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20-12-01 生物谷

2020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在這種肺炎的早期階段,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出現了,一些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其他的嚴重併發症。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大多數2019-nCoV肺炎患者的 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到目前為止,一些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肺炎,肺水腫,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的透射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RML。

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 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因此,將這種新病原體重新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號(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或SARS-CoV-2。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儘管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將 病毒命名為SARS-CoV-2,但該研究小組主席John Ziebuhr認為這個名字(SARS-CoV-2)和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也稱非典型肺炎)沒有關聯。不過,這種病毒的重新命名引起了不少爭議。據《科學》網站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不滿意SARS-CoV-2這個名字,而且不打 算採用此名稱。

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 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Nature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Science論文解讀!湖南省年初的新冠病毒傳播存在大量的異質性,隔離措施成功阻斷該地區的病毒傳播
doi:10.1126/science.abe242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印第安納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通過廣泛的監測和接觸者追蹤工作收集的細化流行病學信息,重建了截至2020年4月3日湖南省所有已確認的SARS-CoV-2感染者之間的傳播鏈。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2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論文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餘宏傑(Hongjie Yu)教授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Kaiyuan Sun博士。

湖南省的SARS-CoV-2傳播鏈,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2424。

這些作者確定了驅動傳播異質性的人口、臨床和行為因素,並評估了幹預措施如何調節傳播網絡的拓撲結構。此外,他們重建了SARS-CoV-2在典型感染過程中的感染譜(infectiousness profile),並估計了通過基於個體和人群的幹預措施控制疫情的可行性。

根據中國湖南患者和接觸者的詳細追蹤數據,這些作者發現80%的繼發感染可追溯到15%的SARS-CoV-2原發感染,這表明存在大量的傳播異質性。傳播風險與接觸時間和社會互動的密切程度呈正相關,並受到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因素的調節。封鎖增加了家庭和家庭中的傳播風險,而隔離減少了所有類型接觸者的風險。針對典型SARS-CoV-2患者重建的感染譜在症狀出現前達到峰值。建模結果表明,由於這種病毒的特定傳播動力學,控制SARS-CoV-2疫情需要病例隔離、接觸者隔離和人群水平幹預措施的協同作用。

總的來說,這些作者發現病例隔離成功地阻斷了湖南地區密切接觸者的傳播,估計有4.3%的傳播發生在SARS-CoV-2患者被隔離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SARS-CoV-2感染者無論臨床嚴重程度如何都在專門的醫院進行醫學隔離管理,而接觸者則在指定的醫學觀察中心進行隔離。然而,在家中進行自我隔離可能並不那麼有效,預計繼續傳播的比例應該更高。

2.Science詳解: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常見的刺突蛋白突變D614G讓新冠病毒高效複製,更快傳播,但同時也可能讓它對疫苗更加敏感
doi:10.1126/science.abe849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冠狀病毒SARS-CoV-2發生的一種稱為D614G的突變使得這種病毒能夠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但是這種發生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突變也可能使得這種病毒對疫苗更加敏感。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ARS-CoV-2 D614G variant exhibits efficient replication ex vivo and transmission in vivo」。

這種發生D614G突變的SARS-CoV-2毒株(下稱D614G毒株)出現在歐洲,並已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研究顯示,D614G毒株的複製速度更快,比最初在中國擴散的SARS-CoV-2毒株更具傳播性。這些研究結果中也有亮點:雖然D614G毒株傳播速度更快,但在動物研究中,它與更嚴重的疾病無關,而且該毒株對抗體藥物的中和作用略微更加敏感。因此,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關於SARS-CoV-2如何進化的首批具體發現。

3.Science:新研究估計肯亞的新冠病毒抗體總體血清陽性率為4.3%
doi:10.1126/science.abe191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肯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肯亞各地獻血者的血液樣本,估計到2020年6月,肯亞4.3%的人攜帶針對SARS-CoV-2冠狀病毒的抗體,當時曾預計肯亞會有很多人死於COVID-19,但實際並沒有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死亡。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roprevalence of anti–SARS-CoV-2 IgG antibodies in Kenyan blood donors」。

這些作者說,這表明SARS-CoV-2暴露情況比肯亞基於病例的監測所顯示的更為廣泛。他們的結果將有助於指導該地區的大流行病應對,在該地區,封鎖的經濟影響---包括它破壞了婦女和兒童的常規醫療護理的方式---已被證明是特別嚴重的。

