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丹麥政府表示將捕殺該國所有水貂,數量可能高達1700萬隻。
丹麥衛生部門在207個水貂養殖場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且新冠病毒已經在水貂中發生了變異,而這種變異的病毒又傳染給了人類。目前發現至少12例感染人的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的情況。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丹麥著名病毒學家指出:
通過基因分析,新冠病毒是從人類傳播到水貂,在那裡迅速變異,然後又回到人類身上。
這種變異新冠病毒對抗體的敏感性較低,因此存在讓目前研發的新冠疫苗對其無效的風險。
新冠病毒屬於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是一種RNA病毒,由於RNA編碼的RNA聚合酶缺乏核酸外切酶校正功能,致使其基因組發生突變的頻率較高,因此,與其他RNA病毒類似,新冠病毒容易發生基因突變。
但冠狀病毒基因突變的速度不如流感病毒,變異並沒有發生在關鍵點位上,對疫苗的研發一般不會產生影響。
早在今年2月份,歐洲就出現了新冠病毒D614G變異。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之時,也檢測到了這種D614G變異。
由於目前多數正在開發的疫苗均針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RBD)區域,而D614G並不位於RBD區域。因此,D614G突變不會影響疫苗的療效。
但新冠病毒跨種屬傳播突變則有所不同!
多數病毒的跨越物種傳播並不容易!一種病毒能在一種宿主身上繁衍生息,其基因特性必定是高度適應這一宿主的。
首先,病毒必須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找到進入宿主的大門的鑰匙;進入宿主體內之後,還必須避開免疫防禦;還要想辦法利用宿主的原料,抓緊時間複製新病毒。每一個物種,這些環節都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病毒想要換個寄宿物種,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基因突變的步子要邁得更大一點,而且還要在關鍵點位上突變才有成功可能!
由於丹麥的新冠病毒發生了兩次跨種屬傳播——從人到水貂,再從水貂到人,新冠病毒的基因必然要發生關鍵、重要位置的突變,比如說,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RBD)區域發生突變,有可能讓它更容易逃避機體的免疫識別,甚至讓機體產生的抗體對它也影響甚小;讓目前研發的疫苗對其束手無策;讓今後針對它的疫苗研發困難重重!
不過,我們也不必對其過分擔心,一般跨物種傳播的病毒,都有一個靜默適應期。
你想,就像一個特務,剛潛伏過來,是不是要先小心翼翼,低頭做人,熟悉情況以後才會搞事?病毒也是如此,好不容易從水貂傳播到人體,怎麼也要先休息幾天,積蓄力量,數月或者數年後再在人群中發動「攻勢」。
而丹麥現在已經發現了這種變異新冠病毒,很大的可能是病毒剛跨種屬傳播到人身上沒有多久,正處於病毒的「虛弱期」,只要及時採取隔離措施,一個是將可能染病的水貂清除;再一個就是所有與水貂接觸的人員及其密切接觸者檢測、隔離觀察,變異新冠病毒有可能很快走到窮途末路!
這場肆虐了人類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最初來源仍未確定,由於其基因組與菊頭蝙蝠的RaTG13病毒高度相似(相似性高達96.2%),推測該病毒是由蝙蝠傳播給人可能,而穿山甲及水貂等可能是其中間宿主。
因此對我們普通民眾來說,繼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野生動物,防止病毒跨種屬傳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類似病毒流行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