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新冠病毒或由多種冠狀病毒組合後變異而來 與人體結合力比其始祖高1000倍

2020-07-10 醫藥導報
新研究:新冠病毒或由多種冠狀病毒組合後變異而來 與人體結合力比其始祖高1000倍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都在試圖對SARS-CoV-2進行溯源,關於它從哪來以及如何感染人類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研究。目前,關於SARS-CoV-2的感染機制以及特性等已獲得重大突破,但是關於這種病毒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仍然是個謎。

研究這種病毒及其可能的前身,有助於我們了解它的來源,以及它如何與人類細胞相互作用。

最近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SARS-CoV-2病毒或由幾種不同的冠狀病毒組合後進化而來。

新研究:新冠病毒或由多種冠狀病毒組合後變異而來 與人體結合力比其始祖高1000倍

該所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冷凍電子顯微鏡的技術,繪製出了迄今為止冠狀病毒刺突最詳細的圖像。幾個月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目標,因為它控制著病毒如何避開免疫系統並感染細胞。

高解析度圖像顯示,SARS-CoV-2表面的刺突與它最相似的冠狀病毒RaTG13表面的刺突有97%的相同。而這一結論早已被石正麗團隊所驗證。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的序列出來之後,石正麗團隊很快做了序列對比,發現新冠病毒和他們之前從雲南的一種蝙蝠裡面分離出來的RaTG13冠狀病毒關係很近,序列相似性達到96%以上。美國專家稱,RaTG13或者說是一種與蝙蝠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新冠病毒的祖代。

但研究人員表示,RaTG13不太可能對人類有害,而且可能不會通過ACE2受體感染我們的細胞。最新研究顯示,雖然SARS-CoV-2和RaTG13的刺突在形狀和結構上幾乎相同,但有一些微小的變化。然而,正是這些微小的差異令SARS-CoV-2在人體內的傳染性產生了強大的影響,使其入侵人體細胞的能力提高了1000倍。

SARS-CoV-2究竟是如何進化的仍是一個謎,但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最可能的解釋是這是幾種不同病毒組合在一起的結果。研究人員稱:「在這種病毒進化的某個階段,它似乎發生了變化,比如我們發現的差異,這使得它能夠感染人類。」

科學家為解釋冠狀病毒如何出現而構建的最初理論是,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被傳遞到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然後再感染人類。蝙蝠對冠狀病毒具有廣泛的免疫力,是上百種病毒的宿主,也被視為SARS-CoV-2的天然宿主。

了解SARS-CoV-2是如何實現這一轉變的,以及它最初是如何進化的,這是幫助科學家研製疫苗的關鍵信息。該新研究為為揭開這一謎題提供了部分線索,因為它表明病毒不是直接來自目前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