4.Science: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貂和人類之間雙向傳播
doi:10.1126/science.abe59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醫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荷蘭16個水貂養殖場爆發疫情的SARS-CoV-2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顯示,這種病毒在人與水貂之間以及水貂與人之間傳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n mink farms between humans and mink and back to humans」。

圖片來自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這些作者說,這種病毒最初是從人類傳入的,此後又不斷進化。他們寫道,「在水貂和其他鼬科動物物種中進行更多的研究對於了解這些物種是否有可能成為SARS-CoV-2的儲存庫非常重要。」

5.Science:此前已經存在的抗體有助於保護兒童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doi:10.1126/science.abe1107

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普通感冒冠狀病毒感染期間由免疫系統產生的某些抗體也可以靶向SARS-CoV-2,並可能針對新病毒株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對病毒感染作出反應後,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來對抗病毒。這些抗體在感染後會在血液中保留一段時間,如果再次感染,它們可以再次抵抗病毒。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儘管從未感染過這種病毒,但某些人,尤其是兒童,其血液中的抗體對SARS-CoV-2有反應。這些抗體可能是暴露於其他冠狀病毒的結果,這些冠狀病毒會引起普通感冒,並且與SARS-CoV-2具有結構相似性。

研究人員在開發針對COVID-19的高度敏感的抗體測試時發現了這一發現。為了了解他們的化驗測試效果如何,他們將COVID-19患者的血液與未患該疾病的患者進行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一些未暴露於SARS-CoV-2的人血液中含有可識別該病毒的抗體。為了證實他們的發現,他們分析了2011年至2018年大流行之前收集的300多個血液樣本。結果表明,幾乎所有樣品都具有與普通感冒冠狀病毒反應的抗體。但是,一小部分成年供體(約十分之一)也具有與SARS-CoV-2交叉反應的抗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交叉反應性抗體在6至16歲兒童的血液樣本中發現的頻率更高。

6.Science: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武器
doi:10.1126/science.abe474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從美洲駝(llama)身上提取小型的但極其強大的SARS-CoV-2抗體片段的新方法,這種抗體片段可以被製成可吸入的治療劑,具有預防和治療COVID-19的潛力。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Versatile and multivalent nanobodies efficiently neutralize SARS-CoV-2」。

這些特殊的稱為「納米抗體(nanobody)」的美洲駝抗體比人類抗體小得多,在中和SARS-CoV-2病毒方面的效果要好很多倍。它們也更穩定。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匹茲堡大學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Yi Shi博士說,「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發明家。我們開發的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調查中和SARS-CoV-2的納米抗體,這使得我們能夠迅速發現數千種具有無與倫比的親和力和特異性的納米抗體。」

7.Science:從頭設計的蛋白誘餌在體外阻斷新冠病毒感染,在體內保護倉鼠免受感染
doi:10.1126/science.abe0075

Neoleukin醫療公司(Neoleukin Therapeutics, Inc.,下稱Neoleukin公司)是一家利用複雜的計算方法從頭設計蛋白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Neoleukin公司描述了旨在治療或預防SARS-CoV-2感染的新分子。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 novo design of potent and resilient hACE2 decoys to neutralize SARS-CoV-2」。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這項研究詳細介紹了從頭設計的蛋白誘餌(protein decoy)的過程,這些蛋白誘餌高親和力地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從而阻止S蛋白與病毒受體hACE2結合,而這種受體是SARS-CoV-2感染人體細胞所必需的。

據報導,這些經過優化的高穩定性蛋白誘餌與這種病毒結合,從而阻止它進入宿主細胞。先導分子NL-CVX1(CTC-445.2d)被證明可以防止多種人類細胞系遭受SARS-CoV-2感染,並保護倉鼠免受這種病毒感染後出現的嚴重後果。預防性鼻內給送這些蛋白誘餌可讓所有接受致命劑量SARS-CoV-2挑戰的倉鼠存活下來。

8.Science:揭示超強效的合成納米抗體中和新冠病毒機制
doi:10.1126/science.abe325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篩選酵母表面展示文庫(含有大於2×109種合成納米抗體序列)中與S蛋白胞外結構域(ectodomain)結合的納米抗體序列,分離出中和SARS-CoV-2的單域抗體(納米抗體)。

