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從結構上分析候選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長刺突蛋白

2021-01-09 生物谷

2020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於2002-2003年在全球爆發。與SARS-CoV同屬β冠狀病毒(β-CoV)屬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現,傳播迅速,到2020年9月全球感染人數超過2800萬。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為大流行病。作為應對措施,幾種SARS-CoV-2候選疫苗正在開發,並在

臨床試驗

的不同階段進行測試。SARS-CoV-2刺突糖蛋白(S蛋白)三聚體是疫苗開發的重點,這是因為它是宿主免疫防禦的主要靶標。

與其他1型融合蛋白一樣,SARS-CoV-2融合前S蛋白三聚體是相對穩定的,在S蛋白與人細胞表面上的ACE2受體結合和遭受蛋白酶切割後,會發生結構重排,從而從融合前構象變為融合後構象。穩定化的SARS-CoV-2 S蛋白胞外結構域在融合前構象下的結構已被解析出,並與SARS-CoV的S蛋白相類似。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先進的候選SARS-CoV-2 S疫苗(NVAX-CoV2373)的結構,這種候選疫苗是基於包括跨膜結構域(TM)和胞質尾區(cytoplasmic tail, CT)的全長S蛋白(胺基酸殘基1~1273)開發的。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analysis of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from an advanced vaccine candidate」。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作為這種候選疫苗中的最終構建體,SARS-CoV-2-3Q-2P也在S1/S2多鹼性切割位點(polybasic cleavage site,即含有多個精氨酸殘基的切割位點,其中精氨酸是鹼性胺基酸)上進行修飾,使之從原先的RRAR突變為QQAQ,從而使得它具有蛋白酶抗性,與此同時在S2融合核心的K986和V987殘基處進行2個脯氨酸替換以增強它的穩定性,從而產生SARS-CoV-2 3Q-2P-FL蛋白。

從昆蟲細胞中表達和純化的3Q-2P-FL蛋白,在0.01%(v/v)聚山梨酯80(PS 80)洗滌劑中配製。為了表徵3Q-2P-FL免疫原的結構完整性,這些研究人員在Matrix-M佐劑存在的情況下,對在PS 80下重建的3Q-2P-FL進行了陰性染色電鏡成像,從而再現了正在人類中測試的疫苗配方。這種成像顯示這種三聚體3Q-2P-FL蛋白以游離三聚體或多三聚體玫瑰花結(multi-trimer rosette)的形式存在,後者含有多達14個三聚體而且它們的跨膜結構域封閉在PS 80洗滌劑的膠束核(micellar core)中。NVAX-CoV2373

納米

顆粒疫苗配方中的3Q-2P-FL蛋白緊密簇聚可能導致比單獨的可溶性三聚體更強的免疫反應,這一點類似於其他的病毒糖蛋白免疫原(流感病毒的HA蛋白和RSV病毒的 F蛋白)。

此外,這些研究人員還對在PS 80下重建的3Q-2P-FL進行了低溫電鏡(cryo-EM)成像和位點特異性聚糖分析。他們發現3Q-2P-FL免疫原的穩定的融合前構象在S1亞基上與之前已發表的S蛋白胞外結構域結構略有差異。他們還觀察到這種全長的3Q-2P-FL三聚體之間的新型相互作用,從而允許形成更高階的S蛋白複合物。

