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了!新冠病毒已經發生突變!進化出兩種亞型,哪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

2021-01-14 騰訊網

新冠肺炎被發現至今,大家一直比較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如果發生變異怎麼辦?有沒有變得更加難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通過對迄今最大規模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揭示了新冠病毒已經演化出 L 和 S 兩個亞型,這兩個亞型在地域分布以及人群中的比例相距甚遠。論文有哪些亮點呢,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新冠病毒的 2 種亞型區別較大

作者團隊分析了 103 個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那麼,一個很自然的推論是:相對古老的S型新冠病毒應該產生更多的病毒株,因其有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傳播。然而,基因組數據表明 L 型佔 70%,S 型佔 30%,且每個 L 型病毒株比 S 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

為什麼相對年輕的 L 型新冠病毒卻產生了更多的病毒株?

作者推測,L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或者在人體內複製更快,因此可能意味著其毒力也更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新病毒與蝙蝠來源的病毒很近?

從基因組水平的分子進化分析,新冠病毒與從蝙蝠上分離的冠狀病毒株 RaTG13 最相近,並且與幾種不同地區來源的穿山甲冠狀病毒株和 SARS 病毒相距較遠。

過往認為蝙蝠 RaTG13 和新冠病毒在全基因組核酸序列上只有4%的區別,但實際上大很多,遺傳距離相當於人與黑猩猩區別的 14 倍。

刺突基因(編碼冠狀病毒與哺乳動物細胞 ACE2 受體結合的蛋白)有較高的突變率,雖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的刺突基因是由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重組而來的可能性,但可能是冠狀病毒相對較高的突變率和強烈的自然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簡而言之,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種亞型——L和 S 兩個亞型,推測它們的致病性和傳播能力有較大差別。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一篇「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的熱文被廣泛轉載,卻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整個報導就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由此看來,這次新聞報導的美國所發生的新冠病毒的「神秘」變異並非新鮮事,這種變異最早發現於2020年1月底,首先在武漢和歐洲發現。其中歐洲的D614G突變毒株迅速在全球傳播,到5月底已經成了 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的絕對優勢毒株(下圖中黃色標識)。
  • 為何倫敦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如此可怕,僅僅是傳播速度更快?
    感染者從疫情開始就一直追蹤病毒進化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Andrew Rambaut等在virological.org上傳了對這一新突變株序列的分析(圖3),指出這個新毒株有23個特殊突變,被命名為B.1.1.7亞型。
  • 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是一種什麼樣的變異?
    「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這篇熱點文章並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 新冠病毒的這個突變可沒有少製造新聞。 此前與之相關的新聞就是XX地發現了傳染性增加10倍(9)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由此看來,這次新聞報導的美國所發生的新冠病毒的「神秘」變異並非新鮮事,這種變異最早發現於2020年1月底,首先在歐洲發現。
  •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其實,早在2020年3月,歐洲就出現了新冠病毒變異株——D614G的大規模流行,其與近期造成英國大暴發的名為「B.1.1.7」的新變種病毒株N501Y類似,均是病毒刺突蛋白發生突變。這種蛋白類似於一把鑰匙,能打開進入細胞的「門鎖」;突變後,病毒的「開鎖能力」變強了,傳播性也就更強了。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一個驚人的消息這兩天傳播得鋪天蓋地,」病毒突變,傳播力激增70%」、「倫敦封城了」,「英國已經失控」,公共媒體和社交空間充滿了驚恐。那麼,面對這個消息,我們需要擔心嗎?新冠是一個RNA病毒,這類病毒發生突變的頻率都很高,只是不同病毒表現不一:比如流感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產生「抗原漂移」,所以要每年接種疫苗。而麻疹病毒雖然變異也很多,但不影響表面蛋白的結構,所以不需要反覆打疫苗。
  • 聽說新冠病毒進化了?別慌,其實可能早就同時存在
    (詳情: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已突變,有2個亞型),上了熱搜,大概的意思是新冠病毒變異了。Grubaugh專門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恐慌。但同樣在3月3日,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差異。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 為何疫苗仍有效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多項研究解謎:新冠變異毒株傳播力更強,為何疫苗仍有效傳播速度快和病毒載量高,可能會造成更多感染病例。近日,上海、廣東、山東均通過境外輸入性病例發現了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患者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
  • 解讀: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發生基因突變
    文章指出,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在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兩種亞型在地域分布以及人群中的比例差距較大。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同分型(來源:Tang, Wu, Li, et al.
  • 「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2020-11-05 21:29:27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新冠病毒現四種變體 傳播力如何?
    隨著全球多國發現變異新冠病毒。當地時間31號,世衛組織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世衛組織同時強調,雖然初步評估顯示,英國和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暫未發現會提高致死率,但會導致更高的發病率。
  • 媒體刊文解讀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
    本文綜合多家外媒報導,並結合記者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的採訪,對英國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最新情況做了梳理。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據《紐約時報》21日最新消息,英國的變異新冠病毒不是一種新的超級病毒,它只是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而出現的眾多變種之一。
  • 世衛組織通報新冠病毒四種變體!有三種傳播力增強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D614G:感染性、傳播能力更高,但不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新冠病毒出現D614G突變,隨後逐漸取代了最初發現的毒株。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與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發後,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並在關鍵位置上發生突變。目前,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已成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首先,與最早出現的野生型病毒株對比,D614G毒株展現出了更強的感染性。在四種細胞系裡,它的感染力是野生型的3.7-8.2倍。隨後,研究人員們把D614G毒株與野生型病毒放在一起,感染來自人類的氣道上皮細胞(LAE cells)。當兩者比例是1:1時,發生D614G突變的病毒輕鬆成為了培養基裡的主流毒株。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3D概念圖 | Austcham網站作者 | 湯波 分子生物學博士近日有報導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發生突變(基因變異),其中一些突變體具有更強的感染能力,引起廣泛關注和擔憂。
  • 病毒變異是否影響它的致病性和傳播力
    日前,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在對百餘株新冠病毒毒株的全基因組序列比對後發現,病毒在基因組上一個蛋白編碼位點的突變形成了兩「組」,被媒體稱為「亞型」。「目前看,這個程度的變異造成的差異不足以叫『亞型』,叫分枝(clade)比較合適。」有病毒專家表示,「亞型」有獨特的意義,不同病毒的定義不一樣,不是只要有一兩個突變就可以分出「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