這些作者利用SARS-CoV-2 S蛋白的一種突變形式(SpikeS2P)作為抗原。SpikeS2P缺乏S1和S2結構域之間的兩個蛋白切割位點之一,並引入兩個突變和一個三聚化結構域(trimerization domain)來穩定S蛋白的融合前構象。他們用生物素或用螢光染料標記SpikeS2P,並通過多輪篩選---先是通過磁珠結合隨後通過螢光活化細胞分選---來選擇展示納米體的酵母。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ultrapotent synthetic nanobody neutralizes SARS-CoV-2 by stabilizing inactive Spike 」。

發現兩種不同類別的抗S蛋白納米抗體。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3255。

三輪篩選產生了21個獨特的結合SpikeS2P的納米抗體,而且ACE2胞外結構域(ACE2-Fc)的二聚體構造體可降低這種結合。這些納米抗體分為兩類。第I類納米抗體結合RBD並直接與ACE2-Fc競爭(圖1B)。這一類的典型例子是納米抗體Nb6,它可與SpikeS2P和RBD單獨結合,結合常數KD分別為210nM和41nM。第II類納米抗體,以納米抗體Nb3為例,它結合SpikeS2P (KD=61nM),但不顯示與RBD單獨結合。在存在過量ACE2-Fc的情況下,Nb6和其他I類納米抗體的結合完全被阻斷,而Nb3和其他II類納米抗體的結合則適度下降。這些結果表明,I類納米抗體以RBD為靶點阻斷ACE2結合,而II類納米抗體以其他表位為靶點。事實上,表面等離子共振(SPR)實驗表明I類和II類納米抗體可以同時結合SpikeS2P。

9.Science:大多數人對SARS-CoV-2產生強勁的抗體反應,而且這種抗體反應至少在5個月內保持相對穩定
doi:10.1126/science.abd772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絕大多數感染輕度到中度COVID-19的人都會產生強大的抗體反應,這種抗體反應至少在5個月內保持相對穩定。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抗體反應與人體中和(或者說殺滅)SARS-CoV-2(導致COVID-19疾病的冠狀病毒)的能力相關。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obus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SARS-CoV-2 infection persist for months」。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疫苗學教授Florian Krammer博士說,「雖然有些報告說針對這種病毒的抗體很快就會消失,但是我們發現恰恰相反:90%以上輕度或中度患病的人都會產生足以中和這種病毒的抗體反應,而且這種抗體反應會維持多個月。發現針對SARS-CoV-2的抗體反應的穩健性,包括它的持久性和中和作用,對於讓我們能夠有效地監測社區的血清陽性率並確定保護我們免受再感染的抗體的持續時間和水平至關重要。這對有效的疫苗開發至關重要。」

10.Science:重大突破!蛋白Neuropilin-1是SARS-CoV-2感染的宿主因子
doi:10.1126/science.abd307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取得一項重大突破:他們可能發現了SARS-CoV-2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並能在人體細胞中迅速傳播的原因。這些發現描述了SARS-CoV-2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是如何通過抑制劑阻斷一種新發現的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來降低的,這有助人們開發出一種潛在的抗病毒治療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europilin-1 is a host factor for SARS-CoV-2 infection」。與可引起普通感冒和輕度呼吸道症狀的其他冠狀病毒的不同的是,作為導致COVID-19疾病的病原體,SARS-CoV-2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和傳播性。在此之前,關於SARS-CoV-2為什麼容易感染呼吸系統以外的大腦和心臟等器官的主要問題仍未得到解答。

在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中,布裡斯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Peter Cullen教授、Yohei Yamauchi博士、Boris Simonetti博士和James Daly博士及其合作者們利用多種方法發現SARS-CoV-2能識別人體細胞表面上的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europilin-1, NRP1)的蛋白,以促進病毒感染。

Yamauchi、Simonetti和Cullen解釋道,「在研究SARS-CoV-2刺突蛋白的序列時,我們被一個小的胺基酸序列所震驚,這個序列似乎模仿了在人類蛋白中發現的與NRP1相互作用的蛋白序列。這使得使我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假設:SARS-CoV-2的刺突蛋白是否能與NRP1結合以幫助這種病毒感染人類細胞?令人興奮的是,在應用一系列結構和生化方法時,我們能夠確定SARS-CoV-2的刺突蛋白確實與NRP1結合。一旦我們確定這種刺突蛋白與NRP1結合,我們就能夠證實這種相互作用可增強SARS-CoV-2對體外培養的人體細胞的入侵。重要的是,通過使用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實驗室構建的類似於天然抗體的蛋白---或一種阻斷這種相互作用的選擇性藥物,我們能夠降低SARS-CoV-2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這凸顯我們的發現在對抗COVID-19方面的潛在治療價值。」

