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陳冰組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全長結構

2020-11-12 BioArt

責編 | 兮


冠狀病毒(cov)是一種有包膜的正鏈RNA病毒。它們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這兩種疾病都與嚴重的死亡有關。目前全球流行的疾病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則是由一種新型病毒SARS-CoV-2引起的。膜融合是冠狀病毒侵染宿主細胞和建立感染的關鍵步驟。冠狀病毒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一種高度糖基化的I型膜蛋白,包含S1和S2兩大亞單位,並以三聚體的形式錨定在病毒膜上。其S1中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並在絲氨酸蛋白酶等的進一步蛋白酶水解下,從融合前結構(prefusion)到融合後結構(postfusion)改變提供能量促使病毒和細胞膜融合。自SARS-CoV-2的基因組序列發布後,S蛋白複合物的多種結構都被解析出來,包括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胞外域結構和RBD-Ace2複合物。通過胞外域結構,科學家發現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存在兩種不同的構象「閉」和「開」。「閉」構象中RBD結構域向下(RBD-down),受體不可及;「開」構象中RBD結構域向上(RBD-up),使得受體更容易結合。該結構的解析快速給全球科學家開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提供了基礎。然而,該結構中存在為了進一步穩定胞外域的多處突變,且基於其他類型冠狀病毒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靠近病毒膜的區域和跨膜區在結構和功能上也起著關鍵性作用。刺突蛋白全長結構仍然未知。

近日,來自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陳冰課題組(共同一作Yongfei Cai張君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istinct conformational states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的文章,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解析了S蛋白全長prefusion狀態和postfusion狀態兩種構象的結構。


在使用detergent進行純化過程中,作者發現prefusion和postfusion兩種構象均存在。通過冷凍電鏡技術,作者展示了其2.9埃(prefusion)和3.0埃(postfusion)清晰度的高清結構圖。

該研究發現,全長S蛋白prefusion狀態與已報導的胞外域S蛋白結構整體相似。不同的是:1. 該結構的N-末端如SARS-CoV樣是有序的,且通過cys15-cys136 形成二硫鍵;2.該結構發現了」融合肽近端區「片段(FPPR,828-853胺基酸)。FPPR通過內部Cys840-851二硫鍵緊緊包裹,並通過Lys835與Asp848之間的鹽橋以及周圍廣泛的氫鍵網絡進一步形成有序的結構。與已報導的胞外域RBD-up結構相比,作者發現CTD1是RBD和FPPR之間的一個結構中繼,可以感知兩側的位移。FPPR會直接影響鄰近CTD1的構象,並進一步抑制RBD從而穩定S蛋白三聚體處於閉合狀態。在該研究發表的同時,多篇有關於FPPR的功能文章也進一步證實了其重要性功能。3.與胞外域S蛋白相比,全長S蛋白三聚體更緊密。胞外域S蛋白三聚體結構中三個S1亞單位相對更往外移動約12埃,其突變K986P破壞了Lys986與Asp47/Asp428之間的鹽橋。



