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都在試圖對SARS-CoV-2進行溯源,關於它從哪來以及如何感染人類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研究。目前,關於SARS-CoV-2的感染機制以及特性等已獲得重大突破,但是關於這種病毒是如何進化而來的仍然是個謎。
研究這種病毒及其可能的前身,有助於我們了解它的來源,以及它如何與人類細胞相互作用。
最近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SARS-CoV-2病毒或由幾種不同的冠狀病毒組合後進化而來。
該所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冷凍電子顯微鏡的技術,繪製出了迄今為止冠狀病毒刺突最詳細的圖像。幾個月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目標,因為它控制著病毒如何避開免疫系統並感染細胞。
高解析度圖像顯示,SARS-CoV-2表面的刺突與它最相似的冠狀病毒RaTG13表面的刺突有97%的相同。而這一結論早已被石正麗團隊所驗證。
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的序列出來之後,石正麗團隊很快做了序列對比,發現新冠病毒和他們之前從雲南的一種蝙蝠裡面分離出來的RaTG13冠狀病毒關係很近,序列相似性達到96%以上。美國專家稱,RaTG13或者說是一種與蝙蝠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新冠病毒的祖代。
但研究人員表示,RaTG13不太可能對人類有害,而且可能不會通過ACE2受體感染我們的細胞。最新研究顯示,雖然SARS-CoV-2和RaTG13的刺突在形狀和結構上幾乎相同,但有一些微小的變化。然而,正是這些微小的差異令SARS-CoV-2在人體內的傳染性產生了強大的影響,使其入侵人體細胞的能力提高了1000倍。
SARS-CoV-2究竟是如何進化的仍是一個謎,但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最可能的解釋是這是幾種不同病毒組合在一起的結果。研究人員稱:「在這種病毒進化的某個階段,它似乎發生了變化,比如我們發現的差異,這使得它能夠感染人類。」
科學家為解釋冠狀病毒如何出現而構建的最初理論是,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被傳遞到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然後再感染人類。蝙蝠對冠狀病毒具有廣泛的免疫力,是上百種病毒的宿主,也被視為SARS-CoV-2的天然宿主。
了解SARS-CoV-2是如何實現這一轉變的,以及它最初是如何進化的,這是幫助科學家研製疫苗的關鍵信息。該新研究為為揭開這一謎題提供了部分線索,因為它表明病毒不是直接來自目前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
來源:前瞻網
編排:戴衛 黎昕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5·12國際護士節
百年大疫後,向奮不顧身的白衣戰士首個節日致敬
太極山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