11.Science:重大突破!蛋白Neuropilin-1促進新冠病毒進入和感染人體細胞
doi:10.1126/science.abd2985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眾所周知,SARS-CoV-2是通過受體ACE2感染宿主細胞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慕尼黑工業大學、哥廷根大學醫學中心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纖毛蛋白1(neuropilin-1, NRP1)是一種可以促進SARS-CoV-2進入細胞內部的因子。NRP1定位於呼吸道和嗅覺上皮,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定位,但卻有助於SARS-CoV-2的感染和傳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europilin-1 facilitates SARS-CoV-2 cell entry and infectivity」。論文通訊作者為慕尼黑工業大學的Mikael Simons和赫爾辛基大學的Giuseppe Balistreri。

利用實驗室培養的細胞、模擬SARS-CoV-2的人工病毒以及天然存在的病毒進行的實驗表明,在ACE2存在的情況下,NRP1能夠促進病毒感染。通過用抗體特異性阻斷NRP1,這種病毒感染可被抑制。Simons解釋說,「如果你把ACE2看作是進入細胞的一扇門,那麼NRP1可能是引導這種病毒進入這扇門的一個因素。ACE2在大多數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很低。因此,這種病毒不容易找到進入細胞的門。諸如NRP1之類的其他因素可能是幫助這種病毒進入細胞的必要因素。」

12.Science:從結構上分析候選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長刺突蛋白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先進的候選SARS-CoV-2 S疫苗(NVAX-CoV2373)的結構,這種候選疫苗是基於包括跨膜結構域(TM)和胞質尾區(cytoplasmic tail, CT)的全長S蛋白(胺基酸殘基1~1273)開發的。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analysis of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from an advanced vaccine candidate」。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作為這種候選疫苗中的最終構建體,SARS-CoV-2-3Q-2P也在S1/S2多鹼性切割位點(polybasic cleavage site,即含有多個精氨酸殘基的切割位點,其中精氨酸是鹼性胺基酸)上進行修飾,使之從原先的RRAR突變為QQAQ,從而使得它具有蛋白酶抗性,與此同時在S2融合核心的K986和V987殘基處進行2個脯氨酸替換以增強它的穩定性,從而產生SARS-CoV-2 3Q-2P-FL蛋白。

從昆蟲細胞中表達和純化的3Q-2P-FL蛋白,在0.01%(v/v)聚山梨酯80(PS 80)洗滌劑中配製。為了表徵3Q-2P-FL免疫原的結構完整性,這些研究人員在Matrix-M佐劑存在的情況下,對在PS 80下重建的3Q-2P-FL進行了陰性染色電鏡成像,從而再現了正在人類中測試的疫苗配方。這種成像顯示這種三聚體3Q-2P-FL蛋白以游離三聚體或多三聚體玫瑰花結(multi-trimer rosette)的形式存在,後者含有多達14個三聚體而且它們的跨膜結構域封閉在PS 80洗滌劑的膠束核(micellar core)中。NVAX-CoV2373納米顆粒疫苗配方中的3Q-2P-FL蛋白緊密簇聚可能導致比單獨的可溶性三聚體更強的免疫反應,這一點類似於其他的病毒糖蛋白免疫原(流感病毒的HA蛋白和RSV病毒的 F蛋白)。

13.Science:全球200名科學家們通力合作揭示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冠狀病毒的共同弱點
doi:10.1126/science.abe9403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三種致命的冠狀病毒: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都有共同的弱點,比如會頻繁劫持細胞中的信號通路,這或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有效廣泛抑制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靶點和療法。

在過去20年裡,全球面臨著三種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而SARS-CoV-2所誘發的COVID-19在全球引起了疾病的大流行,目前在全球已經感染了3700多萬人,而且造成了100多萬人死亡。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確認了冠狀病毒之間的共性,並解釋了多個共同的細胞過程和蛋白靶點,其或能作為新型靶點幫助開發當前和未來冠狀病毒感染大流行的治療性和幹預性措施。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6個國家14個領先的研究機構中將近200名科學家們合作完成的;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識別了超過300個能與SARS-CoV-2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想進一步研究篩選出擁有能改變病毒生長能力的特殊宿主蛋白。研究者Christopher Basler說道,我們至少發現了20個宿主基因所編碼的蛋白產物能明顯改變感染的宿主細胞產生病毒的水平,這些蛋白質或許就能作為開發治療性幹預措施的潛在靶點,比如,如果某一種細胞蛋白是病毒有效生長所需要的,那麼抑制細胞中特殊蛋白的藥物或能減緩病毒的感染過程。