除此之外,該研究也解析了S蛋白postfusion狀態結構。作者發現融合後S2蛋白三聚體不僅具有非常穩定和剛性的結構,並且其表面布滿N-連接的聚糖修飾,Asn1098/Asn1134/Asn1158/Asn1173/Asn1194五個聚糖沿長軸規則間距定位,支鏈糖的結合可將postfusion狀態S蛋白與外界屏蔽。鑑於融合後S蛋白已完成任務,這種修飾機制尚不清楚。作者提出其可能是S2融合後結構也存在於感染性成熟病毒顆粒的表面,通過誘導非中和性抗體反應逃避宿主免疫系統,並保護存在於病毒顆粒表面的融合前S蛋白三聚體。近期報到的多篇冷凍斷層技術研究展示的病毒顆粒表面的S2融合蛋白三聚體的存在,提供了該假設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作者首次解析了S蛋白融合前和融合後的結構,更加完善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機制。目前各種形式S蛋白相關的疫苗研究正在快速的進行動物模型的臨床前和人類的臨床試驗,該研究對當前的疫苗策略提出了一些潛在的擔憂。首先,使用S蛋白全長野生型序列的疫苗可以在體內產生作者在這裡觀察到的各種形式。融合後的構象可以暴露免疫優勢,非中和表位,分散宿主免疫系統,如其他病毒,如HIV-1和RSV。第二,通過在986和987殘基引入脯氨酸突變來穩定預融合構象的方法可能不是最佳的,因為K986P突變可能會打破原聚體之間有助於三聚體穩定性的鹽橋。由此產生的S三聚體結構具有鬆弛的頂端,可能誘導抗體不能有效識別病毒上的S三聚體,儘管它在誘導抗RBD中和反應方面可能比封閉形式更有效。第三,考慮到感染性病毒中存在融合後S2的可能性,使用β-丙內酯-滅活病毒的疫苗可能需要額外的質量控制測試。儘管在三次免疫後,PiCoVacc似乎能為非人靈長類動物提供抵禦挑戰的保護,但尚不清楚如何減少融合後S2三體的數量以避免批量變化。如果SARS-CoV-2具有季節性,並且與流感病毒一樣,隨著抗原漂移而返回,結構導向的免疫原設計可能尤為關鍵。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586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結構和表面S蛋白...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3月4日上午10點左右,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
  • 科學家繪製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結構:為研發疫苗鋪平道路
    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根據新的研究結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月19日報導,此前的研究顯示,冠狀病毒通過所謂的「刺突」蛋白入侵細胞,但這些蛋白質在不同的冠狀病毒中具有不同的形態。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副教授賈森·麥克萊倫說,弄清新型冠狀病毒中的刺突蛋白的形態是搞清楚如何對付這種病毒的關鍵。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科學家合作解析豬源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冷凍電鏡結構
    這一疫情的爆發,引起了人們對於動物源病毒跨種傳播(例如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的廣泛擔憂。實際上,2017年,我國華南地區一些大型養殖場也發生了一起新型冠狀病毒(簡稱SADS-CoV)引起的疫情,並導致超過25000頭仔豬死亡。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揭開新冠病毒高傳染性的秘密為了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 S 蛋白的結構,McLellan 團隊的研究人員首先根據已經公開的基因組序列,合成了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的膜外部分,然後用冷凍電鏡解析 S 蛋白的三聚體結構。
  • Science:從結構上分析候選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長刺突蛋白
    穩定化的SARS-CoV-2 S蛋白胞外結構域在融合前構象下的結構已被解析出,並與SARS-CoV的S蛋白相類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先進的候選SARS-CoV-2 S疫苗(NVAX-CoV2373)的結構,這種候選疫苗是基於包括跨膜結構域(TM)和胞質尾區(cytoplasmic tail, CT)的全長S蛋白(胺基酸殘基1~1273)開發的。
  • 王國慶/周豐豐團隊共同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的進化特徵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感染病例已經接近2000萬例,其傳播速度之快給全球造成災難性的損失。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趨勢,進化情況以及對其全基因組進行分析,對認識一種新發傳染病具有重要意義。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正鏈RNA病毒,基因組長約30 kb。
  • 新型冠狀病毒包含愛滋病毒序列?闢謠來了
    首先,作者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建立的系統進化樹,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親緣關係最近。系統進化樹解析:軟體根據基因序列的一致性進行聚類,一致性越高,那麼兩者間分支的數量就越少,說明親緣關係越近。
  • 解析Science新冠病毒論文:S蛋白電鏡圖首次公布
    來源:環球科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冷凍電鏡圖像今日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NIH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該研究已於2月16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並快速通過同行審議發表於《科學》期刊。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全長結構
    該文章稱,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這也是西湖大學承擔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科研攻關任務的重要成果。上述文章稱,此前,曾有研究解析出ACE2的一個胞外結構域與SARS病毒S蛋白形成的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又展示了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構。然而,ACE2到底在細胞膜上是以什麼狀態存在?新冠病毒對比SARS病毒與ACE2結合有何異同?獲取ACE2的全長蛋白及其與S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將大大有助於解答上述疑問。
  • 新型冠狀病毒包含愛滋病毒序列?是科學家蓄意改造的嗎?
    反之則越遠,作者指出2019-nCoV和SARS病毒親緣關係最近 | 參考文獻[1]於是,他們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序列和SARS病毒的同源蛋白進行了一下比對。然後發現2019-nCoV的刺突糖蛋白比SARS病毒的同源蛋白上多出來了4個獨立的短肽段(6-12個胺基酸左右)。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McLellan 研究組(此前,McLellan 組在病毒結構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研究涉及 MERS 等疾病)進行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表面 S 蛋白的近原子結構。這一研究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的主要原因。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大爆發已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門戶」首次進行全長結構解析:有「開關」2種狀態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門戶」首次進行全長結構解析:有「開關」2種狀態  黃琨 • 2020-02-20 11:04:56
  • 科學家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宿主可能是蝙蝠
    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
  • 新冠病毒首個蛋白結構成功解析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暴髮帶來的大流行威脅,WHO將此事件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冠狀病毒的刺突糖蛋白(The CoV spike (S) glycoprotein)是應急疫苗、治療性抗體的研發和臨床診斷的關鍵靶點。
  • 深度解析為何新型冠狀病毒更易於在人間傳播擴散 病毒S蛋白與宿主...
    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的整體結構類似於SARS冠狀病毒S蛋白的結構,其二者在超過959個Cα原子上的均方根偏差(RMSD)為3.8埃(A),它們之間在結構上最大的差異是其各自「向下」構象中受體結合結構域位置之間的構象差異,處於「向下」構象的SARS冠狀病毒受體結合結構域能與相鄰原聚體的N末端結構域緊密結合,而新型冠狀病毒的的受體結合結構域的角度則更接近同源三聚體的中心腔位置;儘管存在一定的構象差異
  • 新型冠狀病毒:結構簡單、成分簡單,但破壞力絕不簡單
    (抗擊新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結構簡單、成分簡單,但破壞力絕不簡單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題:新型冠狀病毒:結構簡單、成分簡單,但破壞力絕不簡單  作者 趙靈羽(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20年的春節,是個特殊的春節,各大公共場所停止營業,就連飯店和超市的顧客也比往常少了許多。
  • 《細胞》: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SARS-CoV-2是一種新型的β-冠狀病毒。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