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

2020-11-02 中國生物技術網

◎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正式開幕。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主辦方供圖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大學、研究所、工業界的科學家探索研究病毒,研究新的診療手段防止疫情傳播。全世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災難,也從來沒有過的科學合作,未來肯定會得到解決,人類從中學到經驗教訓能夠解決未來人類問題挑戰。未來科學趨勢如何?羅傑·科恩伯格在圓桌論壇中明確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時代,那麼21世紀就是生物學的時代,尤其是人類生物學。」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應對新冠需要理性的聲音

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成為全國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在科學精神薪火相傳中,偶像的力量舉足輕重。「抵抗新冠疫情的衝擊,需要客觀理性聲音和科學理性之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科學手段在應對新冠疫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樣以科學的手段將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降到最低,儘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怎麼樣以科學的手段在國際政策、生活習慣、社會認知的差異導致的各國疫情防控措施不足?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現場。侯樹文 攝

我們很多專家成為偶像的目的就是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通過偶像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讓潛在的頂尖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服務者,讓科學服務大眾。」他表示,基礎研究領域的目的並不是獲得諾貝爾獎,諾獎只是一個溫度計,是國家科學發展成就和社會治理科創環境長期客觀反映。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分子生物學系與化學系教授雷蒙德·史蒂文斯教授表示:「新冠疫情讓轉化醫學的研究更加重要。儘管我們有效的觀察器官,但是分子領域的觀察仍需進一步探索。」他希望通過WLA這一平臺,實現全球疾病標記物數據的免費調用,以及慢性代謝病的個性化醫療

2015 年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謝曉亮在主題演講中分享團隊關於中和抗體治療新冠患者的最新研究。他表示,中和抗體為治癒新冠肺炎提供希望。中和抗體使用康復者患者血漿進行治療,謝曉亮團隊從中識別中和抗體,並在體外大規模生產注射到患者體內。中和抗體與病毒S蛋白結合從而阻止S蛋白與人體蛋白相結合。

科學之間國際合作是主流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以及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虛擬數位技術實現了同臺演講。

對於新冠疫情帶來的多種挑戰,他們呼籲各國密切合作戰勝新冠疫情,同時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學術溝通方式。在這次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已經受到過SARS和MERS等疫情衝擊,但針對疫情的有效應對機制一直無法建立。因此,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和民間的通力合作。

當天,美國科學促進會、上海交通大學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共同舉行全球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倒計時儀式。2021年是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周年,以此為契機,上海交通大學將在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建立的戰略合作框架下,攜手《科學》雜誌共同出版125個科學問題紀念專刊。上海交通大學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共同籤署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學術資源共享、人才扶持、科學家社區共建和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10月30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重申科學無國界精神 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資料圖片)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論壇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吸引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突破、有預測、有態度!戰新冠,世界最強大腦集結
    面對它,科學是最有效的對抗武器。10月30日至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也是一場對抗病毒的「接力賽」,一位位「最強大腦」站上舞臺,講述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人們信心和希望。這既是對自己C肝病毒發現之路的總結,也適用於當下人類正在進行的新冠病毒之戰。「目前人類如此關注這場疫情,是因為它持續的時間比人們預期的長得多。另外,如果人們遵守規則,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科學地佩戴口罩,感染率就會低得多。」
  • 帶你看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當今世界面臨哪些共性問題,如何集聚全球頂尖科技力量,讓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最強大腦」齊聚上海,帶來怎樣的科技創新新動能?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規模最大的科學界盛會。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這三天,在浦江會客廳發生的星光璀璨的全球大聯動,呈現給世界跨越時空的信心與祥和的力量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140位科學大咖出席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說,第三屆論壇將安排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
  • 習近平主席視頻致辭,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開幕
    李強強調,要以世界眼光匯聚全球創新智慧。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致力於當好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希望世界頂尖科學家幫助我們凝練研究大方向、選準創新突破口,助力上海集世界之智,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是攜手合作,依靠科學的力量,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還是以鄰為壑,各自為政?圖|WLF獨家新冠疫情爆發後,納米材料學家、2006年美國物理學會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得主戴宏傑教授立即著手研究自己的成果如何應用於新冠診斷。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介紹,第三屆論壇將安排開幕式與主題會議、世界頂尖科學家座談會、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用科學的理性之光衝破不確定性的迷霧: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聚上海,傳遞團結與合作的力量
    昨天,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共同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在這特殊之年,史上最強「科學天團」對於這一科技盛會,表現出極大熱情。「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聯動。
  • 百位科學頂星雲端薈聚 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本月30日開幕
    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科學家主要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已經抵達上海,將現場參加論壇。本屆論壇官方網站(wlf2020.wlaforum.com)已於今天正式上線,將提供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直播和回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雲上科學盛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
    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戰略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 61位諾獎得主領銜的科學天團「雲」聚上海!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科學家主要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已經抵達上海,將現場參加論壇。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協同抗擊疫情,是頂尖科學家的共同目標
    袁婧攝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正在進行,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上臺致辭,他表示加強國際合作,協同抗擊疫情,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是頂尖科學家的共同目標。科恩伯格表示,過去一年非常艱苦,損失巨大,要控制疫情,同時保護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對大多數國家來講非常困難,國際會議都推遲或變成線上會議。頂科可以以線上線下方式舉行,離不開上海和各機構的共同努力。要解決目前危機以及未來的病毒大流行,我們要依靠科學,對新冠疫情的應對,是全球合作令人矚目的合作典範。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來了
    、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場主題活動,集中舉行或播放130餘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 最強科學天團雲集上海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舉行了雲啟幕儀式。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進駐社區。羅傑·科恩伯格、麥可·萊維特、姚期智、王貽芳、謝曉亮在進駐社區儀式上。
  • 對話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對抗新冠,什麼和疫苗一樣有效?
    2020新晉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哈維·阿爾特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專訪,確認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並將參與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 在專訪中,阿爾特針對目前困擾全球的新冠疫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謝曉亮:希望中和抗體療法能成為應對新冠病毒的良方
    2015年阿爾伯尼獎得主謝曉亮教授演講環節中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很多年輕人參與了抗疫工作,甚至在新冠疫情發生初期,都冒著生命危險去面對未知的病毒,衷心地為他們感到驕傲。謝曉亮說,今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都壓力重重,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做出改變,盡力研發出可以應對新冠病毒的藥物。全球源源不斷產生的新的新冠病例都亟需一項有效的療法或藥物,但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藥物存在。
  •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與諾華集團進博會籤約,共同培養醫藥研發力量
    ——人口快速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多以及可發展至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如今年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醫療系統、經濟等各個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本次與諾華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為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整合優質科學資源與配套建設加磅,從而更好的搭建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助力實現健康科技力量的高質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