14.Science:揭示抗體混合物REGN-COV2有望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doi:10.1126/science.abe2402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在這兩篇論文的基礎上進行擴展,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抗體雞尾酒無論是預防性還是治療性施用,都給模擬SARS-CoV-2感染的不同病理的動物模型帶來了益處。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GN-COV2 antibodies prevent and treat SARS-CoV-2 infection in rhesus macaques and hamsters」。

在Johanna Hansen等人和Alina Baum等人在今年6月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兩篇確定並表徵了一種雙抗體療法的論文的基礎上,Baum及其同事們在表現出輕度COVID-19症狀的恆河猴和表現出更嚴重COVID-19症狀(包括體重快速下降)的金倉鼠中測試了這種稱為REGN-COV2的抗體雞尾酒。

這些研究人員說,當在SARS-CoV-2病毒挑戰三天前進行REGN-COV2給藥時,這種治療幾乎完全阻止了恆河猴體內的病毒感染。他們指出,這種能力「相當於或超過了與最近使用相同動物模型的疫苗療效研究中顯示的效果」。

15.Science:史上最大規模接觸者追蹤研究發現兒童和年輕人是傳播新冠病毒的關鍵
doi:10.1126/science.abd7672; doi:10.1126/science.abe9707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對印度50多萬暴露於SARS-CoV-2的人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病毒的持續傳播只由一小部分感染者推動。此外,兒童和年輕人(特別是在家庭中)在傳播這種病毒方面發揮的作用可能比之前的研究所確定的更大。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3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pidemiology and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two Indian states」。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各地區的發病率,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7672。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環境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與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的公共衛生官員合作,追蹤了575071名接觸過84965例SARS-CoV-2確診病例的人的感染途徑和死亡率。這是世界上針對任何一種疾病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接觸者追蹤研究。

論文第一作者、普林斯頓環境研究所高級研究學者Ramanan Laxminarayan說,這項新的研究是首項捕捉COVID-19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超級傳播(superspreading)」的大型研究。超級傳播指的是一小部分感染人群將病毒傳遞給更多的人。這些作者發現,71%的感染者沒有感染任何接觸者,而僅有8%的感染者導致了60%的新感染病例。

Laxminarayan說,「我們的研究展示了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傳染病中最大規模的超級傳播經驗證明。當人們在研究COVID-19的傳播時,超級傳播事件是規則而不是例外,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可能在所有受影響的地方。」

