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2020-11-29 鈦媒體APP

文|學術頭條

2020 年 2 月 19 日,Science 雜誌刊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Jason S McLellan 團隊的一篇重磅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 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 S 蛋白三聚體 3.5 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為疫苗研發相關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來源:Science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從中國研究人員那裡獲得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僅僅兩周後,該研究團隊就設計並生產出了穩定的 S 蛋白樣本,然後他們又花了大約 12 天的時間,重建了 S 蛋白的 3D 原子尺度結構圖,並向 Science 雜誌提交了一份手稿,Science 雜誌也專門加快了同行評審的進程。

一般情況下,手稿評審過程中涉及的許多步驟,通常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這項最新成果於 2 月 17 日在預印版平臺 bioRxiv 發表,僅在 2 天后,便刊登在頂級期刊 Science 雜誌上。

疫苗開發的關鍵:S 蛋白

冠狀病毒的 S 蛋白,全稱為 spike protein,組合成一個三聚體,約含有 1300 個胺基酸,屬於第一類膜融合蛋白,同類的病毒膜融合蛋白還包括 HIV 的 Env 蛋白,流感的 HA 蛋白,以及伊波拉病毒的 Gp 蛋白等。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 Nature 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對造成此次疫情的 2019-nCoV 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途徑進行了解析,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就在於 S 蛋白與 ACE2 蛋白的結合。在 SARS 病毒和 MERS 病毒中,S 蛋白也行使著同樣的作用。

新冠病毒

可以說,S 蛋白決定了病毒的宿主範圍和特異性,是宿主中抗體的重要作用位點,同時也是疫苗設計、治療性抗體和診斷方法的關鍵靶標。

此前大量將 S 蛋白作為抗原蛋白的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多是基於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測結構,或相近病毒(如 SARS)S 蛋白的已知結構展開。

領導這項研究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傑森·麥克萊倫 (Jason McLellan) 和他的同事,花了多年時間研究冠狀病毒,包括 SARS-CoV 和 MERS-CoV。他們曾開發出一種方法來鎖定冠狀病毒的 S 蛋白,使其更容易分析,並能有效地將其轉化為疫苗的候選分子。這一經驗也使他們比其他研究這種新型病毒的研究團隊更有優勢。

揭開新冠病毒高傳染性的秘密

為了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 S 蛋白的結構,McLellan 團隊的研究人員首先根據已經公開的基因組序列,合成了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的膜外部分,然後用冷凍電鏡解析 S 蛋白的三聚體結構。

這項成功的關鍵是採用了被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或冷凍電鏡 (cryo-EM) 的最先進技術。低溫電子顯微鏡允許研究人員製作原子尺度的細胞結構、分子和病毒的三維模型。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與 SARS-CoV 病毒之間的結構同源性,因此研究人員對兩種病毒進行了進一步比較,結果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 S 蛋白與 SARS 病毒整體上看相似度很高,但在結構上存在差異。

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

除了解析新冠病毒的 S 蛋白結構,研究人員還利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分析了 S 蛋白與 ACE2 的親和力。結果發現,新冠病毒 S 蛋白與 ACE2 的平衡解離常數 KD 是 15 nM,而 SARS 病毒 S 蛋白與 ACE2 的平衡解離常數 KD 竟然達到了 325.8nM。KD 值越大說明解離越多,S 蛋白與 ACE2 的親和力越弱。

經過計算,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與 ACE2 的親和力,是 SARS 病毒 S 蛋白與 ACE2 之間親和力 10 到 20 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如此之強。

新冠疫苗呼之欲出

此前有研究認為,由於 SARS 病毒的 S 蛋白高度和新冠病毒 S 蛋白相似,因此,靶向 SARS 病毒 S 蛋白的抗體也有可能能夠作用於 2019-nCoV。

為此,研究人員專門測試了三種用於結合 SARS 病毒 S 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結果發現這些抗體並不能與新冠病毒 S 蛋白產生交叉反應,這也意味著,SARS 病毒的抗體並不能用於新冠病毒, 針對新冠病毒必須重新設計抗體和疫苗。

Jason S. McLellan(左);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 Daniel Wrapp(中)和研究助理王年爽(右)

「當我們得知(2019-nCoV)是一種冠狀病毒時,我們覺得必須馬上採取行動。」McLellan 說,「我們可能是第一個得到這種結構的團隊,而且我們確切地知道應該引入什麼突變(以設計疫苗),因為我們已經證明這些突變對其他一些冠狀病毒有效。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他們所製造的蛋白分子,以及獲得的 S 蛋白結構,只代表了 S 蛋白的細胞外部分,但它足以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因此可以作為疫苗。

接下來,McLellan 的團隊還計劃利用這種分子做「探針」,從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並成功康復的患者體內分離出自然產生的抗體,如果數量足夠大,這些抗體可以幫助治療新冠病毒暴露不久後的感染。例如,可以在保護被送往高感染率地區的士兵或醫護人員,使其從疫苗中獲得免疫保護。

給力的西湖大學:解析 ACE2 全長結構

McLellan 等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 S 蛋白與 ACE2 蛋白的結合,搞清楚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的結構,以及它與 ACE2 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作用有著重大意義。

所以,在對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結構解析成果的基礎之上,對於 ACE2 受體的蛋白結構解析也成為科研探索道路上的一道重要關卡。

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攻堅研究的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團隊,在 2 月 19 日以預印本的形式,發表了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 ACE2 全長結構的成果,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研究方向上的另一個重大突破。

由於 ACE2 的廣泛存在,該研究為新冠病毒以及 SARS 病毒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直接線索,並可能促進潛在療法的發展。

「總體而言,ACE2 全長結構的解析,將有助於理解冠狀病毒進入靶細胞的結構基礎和功能特徵,對發現和優化阻斷進入細胞的抑制劑有重要作用」,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說。

