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據報導,為配合研發疫苗,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試圖弄清楚新冠病毒(SARS-CoV-2)的進化史。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了該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
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形狀和結構。
高清圖像顯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97%與蝙蝠原生冠狀病毒RaTG13相同,然而正是二者之間3%的差異性使得新冠病毒更穩定,對人體細胞的感染性比蝙蝠原生病毒強1000倍。
研究顯示,人體細胞中的ACE2受體是人體細胞的「入口鑰匙」,而新冠病毒刺突的變異結構使其能與ACE2受體完美匹配,從而導致新冠病毒的超強感染性。
新冠病毒刺突形狀和結構。
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表示,此項研究暫未澄清新冠病毒的來源,但揭示出新冠病毒並非人造,而是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
據悉,蝙蝠原生冠狀病毒RaTG13是新冠病毒的近親,雖然二者形狀和結構高度相似,但RaTG13對人體細胞卻沒有感染性。論文作者之一安託尼·羅貝爾表示,新冠病毒的變異導致其對人體細胞特別具有感染性。
論文合作者唐納德·本頓表示,新冠病毒的進化史尚不清楚,但目前的研究顯示,該病毒並非從蝙蝠原生病毒直接進化而來。
項目研究小組負責人、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疾病過程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的斯蒂夫·甘布林表示,新冠病毒讓世界措手不及,研究病毒結構將有助於揭示其來源,以及其如何感染人體細胞。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