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2020-09-23 貝靈健康

本周,素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獲獎名單。其中,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項的四位獲獎人之一。



Baker教授是人工設計蛋白領域的領軍人物,他開發了一種計算機技術,可以創建出自然界中從未見過的蛋白質。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我們現在知道,新冠病毒的表面有許多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這是它們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刺突蛋白通過其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相互作用,然後進入細胞。因此,幹擾這種相互作用,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重要策略,起到治療甚至預防性保護的作用。


在Baker教授的主導下,第一作者Longxing Cao博士與同事們設計了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緊密結合的小型蛋白


設計思路的藝術呈現:用計算機構建的小型蛋白結合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幹擾病毒的感染機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Crdit: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設計策略,一種是先用計算機生成小蛋白骨架結構,以此為基礎整合ACE2受體的片段,提高親和力;另一種方法,則是在蛋白骨架上對接病毒RBD,識別全新的結合模式,從頭開始設計完全合成的蛋白質。


據研究小組介紹,他們在計算機上設計了超過200萬個候選的結合蛋白,隨後生成了118000多個新蛋白,在實驗室中進行了測試。


兩種設計策略的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結果發現了10種設計蛋白,可以在100pM~10nM的範圍內結合新冠病毒RBD,在體外細胞實驗上顯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在24 pM ~ 35 nM)。其中,活性最強的一種抗病毒蛋白由第二種策略產生,即通過全新方式結合RBD。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LCB1,其IC50為0.16 ng/ml。按質量計算,LCB1的效力是迄今為止報導的最有效的單克隆抗體的6倍


「儘管還需要進行廣泛的臨床試驗,但我們相信,這些計算機創建的抗病毒藥物中有一些富有前景,它們可以像單克隆抗體一樣阻止新冠病毒感染,而且還更容易生產,也更加穩定,因而有望減少對於冷藏的需求。」Cao博士說道。


▲本研究第一作者Longxing Cao博士(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研究團隊還進一步通過低溫冷凍電鏡,驗證了新的抗病毒蛋白與RBD相結合時的三維結構,確認其與計算設計模型非常接近。


Baker教授評論說:「我們成功地從頭開始設計了高親和力的抗病毒蛋白,進一步證明了計算蛋白設計可用於創建有前途的候選藥物。」


正如科學突破獎的宗旨所言,「支持科學家們致力於解決最重大和最基本的科學問題」,這項新的研究成果也讓我們看到,極具創新的蛋白設計方法正在為治療新冠病毒病提供新的起點。我們也期待科學家們的不斷創新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最終幫助我們攻克諸多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


參考資料

[1] Longxing Cao et al., (2020) De novo design of picomolar SARS-CoV-2 miniprotein inhibitor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d9909

[2] Antiviral proteins block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the lab. Retrieved Sep. 11, 2020, from https://www.ipd.uw.edu/category/coronavirus/

[3] Scientists design proteins that could keep coronavirus from spreading COVID-19. Retrieved Sep. 11, 2020 from https://www.geekwire.com/2020/scientists-design-proteins-keep-coronavirus-spreading-covid-19/

