,並隨著血液的流動在全身持續不斷地巡視外來入侵的病原體,並對其實施強大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人體接種疫苗後所誘導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反應中,B細胞所產生的針對病原體的抗體,特別是具有中和能力的抗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三個團隊便合作展開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的合作研究。新冠病毒進入細胞依賴於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與受體ACE2的特異性結合。張林琦和張政團隊合作,從8例SARS-CoV-2感染者的單個B淋巴細胞中分離並鑑定出了206個特異性靶向RBD的單克隆抗體,發現這206個單克隆抗體的中和活性與其競爭ACE2結合RBD的能力密切相關,並就一系列高活性中和抗體(P2C-1F11,P2B-2F6、P2C-1A3等)的假病毒和活病毒中和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王新泉團隊解析了RBD與抗體P2B-2F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顯示抗體結合產生的空間位阻可以抑制病毒RBD與ACE2的結合,從而阻斷病毒的進入。這些發現表明,靶向RBD的中和抗體是針對新冠病毒特異性的抑制劑,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團隊均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檔」。張林琦教授與王新泉教授兩個實驗室合作已近10年,積累了諸多病毒相關領域的研究經驗。此外,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教授課題組的合作,在SARS和MERS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十分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這些經驗對於團隊開展新冠病毒研究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持。

此外,張林琦教授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團隊,針對多個困擾人民健康的病毒性疾病,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如:發現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相互協調對保護機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B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利用領域內最先進的理念和知識,開發和優化的多個抗體研究平臺技術,在較短時間內,從微量的血液中篩選、分離和獲得大量高效抗病毒抗體和編碼基因,為此次抗新冠病毒抗體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個團隊術業專攻、強強聯合,自1月25日正式攜手合作至今,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突破。前期,王新泉教授團隊與張林琦教授團隊合作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三維空間結構。準確定位出病毒受體結合區和受體蛋白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

高效中和抗體P2B-2F6與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SARS-CoV-2 RBD)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分析

此次新冠病毒高效中和抗體的研究是三個團隊緊密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高活性中和抗體的生產和臨床研究工作正在全力推進中,力爭儘快實施動物體內的安全性和保護性評估,開展人體臨床試驗和推向臨床應用,造福於廣大新冠肺炎感染者,為遏制疫情發展作出貢獻。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鞠斌博士、清華大學醫學院張綺博士、清華大學生命學院葛紀彎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清華大學基地及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應急攻關專項的關鍵技術支持,並得到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市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騰訊基金會、水滴籌和泰合資本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0-z

我們打開了清華學生高考前的筆記本

我實現了兒時夢想,考上了清華!

兩會進行時·清華 | 夢想在前,使命在肩!

來源 | 醫學院

編輯 | 趙姝婧

相關焦點

  • ...清華團隊從新冠患者血漿中分離到高效抗新冠病毒抗體,可將S蛋白...
    在那篇文章的結尾,我們提到,「有一種新方法是將康復者血液中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B細胞篩選出來,在單細胞水平上獲得其編碼抗體的基因序列,再通過一定的技術進行重構和表達,最終獲得能產生中和病毒的大量抗體的B細胞,再把這些中和抗體輸注給病人。」就在昨天,這個願望真的實現了。
  • 深圳三院與華大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發布: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11月1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現》發表了研究成果,發現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為認識新冠的作用機制、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參考。
  • 劉磊:冥冥之中為了這場新冠疫情做好準備
    2020年2月1日,市三院向世界公布,科研團隊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很有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這一研究成果簡短卻蘊含著很重要的信息,這提示糞口傳播的可能性。這也是中國首次從確診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該研究團隊還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眼結膜分泌物中也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核酸。這些發現都對阻斷新冠病毒傳播起到關鍵作用。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新冠病毒露出破綻、「時間晶體」相互作用、華為發布5G時代十大...
    《柳葉刀》重磅:新冠病毒露出破綻!半數健康群體已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以及全球出現首例康復後再感染患者(生物醫學)2.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探臻科技評論」顧問委員會委員)獲聘國務院參事01《柳葉刀》重磅:新冠病毒露出破綻!全球出現首例康復後再感染患者。
  • ...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大羊駝|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新華社倫敦7月13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研究人員13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發表論文說,實驗室研究顯示,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有望用於開發新冠治療方法。大羊駝等一些駱駝科動物體內會天然產生大量結構簡單的小型抗體,這類抗體可用於製備更微小的納米抗體。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此前,嚴景華團隊與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研發了針對新冠肺炎的全人源中和抗體藥物,並已利用恆河猴評估該中和抗體藥物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中有效。這一成果5月2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能維持半年以上是怎麼會回事 新冠病毒抗體有什麼...
    近期,上海的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其中,抗新冠病毒IgG抗體相較於病毒感染後2個星期至1個月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
  • 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專家最新成果揭曉答案
    答案來了: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兩項最新成果,分別揭示了ACE2蛋白的全長結構,和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詳細過程。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員(中)。 西湖大學供圖(下同)ACE2與S蛋白都是什麼鬼?S 蛋白全稱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位於新冠病毒最外層,像一個個突起的「皇冠」。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的最新解析結果顯示,新冠病毒S蛋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每一個單體中約有1300多個胺基酸,其中300多個胺基酸構成了「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即S蛋白與ACE2相聯結的地方。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
    大江新聞客戶端,最權威的新聞發布!最新鮮的信息資訊!最精彩的現場直播..你想看的,全在這裡!關注我們妥妥沒錯!趕緊戳二維碼關注吧!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 早在去年9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就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賽實驗室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的合作成果。他們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平均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為最新的3D病毒科普影像提供了基礎。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中國科學家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登上《自然》,將進入臨床試驗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時,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成果。他們篩選出兩種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一種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
  • 「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冠病毒的抗體有助於研發抗病毒療法或疫苗。最新發表的這項概念...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論文: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治癒者體內分離出的抗體,可以有效阻斷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染性。自然科研19日向媒體發布新聞稿說,能夠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有助於研發抗病毒療法或疫苗。最新發表的這項概念驗證研究表明,混合使用單克隆抗體或許是值得探索的一種控制新冠病毒的方法。
  • 俄羅斯:首次獲得可中和新冠病毒抗體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成功地從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獲得了一種可以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據俄塔社報導,這是俄科研人員首次獲得能夠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此前,已有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發現了可以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
  • 新冠中和抗體研究也有新突破|病毒|細胞|疫苗|血清_網易訂閱
    人類的血漿中大約有數千萬至上億種抗體,用其對抗新冠病毒類似於「萬箭齊發」,在瞄準新冠病毒的同時,也可能牽連無辜;單克隆抗體是經過人為篩選和製備的抗體,成分單一,就像飛彈一樣,可精準擊中新冠病毒的某個抗原部位。抗伊波拉病毒的抗體藥REGN-EB3就是一種單克隆抗體,可救活94%的患者,很多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會使用單克隆抗體藥物來治療。
  •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新華社香港8月3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理工大學3日宣布,該校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結果發現有關疫苗能在動物身上產生大量抗體,且沒有明顯副作用,預計最快數星期內能進行人體臨床測試。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表示,研究人員為小鼠、兔子和猴子注射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結果發現全部動物均能產生大量抗體,而且沒有明顯副作用,至於抗體能維持多久則有待研究。他預計,此項研究最快在幾星期後能進行臨床測試。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