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性為何這麼強?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2020-11-25 騰訊網

近日,由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讓新冠病毒能夠在人類細胞中具有高度傳染性並且迅速傳播的「秘密開關」。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會利用ACE2受體感染人類細胞。現在,來自兩份不同論文的新研究表明,為了有效地感染人類細胞,新冠病毒還能夠利用一種叫做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的受體,使其與S蛋白相結合促進感染——這種受體在包括呼吸道、血管和神經元在內的許多人體組織中都非常豐富。

兩篇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20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它描述了如何通過抑制病毒和宿主之間一種新發現的相互作用的抑制劑,來降低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

科學家們表示,這意味著可能找到一種潛在的抗新冠病毒治療方法。

與其他冠狀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和輕度呼吸道症狀不同,COVID-19的病原體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傳播性。到目前為止,為什麼新冠病毒容易感染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如大腦和心臟,這一主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要感染人類,新冠病毒必須首先附著在人類呼吸道或腸道細胞表面。一旦附著,病毒就侵入細胞,然後複製自身的多個副本。複製的病毒隨後被釋放,導致病毒的傳播。

這種病毒附著和入侵人類細胞的過程是由一種名為「刺突」蛋白質的病毒蛋白完成的。了解「刺突」蛋白識別人類細胞的過程,對於開發抗病毒療法和治療新冠的疫苗至關重要。

由來自德國、芬蘭、愛沙尼亞和澳大利亞的3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共同研究了neuropilin-1是否對SARS-CoV-2感染髮揮了關鍵作用。

在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中,布里斯托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彼得·卡倫(Peter Cullen),細胞和分子醫學學院的副教授和病毒學家Yohei Yamauchi博士使用多種方法發現,新冠病毒可以識別人類細胞表面的一種叫做neuropilin-1的蛋白質,從而促進病毒感染。

圖1 NRP1與S1相互作用,增強SARS-CoV-2感染。

「在觀察SARS-CoV-2刺突蛋白的序列時,我們被一個小的胺基酸序列震驚了,它似乎模仿了人類蛋白質中與神經蛋白1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序列。這讓我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假設: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是否可以通過與neuropilin-1結合,進一步幫助病毒感染人類細胞?」

之後,通過應用一系列結構和生化方法,他們已經確定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neuropilin-1結合的證據。在此基礎上,他們希望證明這種相互作用有助於增強在細胞培養中生長的人類細胞抵禦新冠病毒的入侵。

圖2 SARS-CoV-2 S1與NRP1 CendR結合的分子基礎。

有趣的是,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各自獨立發現,neuropilin-1促進了新冠病毒細胞的進入和感染。

這支研究團隊還對一些新冠死亡患者進行了屍檢分析。新冠患者中常見嗅覺障礙問題,而對感染者鼻腔組織樣本的分析結果果然發現,高表達NRP1的嗅上皮細胞和嗅神經細胞會被新冠病毒感染,這進一步確認了NRP1在病毒感染中發揮作用。

通過用抗體特異性阻斷neuropilin-1,研究人員能夠顯著減少實驗室細胞培養中的感染。「如果你認為ACE2是進入細胞的大門,那麼neuropilin-1可能是引導病毒進入細胞的一個因素。ACE2在大多數細胞中表達水平很低。因此,病毒很難找到進入的大門,而其他因素如neuropilin-1可能幫助病毒找到它入侵的大門。」Balistreri總結稱。

「重要的是,通過使用單克隆抗體(實驗室製造的類似於自然產生的抗體的蛋白質)或選擇性藥物,我們已經能夠減少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這凸顯了我們的發現在對抗新冠方面的潛在治療價值。」