值得一提的是,2014 年張林琦教授和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首次報導關於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的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而當時還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 2009 級博士生的王年爽,也正是當時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正如 McLellan 所說:「我們最終成為第一批(解析出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的團隊),部分原因是由於自己所在實驗室強大的基礎設施,這也突出了資助基礎研究設施的重要性。」

而如今,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為代表的國內科研力量,已經在冷凍電鏡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這次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團隊關於新冠病毒蛋白結構的解析,更是做到了世界首次。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抗擊新冠病毒徵程上一個又一個裡程碑成果的發布,尤其是中國科研力量的崛起和貢獻,新冠病毒疫苗及有效藥物也將很快誕生。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疫苗研發等科研工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對於當今人類健康所面臨的各種威脅,也還有許多未知等待科學家們探索。

參考資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2/18/science.abb2507

https://news.utexas.edu/2020/02/19/breakthrough-in-coronavirus-research-results-in-new-map-to-support-vaccine-design/

相關焦點

  • Science發布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AI預測蛋白結構、CRISPR...
    《科學》雜誌第一篇關於新冠的文章是病毒刺突Spike蛋白的電鏡結構,從投稿到接受最後發表僅僅用了9天(投稿到接受僅用9天!Science率先發布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電鏡結構)。在疫情爆發的一年之內,萬眾期盼的多個疫苗完成了三期臨床,逐步開展了普通人群的大規模接種工作。按慣例,《科學》雜誌評選了本年度十個重大科學突破,第一個就是帶給人類希望的疫苗成功研製!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魚羊 乾明 發自 雲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根據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美國科學家新冠病毒研究迎來新進展。2月19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並重建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寸結構圖。作為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的核心之一,S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 科學家繪製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結構:為研發疫苗鋪平道路
    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根據新的研究結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報導稱,本月早些時候,研究人員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利用這一基因組,麥克萊倫及其團隊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確定了構成刺突蛋白的特定基因。然後,他們把基因信息發給一家公司,後者創造出了這些基因並將其傳回。之後,研究小組將這些基因注入實驗室培養皿中的哺乳動物細胞,這些細胞生成了刺突蛋白。
  • Science | 繪製SARS-CoV-2的S蛋白三聚體糖基化圖譜
    所以識別糖基化對病毒病理學和疫苗設計具有深遠影響。  糖基化位點的數量,伊波拉病毒有8-15個,流感病毒有5-11個,C肝病毒有4-11個,HIV有20-30個【2】。而SARS-CoV-2的S蛋白共有至少66個糖基化位點,這可能會給疫苗的研髮帶來困難。
  • 「科學突破獎」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通過其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相互作用,然後進入細胞。因此,幹擾這種相互作用,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重要策略,起到治療甚至預防性保護的作用。在Baker教授的主導下,第一作者Longxing Cao博士與同事們設計了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緊密結合的小型蛋白。
  • 「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重磅:「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美研究人員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這種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研究成果1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的文章,詳細的闡釋了S蛋白在新冠病毒與宿主侵染和膜融合的機制。在之前Science文章中確定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結構,而在這篇文章的冷凍數據3D分類顯示出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存在多種構象狀態,並在3.0Å解析度下重建了閉合的新冠病毒S三聚體和在3.3Å解析度重建了打開的單個SB區的三聚體。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微胖、李澤南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最近提交的一篇論文對新冠病毒結構進行了研究,並驗證了一個結論:新冠病毒 S 蛋白與細胞 ACE2 的親和力是 SARS 的 10 到 20 倍。
  • Science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位
    來源 |新華社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科學》重磅: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Science:從結構上分析候選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長刺突蛋白
    作為應對措施,幾種SARS-CoV-2候選疫苗正在開發,並在臨床試驗的不同階段進行測試。SARS-CoV-2刺突糖蛋白(S蛋白)三聚體是疫苗開發的重點,這是因為它是宿主免疫防禦的主要靶標。與其他1型融合蛋白一樣,SARS-CoV-2融合前S蛋白三聚體是相對穩定的,在S蛋白與人細胞表面上的ACE2受體結合和遭受蛋白酶切割後,會發生結構重排,從而從融合前構象變為融合後構象。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資源庫面世
    一個國際團隊創建了一個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模型資源庫,可作為有力的分析工具,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6月4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國際結構生物學家團隊對新冠病毒所包含蛋白質結構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名為「Web」的資源庫。該資源庫還包括對現有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的評估等資源,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促進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工作。
  • 中美科研團隊解析S蛋白取得的突破可能是戰勝新冠病毒的關鍵
    據外媒BGR報導,儘管最近幾天因新冠病毒的全球傳播而導致壞消息不斷,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們朝著迫切需要的疫苗的開發邁進了一步。這一突破涉及對冠狀病毒在人體內的實際工作和運行方式的新見解,這也將解釋它如此致命並導致如此可怕的大流行的原因。
  • 解析Science新冠病毒論文:S蛋白電鏡圖首次公布
    來源:環球科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冷凍電鏡圖像今日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NIH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該研究已於2月16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並快速通過同行審議發表於《科學》期刊。
  • Science:開發出利用人工蛋白設計疫苗策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蛋白設計與免疫工程實驗室的Bruno Correia教授及其團隊如今開發出一種設計人工蛋白的策略,所設計出的人工蛋白可以非常精確地指導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哪些抗體。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美媒只說了他對美國新冠疫苗的貢獻,卻沒提他是中國人
    近日,美國兩款使用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新冠疫苗陸續投入使用,給美國近乎失控的新冠疫情帶去了希望的曙光。 而這背後一位中國科學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位科學家也出現在了《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裡。只是《華盛頓郵報》悄悄地抹掉了他的國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