這些作者報告說,這些發現為COVID-19在印度等國家的傳播和致命性提供了廣泛的洞察力--印度經歷了超過96000例COVID-19死亡事件,在這些國家,資源有限的人群發病率高。他們發現,在印度與冠狀病毒相關的死亡平均發生在住院後6天,而在美國,這一數字為13天。另外,印度因冠狀病毒而死亡的人群一直集中在50~64歲的人中,比美國6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略顯年輕。(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Natur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Nature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這些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模型可以作為官員們的工具,通過揭示新感染和銷售損失之間的權衡,幫助他們在重新開始營業(比如在20%或50%的營業能力下)時儘量減少COVID-19的傳播。論文共同作者、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社會學教授David Grusky說,這種預測能力特別有價值,這是因為它針對少數族裔和低收入人群不成比例的感染率背後的因素提供了有用的新見解。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Cell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ulti-omics resolves a sharp disease-state shift betwee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新冠病毒(SARS-CoV-2)電子顯微圖,圖片來自NIH。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1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Cell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我國科學家發表Cell論文,開發出一種可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和評估預後的人工智慧系統doi:10.1016/j.cell.2020.04.045最近,AI在許多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新進展,這些新進展激發了基於AI的新型放射診斷技術的創新性開發。Chen等人回顧了胸部薄層CT的各種定量模型,顯示了定量工具在精準診斷和縱向隨訪中的有效性。
  • Science:新研究追蹤在巴西流行的SARS-CoV-2毒株的傳播率和起源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2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olution and epidemic spread of SARS-CoV-2 in Brazil」。巴西的SARS-CoV-2流行病學和流行病傳播,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2161。
  • 針對新冠病毒,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他們的計算機模型還可以為其他國家採取幹預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新的見解。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ferring change points in the spread of COVID-19 reveal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9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在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部人類遺傳學教授Pei-Yong Shi博士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對一種反向遺傳作業系統進行改造而開發出這種針對SARS-CoV-2的新系統。反向遺傳作業系統是研究和對抗病毒最有用的工具之一。這種系統允許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製造病毒,並在培養皿中操縱它。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2.AJR:CT評分新標準可定量、準確地評估COVID-19肺炎進展doi:10.2214/AJR.20.23078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相比之下,COVID-19的最初胸部影像學異常更可能涉及雙側肺部。4.Science:在COVID-19疫情早期和後期採取旅行限制是最有用的doi:10.1126/science.abb4218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兩項研究探究人體對SARS-CoV-2變體和疫苗的獨特易感性
    2021年1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免疫系統成分中具有不同遺傳變異的人對SARS-CoV-2的免疫反應往往非常不同。他們對疫苗的反應也會不同。同樣的道理,SARS-CoV-2中新出現的變異也會在相同的免疫系統中引起不同的免疫反應。在我們如今面對的更大的現實中,必須同時考慮上述所有潛在的變異。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新發現!科學家鑑別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這些患者還應遵循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針對高危人群制定的指南方針:避免人群擁擠,限制出行。論文通訊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Ryan Ungaro博士說,「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出現。儘管COVID-19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但重要的是要正確了解它的風險,並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和建議,以便為我們的患者提供最準確的建議。」
  • 經濟學人精讀|新冠病毒:SARS-CoV-2也遵循進化規律【1】
    並且專注考試類型:大學英語四級CET-4, 六級CET-6, 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一,二)我們每天通過公眾號以及小打卡(推薦加入)提供頂級期刊段落精讀來不斷提高英語能力,選擇我們,選擇相信!Covid-19SARS-CoV-2is following the evolutionary rule book段落精講請掃下方圖片二維碼查看+全文PDF加小編VX: elitezhich。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Cell:重磅!由於在現有的SARS-CoV-2基因序列中未發現已識別的表位發生突變,因此對這些表位進行免疫靶向可能會對新的肺炎COVID-19提供保護。由數據科學家Matthew McKay教授和Ahmed Abdul Quadeer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夠幫助指導針對SARS- CoV-2的有效疫苗的實驗研究。
  • 新冠病毒感染性為何這麼強?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了解「刺突」蛋白識別人類細胞的過程,對於開發抗病毒療法和治療新冠的疫苗至關重要。 由來自德國、芬蘭、愛沙尼亞和澳大利亞的3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共同研究了neuropilin-1是否對SARS-CoV-2感染髮揮了關鍵作用。
  • 卡瓦布CaviWipes入選美國環保署殺滅新冠病毒消毒產品列表
    The CDC’s Interim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commendation refers to the EPA’s List N that lists EPA-registered disinfectants products for use against SARS-CoV-2)[2].
  • 新冠病毒感染性強,原來另有關鍵因素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同時上線兩篇研究論文,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兩支科研團隊背靠背地發現,有一個過去未知的關鍵因素增強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除了眾所周知的ACE2受體外,宿主細胞上另一種叫作神經纖毛蛋白(Neuropilin-1,簡稱NRP1
  • PNAS:新研究表明開發通用新冠病毒疫苗是可行的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ARS-CoV-2 vaccine candidate would likely match all currently circulating variants」。論文通訊作者為沃爾特-裡德陸軍研究所病毒遺傳學與系統血清學主任Morgane Rolland和沃爾特-裡德陸軍研究所新興傳染病項目主任Kayvon Modjarrad博士。
  • 川崎病、腳趾「凍瘡」、缺氧不難受……新冠感染還有哪些怪症狀?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最新報告分析了紐約市5例感染COVID-19、同時伴有嚴重中風症狀的病例,這些患者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5位中只有1位有中風病史[7]。儘管普遍認為年輕人因COVID-19而患中風的可能性很小,但由於感染導致的過度炎症、缺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COVID-19患者很可能患上靜脈和動脈血栓栓塞。
  •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31:02 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Shane Crotty等研究人員合作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 Mol Biol Evol:新研究指出流浪狗可能是SARS-CoV-2大流行的起源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4日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reme genomic CpG deficiency in SARS-CoV-2 and evasion of host antiviral def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