相關焦點

  • 「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本周,素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獲獎名單。其中,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項的四位獲獎人之一。
  • 「科學突破獎」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本周,素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科學》重磅: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素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學術頭條: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清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歐盟發展下...
    《科學》重磅:「科學突破獎」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近日,素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獲獎名單。其中,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項的四位獲獎人之一。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
    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應對新冠需要理性的聲音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成為全國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在科學精神薪火相傳中,偶像的力量舉足輕重。「抵抗新冠疫情的衝擊,需要客觀理性聲音和科學理性之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科學手段在應對新冠疫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樣以科學的手段將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降到最低,儘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 2021科學突破獎揭曉
    科學突破獎基金會(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於近日宣布了2021年科學突破獎的獲獎者名單,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取得的眾多突破性成就。作為科學領域獎金最高的獎項,突破獎比科學界其他獎項在資金方面給予了更多研究人員獎勵,自2012年起,該獎已授予了近3000個優秀科學家超過2.5億美元。突破獎旨在幫助科學領袖不受資金限制從而全心專注於思想世界;提升基礎科學和數學的影響力以及聲譽,激發求知能獲肯定的文化氛圍,並且激勵新一代科研者以這些傑出的科學家為榜樣。今年的突破獎得主非常多元化。
  • ...清華團隊從新冠患者血漿中分離到高效抗新冠病毒抗體,可將S蛋白...
    全球新冠肺炎患者即將突破60萬了。蔓延的速度驚人。雖然中國和美國的新冠疫苗正在開展臨床研究,但是今年我們肯定是用不上有效的疫苗了。也就是說,截至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和疫苗。除了隔離之外,人類還沒有其他的有效措施可以防治新冠肺炎。
  • Science發布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AI預測蛋白結構、CRISPR...
    科學論文發表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預印本被廣泛應用;在傳統期刊上,新冠相關的工作經同行評議後快速隨時上線。《科學》雜誌第一篇關於新冠的文章是病毒刺突Spike蛋白的電鏡結構,從投稿到接受最後發表僅僅用了9天(投稿到接受僅用9天!Science率先發布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電鏡結構)。在疫情爆發的一年之內,萬眾期盼的多個疫苗完成了三期臨床,逐步開展了普通人群的大規模接種工作。
  • 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獎得主揭曉
    但是,由於全球新冠疫情,今年的頒獎典禮已推遲到2021年3月。現今,科學成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迫切和重要,科學突破獎延續了其九年來的傳統,即表彰最深刻和最具變革性的發現,並嘉獎頗具聲望的研究人員(科學突破獎)和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新視野獎和今年首次頒發的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前沿獎)。
  • 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獎得主揭曉
    但是,由於全球新冠疫情,今年的頒獎典禮已推遲到2021年3月。現今,科學成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迫切和重要,科學突破獎延續了其九年來的傳統,即表彰最深刻和最具變革性的發現,並嘉獎頗具聲望的研究人員(科學突破獎)和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新視野獎和今年首次頒發的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前沿獎)。
  • 新晉諾獎得主:抗擊新冠不會像C肝持久戰,疫苗明年有希望
    「我有點驚訝,現在還沒有像C肝特效藥那樣的新冠特效藥問世。」10月29日晚間,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Harvey J.直到很多年以後,在製藥公司Chiron工作的霍頓才用新的分子生物學工具分離出了病毒。「再後來,就是檢測和治療,一直都有進展。我都停不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健康地活了這麼久還是很幸運的。」85歲的奧爾特笑著說道。C肝病毒發現史的借鑑意義面對新冠病毒,他相信不需要C肝這樣的持久戰。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新冠病毒來源是哪裡?這是一個引起多方論戰、至今眾說紛紜未有清晰定論的問題。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 · 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再出爭議言論: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而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則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所致。
  • 諾獎得主蒙塔尼耶「人造病毒」這一炮
    4月18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饒毅說,蒙塔尼耶曾經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他說「我有許多中國朋友,疫情爆發之前幾周就在中國」這句話可能沒有錯。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並不認同,今天他們也作出了回應,稱目前所有可得證據都顯示新冠病毒來源於動物,並非人為操縱或者實驗室合成的。這幾個月來,不說民間的各種無腦猜測,從印度學者的論文到現在法國諾獎得主,專業人員也發出了不少混亂信息,呂克·蒙塔尼就認為,這個病毒是根據一個來自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製作的,之後,可能是無意中洩漏到實驗室外。
  • 法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聲稱新冠病毒為人造,饒毅回應:胡說八道!
    新冠病毒來源問題繼續引發爭議,近期,法國著名病毒學專家因發現愛滋病毒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 教授周四在接受法國的一個醫學專業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用數學模式對病毒基因研究得出的結果,確認了之前印度學者提出的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基因的發現。
  • 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從數量上看,抗體可以構成血漿總蛋白量的20%左右,並隨著血液的流動在全身持續不斷地巡視外來入侵的病原體,並對其實施強大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人體接種疫苗後所誘導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反應中,B細胞所產生的針對病原體的抗體,特別是具有中和能力的抗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三個團隊便合作展開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的合作研究。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科學領域獎金最高獎項:2位腦科學家獲突破獎,獎勵300萬美元
    突破獎基金會今天宣布2021年突破獎得主,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在現今這個科研成就空前重要的緊迫關頭,突破獎延續其9年的傳承以表彰最深刻和最具變革性的發現,讚揚已富成就的科學家(突破獎),以及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新視野獎以及首屆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 中美科研團隊解析S蛋白取得的突破可能是戰勝新冠病毒的關鍵
    據外媒BGR報導,儘管最近幾天因新冠病毒的全球傳播而導致壞消息不斷,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們朝著迫切需要的疫苗的開發邁進了一步。這一突破涉及對冠狀病毒在人體內的實際工作和運行方式的新見解,這也將解釋它如此致命並導致如此可怕的大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