不過研究人員們表示,現在推測直接阻斷neuropilin-1是否是一種可行的新冠治療方法還為時過早,而且它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目前,他們的實驗室正在測試新分子的效果,這些新分子是專門設計用來阻斷病毒和neuropilin-1之間的連接。「初步結果非常有希望,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獲得體內驗證。」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sars-cov-2-uses-a-second-receptor-neuropilin-1-to-infect-human-cell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neuropilin-sars-cov-infectivity-breakthrough.html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0/19/science.abd2985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0/19/science.abd3072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感染性強,原來另有關鍵因素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同時上線兩篇研究論文,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兩支科研團隊背靠背地發現,有一個過去未知的關鍵因素增強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除了眾所周知的ACE2受體外,宿主細胞上另一種叫作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突變率極高,這可能助長傳播和毒性。新冠病毒S蛋白中唯一的顯著變異就是非同義D614G突變(天冬氨酸D變為甘氨酸G)。原始數據表明,S-G614是SARS-CoV-2的致病性更高的毒株,具有較高的傳播效率。
  • 新冠病毒變異影響疫苗?專家:基本不會,感染性強不代表毒力強
    近期,據媒體公開報導,多國通報發現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據印度報業託拉斯15日報導,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研究團隊對1536個樣本進行了測序,最終首次在印度報告了兩個新的病毒譜系,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變種。
  • 新冠病毒傳染性為何更強?冷凍電鏡圖破解答案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受體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步驟,參與了使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機制。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與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受體結合,這種受體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各個地方。這種連接促進了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體之間的關鍵聯動。
  • 又一個被新冠病毒「勾結」的蛋白
    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另一種方式:一種已知可以與弗林蛋白酶切割的底物結合的蛋白Neuropilin-1(NRP1)顯著增強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力。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南都訊 記者楊麗雲 通訊員吳晶平當地時間5月13日,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為長期問題,很難預測何時可以戰勝病毒。除非研發出高度有效的疫苗,並分配給全世界所有人。過去的3個多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已危及整個人類社會。
  • 新冠病毒為何傳染性強?美專家稱其受體結合力是SARS的10至20倍
    點擊查看 近期我國疾控中心對近9000名患者的數據分析顯示新冠病毒基本傳染數R0位3.77,同時也有多項研究稱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於2003年的SARS,究竟原因在哪裡?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記者了解到,S基因具有重要功能,這個基因用來生產S蛋白(spikeprotein,翻譯為棘突蛋白、長釘蛋白、穗蛋白),棘突蛋白會和病毒宿主細胞受體ACE2結合,使得病毒能夠侵入到細胞內。在S基因中,有一處重要突變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南開大學高山等人發現,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基序中多了一個Furin蛋白酶切位點,這在蝙蝠冠狀病毒和穿山甲冠狀病毒中都沒有發現。
  • 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感染性千倍於蝙蝠原生病毒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 29%新冠病毒樣本出現D614G變異更易傳播?專家解讀什麼是病毒變異
    此前,黃愛龍團隊於4月29日、6月5日和6月18日短時間內在國際頂級期刊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三篇論文,針對新冠病毒患者的抗體反應和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和免疫學特徵展開研究。此次研究中,黃愛龍團隊詳細闡述了新冠病毒S蛋白在614位置的顯性突變(D614G突變)。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突變率極高,這可能助長傳播和毒性。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近期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因此研究人員設想構建一個ACE2三聚體蛋白是不是有可能和刺突蛋白三聚體實現3對3或者至少2對2的結合?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微胖、李澤南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最近提交的一篇論文對新冠病毒結構進行了研究,並驗證了一個結論:新冠病毒 S 蛋白與細胞 ACE2 的親和力是 SARS 的 10 到 20 倍。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傳染性更強!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傳染性更強!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2020-12-24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好比是一把「鎖」,病毒要想進入人體細胞,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新冠病毒的「鑰匙」是其S蛋白,而ACE2則是病毒入侵的「鎖」。通過解析生物結構可以了解病毒細胞是如何與人類受體結合,進而入侵人體的。
  • CHOM | 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實時構象變化過程
    作為包膜病毒的一種,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刺突蛋白,該蛋白介導與細胞表面的附著以及誘導隨後的膜融合反應,最終導致病毒進入細胞進行感染。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位於病毒表面,介導病毒與受體ACE2結合,誘導隨後發生的病毒進入細胞,從而感染細胞並產生新的病毒顆粒。
  • 新冠病毒首個蛋白結構成功解析
    揭開關鍵分子受體利於提高對傳染致病力的認識,並有針對性地設計特效藥和疫苗;研究者還利用其生物物理和結構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結合人體ACE2(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與親和力高於SARS病毒;並且測試了三種研發用於結合SARS-CoV突刺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發現這些抗體對2019-nCoV突刺蛋白均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