這項研究證實了這種全長的3Q-2P-FL蛋白免疫原的結構完整性,並為解釋這種多價

納米

顆粒免疫原的免疫反應提供了依據。(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Sandhya Bangaru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from an advanced vaccine candidat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相關焦點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或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
    研究團隊展開的新冠病毒結構分析。圖片來源:《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在線版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
  • 美企為100多名澳大利亞人注射候選新冠疫苗:動物試驗有效
    美聯社 資料圖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26日開始在澳大利亞境內對100多名志願者注射其開發的一種候選新冠疫苗,以測試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介紹,第一階段試驗將在墨爾本和布裡斯班兩個澳大利亞城市進行,對131名志願者注射這種名為NVX-CoV2373的試驗性疫苗,試驗結果有望7月揭曉。如果臨床試驗順利進入第二階段,試驗對象預期將擴大為來自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志願者。按照格倫的說法,啟動臨床試驗的同時,企業已同步開始生產這種疫苗,「期望(試驗)能顯示疫苗有效,以便在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 或對疫苗設計具有借鑑意義 2020-07-14 科技日報 張夢然 該結構為進一步了解新冠病毒刺突的演化過程提供了信息,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研究人員認為,蝙蝠冠狀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演化前體,此前研究發現,蝙蝠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的親緣關係是已知關係中最近的。但新冠病毒與RaTG13的基因組序列存在3.8%的差異性,這差異意味兩者有近1100個核苷酸不同。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常見的刺突蛋白突變D614G讓新冠病毒高效複製,更快傳播,但同時也可能讓它對疫苗更加敏感doi:10.1126/science.abe849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冠狀病毒SARS-CoV-2發生的一種稱為D614G的突變使得這種病毒能夠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但是這種發生在刺突蛋白
  • 加快疫苗開發!美英韓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全長刺突蛋白開源全原子模型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是造成新冠肺炎的已知病因,這種「刺突」或S蛋白有助於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現在,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利哈伊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合作,製作了第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完整S蛋白的全原子模型。研究人員說,這項工作特別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細胞的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使其成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點。
  • 2020年11月27日Science期刊精華
    通過使用機器學習方法,他們分析了在癌症和正常細胞中發現的數千種蛋白的海量資料庫。隨後,他們篩選了數百萬種可能的蛋白組合,以構建出一個蛋白組合目錄,可用於精確地只靶向癌細胞,而不靶向正常細胞。2.Science:深入分析人體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反應,為開發新的更有效疫苗奠定基礎doi:10.1126/science.abd4250一種旨在從一滴血中檢測病毒感染史的工具在COVID-19時代得到了升級。VirScan是一種可以確定1000多種不同病毒中哪些病毒感染過人的技術,如今還可以檢測出包括SARS-CoV-2在內的冠狀病毒的感染證據。
  • Science發布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AI預測蛋白結構、CRISPR...
    科學論文發表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預印本被廣泛應用;在傳統期刊上,新冠相關的工作經同行評議後快速隨時上線。《科學》雜誌第一篇關於新冠的文章是病毒刺突Spike蛋白的電鏡結構,從投稿到接受最後發表僅僅用了9天(投稿到接受僅用9天!Science率先發布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電鏡結構)。在疫情爆發的一年之內,萬眾期盼的多個疫苗完成了三期臨床,逐步開展了普通人群的大規模接種工作。
  • Science | 陳冰組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全長結構
    冠狀病毒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一種高度糖基化的I型膜蛋白,包含S1和S2兩大亞單位,並以三聚體的形式錨定在病毒膜上。該結構的解析快速給全球科學家開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提供了基礎。然而,該結構中存在為了進一步穩定胞外域的多處突變,且基於其他類型冠狀病毒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靠近病毒膜的區域和跨膜區在結構和功能上也起著關鍵性作用。刺突蛋白全長結構仍然未知。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新冠病毒感染性為何這麼強?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現在,來自兩份不同論文的新研究表明,為了有效地感染人類細胞,新冠病毒還能夠利用一種叫做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的受體,使其與S蛋白相結合促進感染——這種受體在包括呼吸道、血管和神經元在內的許多人體組織中都非常豐富。
  • 解析Science新冠病毒論文:S蛋白電鏡圖首次公布
    來源:環球科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冷凍電鏡圖像今日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NIH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該研究已於2月16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並快速通過同行審議發表於《科學》期刊。
  • 中國團隊開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證實預防潛力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論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魏霞蔚研究員,逯光文研究員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張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團隊開發出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2月19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並重建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寸結構圖。作為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的核心之一,S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 中國科學家開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作者:王之康 應厚非7月29日,《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 研究設計出新冠刺突蛋白變體改良版:穩定性更高,表達量更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一種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刺突蛋白變體的新版本。他們23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這種被稱為HexaPro的蛋白變體穩定性更高,表達量更大,有望推動新冠疫苗的開發和生產。
  • 《科學》子刊深度研究:新冠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因此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多種模擬SARS-CoV-1、MERS-CoV以及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並且在動物模型中進行增強疾病的研究。目前為止,新冠病毒候選疫苗在動物模型中尚未發現引發增強疾病的現象。不過在SARS-CoV-1和MERS-CoV疫苗開發的過程中,都發現有些接種疫苗的動物在攻毒實驗後,出現細胞水平的免疫病理學特徵。
  • Science:計算機設計的小蛋白可高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在實驗中,一種被命名為LCB1的主要抗病毒候選藥物在保護作用上可與最著名的SARS-CoV-2中和抗體相媲美。LCB1目前正在齧齒動物中進行評估。冠狀病毒布滿了所謂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這些S蛋白會附著在人細胞上,從而使得這種病毒能夠侵入並感染人細胞。開發幹擾這種進入機制的藥物可能治療甚至預防這種病毒感染。
  • 再創佳績,義翹神州再次高效率成功表達N501Y突變體重組蛋白
    序列顯示B.1.1.7亞型是在廣泛流行的D614G突變株基礎上發生突變。其中有8個突變發生在刺突蛋白Spike上,包含69-70缺失、145缺失及N501Y、A570D、D614G、P681H、T716I、S982A、D1118H突變;其次ORF8和ORF1ab也有多個位點發生突變。
  • 輝瑞/BioNTech計劃擴展新冠疫苗關鍵性臨床試驗
    輝瑞(Pfizer)公司和BioNTech日前宣布,已經向美國FDA提交了一份修正方案,計劃將其候選新冠疫苗BNT162b2的關鍵性3期臨床試驗的招募人數從3萬名增加到高達4.4萬名,同時這一修正方案將允許招募新的參與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