來源:前瞻網

編排:戴衛 黎昕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5·12國際護士節

百年大疫後,向奮不顧身的白衣戰士首個節日致敬

太極山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感染性千倍於蝙蝠原生病毒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新冠病毒出現D614G變異,是否會毒性增強、使疫苗失效?
    關於新冠病毒變異的話題來自近日報導:印度研究團隊從1536個樣本中發現了73個新冠病變異株;馬來西亞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株,該變異株的傳播能力可能是一般毒株的10倍。 其實,早在今年4月和7月,已有相關學術論文針對新冠病毒的變異進行了詳細且系統的報導。研究鑑定出基因變異位點,並討論了變異帶來的潛在危害。
  • 英國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70%,到底是什麼意思?
    按照一般理解,這似乎是說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更上層樓,這種毒株傳染性比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增強了接近1倍。大家可曾還記得,先前曾有一個說法,稱新的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了10倍。如果這兩個說法同時成立,是不是就說明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在增加10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70%。
  • 最新研究:病毒變異後,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繼英國、南非後,日本也發現「全新變種新冠病毒」。 日本厚生勞動省於1月10日宣布,從巴西返抵東京的4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測序顯示,其感染毒株與英國、南非變異株有所不同,或為新型變異株。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稱,尚不清楚感染這一變異株後的病情嚴重程度,也不知曉會否影響新冠疫苗效力。
  • ...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增加致病性
    免疫脆弱人群或是發生變異關鍵新冠病毒變異是怎麼回事?盧洪洲介紹,病毒變異指的是各種原因致使病毒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比如其遺傳物質DNA/RNA上的鹼基突變。來自化學和物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均能誘發各種突變。這些突變於病毒時常有益,如HIV-1病毒,突變率達三萬分之一,如此高的突變時常導致耐藥性改變,引起治療難度增加,疫苗開發難度大以及保護作用減弱。
  • 上海、廣東發現境外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專家稱尚無證據證明其...
    免疫脆弱人群或是發生變異關鍵新冠病毒變異是怎麼回事?盧洪洲介紹,病毒變異指的是各種原因致使病毒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比如其遺傳物質DNA/RNA上的鹼基突變。來自化學和物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均能誘發各種突變。這些突變於病毒時常有益,如HIV-1病毒,突變率達三萬分之一,如此高的突變時常導致耐藥性改變,引起治療難度增加,疫苗開發難度大以及保護作用減弱。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的S蛋白與人體ACE2 蛋白的結合。準確地說,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S 蛋白全稱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位於新冠病毒最外層,像一個個突起的「皇冠」。
  • 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
  • 不同種變異新冠病毒在多國傳播 我國正開展傳播風險等研究
    和上個月出現的D614G突變不同,這一次的變異顯然引發了更多恐慌,其中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其「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好消息是,目前我國還未出現變異病毒輸入。多國出現與變異病毒相關病例在12月19日英國確認出現新冠病毒變異後,有報導稱,英國至少有60個地方政府已確認了該病毒,已經報告的病例超1000例,英國科學家正在展開研究,並將相關信息報告給世衛組織(WHO)。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負責病毒和細胞膜融合。新冠病毒和SARS-CoV都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進入靶細胞。ACE2在人鼻上皮細胞和肺、精原細胞、間質細胞、支持細胞、胃、十二指腸和直腸上皮細胞中表達。論文提到,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是β冠狀病毒中最具變異性的基因組部分,S蛋白的某些位點可能會受到正向選擇。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生物嗎?
    然後是有科研團隊在巴西一個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新病毒,至於該病毒對於人類的健康是否有危險,還有待研究。以前人們是談核色變,現在說是談病毒色變也不為過。作為此次疫情的主要攻克目標,新冠病毒被鑑定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它和之前發現的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 新冠病毒出現突變,躲避疫苗有人產生18種變異
    疫苗經過高強度科研攻關,自2020年12月15日新冠病毒疫苗重點人群接種工作實施以來,疫苗接種量已超1000萬劑次,取得了良好的預防效果。因為接種疫苗後,人體會產生保護性抗體,有的疫苗還會讓人體產生細胞免疫,形成相應的免疫記憶。這樣,人體就有了對抗疾病的免疫力。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機制被破解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丹麥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增大新冠疫苗無效風險,我們該怎麼辦?
    丹麥衛生部門在207個水貂養殖場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且新冠病毒已經在水貂中發生了變異,而這種變異的病毒又傳染給了人類。目前發現至少12例感染人的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的情況。這種變異新冠病毒對抗體的敏感性較低,因此存在讓目前研發的新冠疫苗對其無效的風險。
  • 新冠病毒已經發生突變!進化出兩種亞型,哪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
    新冠肺炎被發現至今,大家一直比較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如果發生變異怎麼辦?有沒有變得更加難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 病毒在變異,新冠疫苗出現可怕的ADE效應咋辦?
    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後,針對原有病毒結構研發設計的疫苗,有可能會失效。 6一旦病毒變異、影響對人體的保護效果,我們可以在現有疫苗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升級打怪,能很快研發出一個針對變異後病毒的疫苗。 如今,我國新冠疫情已被完全控制。
  • 47歲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身體出現18種病毒變異
    癌症患者是在新冠疫情下影響比較大的群體,不只是治療、購藥等受阻,還有患者經過長期治療後免疫系統功能的下降。而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病毒的主要武器。一次感染,出現了18種病毒變異如果被確診為新冠患者,患者只能被隔離治療。無非只有兩種治療結果:患者打敗病毒康復出院,或者病毒打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