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時,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成果。他們篩選出兩種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一種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據悉,參與這項研究的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與海外合作方一同向中、美兩國藥監部門遞交新藥臨床研究申請,開發具有潛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治療新冠肺炎「雙重效果」的抗體藥物。
《自然》雜誌在線發布的論文首頁(來源:《自然》官網)
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博士介紹,中和抗體由人體B淋巴細胞產生,當病原微生物入侵細胞時,這種抗體能搶先與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結合,把它們「中和」掉。科學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非常強,達到納摩爾級,所以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中和抗體會不夠用,需要「外援」支持。作為基因工程重組表達的「援軍」,中和抗體藥物如注射進人體,將搶先與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使病毒無法感染人體細胞,從而被免疫系統輕鬆清除。
過去對於抗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提示,這類藥物不但具有治療效果,還有望保護人體預防病毒感染。中和抗體藥物有望與疫苗呈互補關係,前者更適用於應急狀態下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高齡老人等重點人群的預防。
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君實生物等多個科研機構和企業展開了聯合攻關。他們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處於恢復期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分離出11個新冠病毒中和性單克隆抗體;再利用流式細胞技術,進行阻斷試驗分析,篩選出代號為CA1、CB6的兩種單克隆抗體。它們能特異性結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轉染的HEK293T細胞(人胚胎腎細胞293T),表現出良好的中和活性。
完成體外實驗後,科研團隊進行了動物實驗。他們將9隻恆河猴分為3組,分別是對照組、預防組和治療組。對照組被注射安慰劑;預防組在感染新冠病毒前一天,被注射CB6抗體;治療組在病毒感染後第一天和第三天,被注射相同劑量的CB6抗體。結果顯示,在感染後的第四天,治療組猴子的病毒效價顯著降低,病毒滴度比對照組低3個對數左右,表現出明確的治療效果;預防組猴子僅檢測到最低水平的病毒,病毒載量峰值不超過103核糖核酸(RNA)拷貝/毫升,表現出很強的預防保護作用。
恆河猴感染後,對照組、治療組、預防組的咽拭子病毒滴度變化(來源:君實生物)
在上海市科委應急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下,君實生物對中科院微生物所篩選的備選抗體進行多路並行開發,完成了蛋白表達、免疫球蛋白Fc段(可結晶段)工程化改造、細胞株構建等抗體工藝開發和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步驟。目前,這家企業的上海臨港基地已生產出多批次臨床用藥,為開展臨床研究做好了準備。「我們將與合作夥伴向中、美兩國藥監部門遞交新藥臨床研究申請,計劃今年二季度啟動臨床試驗。」馮輝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今年4月,君實生物與美國企業禮來製藥籤訂了合作協議,君實生物授予禮來製藥在大中華以外地區對抗體進行產品臨床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佔許可,君實生物則持有在大中華區開發抗體藥物的所有權利。雙方正共同推動藥物在中國和海外地區的臨床試驗,力爭讓中國原創抗體新藥為全人類帶來福音。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