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正式開幕。基礎科學研究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一直是頂尖科學家論壇聚焦的宗旨。但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應對新冠疫情,世界需要理性的聲音。今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共識。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主辦方供圖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大學、研究所、工業界的科學家探索研究病毒,研究新的診療手段防止疫情傳播。全世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災難,也從來沒有過的科學合作,未來肯定會得到解決,人類從中學到經驗教訓能夠解決未來人類問題挑戰。未來科學趨勢如何?羅傑·科恩伯格在圓桌論壇中明確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時代,那麼21世紀就是生物學的時代,尤其是人類生物學。」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應對新冠需要理性的聲音
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成為全國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在科學精神薪火相傳中,偶像的力量舉足輕重。「抵抗新冠疫情的衝擊,需要客觀理性聲音和科學理性之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科學手段在應對新冠疫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樣以科學的手段將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降到最低,儘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怎麼樣以科學的手段在國際政策、生活習慣、社會認知的差異導致的各國疫情防控措施不足?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現場。侯樹文 攝
「我們很多專家成為偶像的目的就是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通過偶像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讓潛在的頂尖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服務者,讓科學服務大眾。」他表示,基礎研究領域的目的並不是獲得諾貝爾獎,諾獎只是一個溫度計,是國家科學發展成就和社會治理科創環境長期客觀反映。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分子生物學系與化學系教授雷蒙德·史蒂文斯教授表示:「新冠疫情讓轉化醫學的研究更加重要。儘管我們有效的觀察器官,但是分子領域的觀察仍需進一步探索。」他希望通過WLA這一平臺,實現全球疾病標記物數據的免費調用,以及慢性代謝病的個性化醫療。
2015 年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謝曉亮在主題演講中分享團隊關於中和抗體治療新冠患者的最新研究。他表示,中和抗體為治癒新冠肺炎提供希望。中和抗體使用康復者患者血漿進行治療,謝曉亮團隊從中識別中和抗體,並在體外大規模生產注射到患者體內。中和抗體與病毒S蛋白結合從而阻止S蛋白與人體蛋白相結合。
科學之間國際合作是主流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以及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虛擬數位技術實現了同臺演講。
對於新冠疫情帶來的多種挑戰,他們呼籲各國密切合作戰勝新冠疫情,同時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學術溝通方式。在這次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已經受到過SARS和MERS等疫情衝擊,但針對疫情的有效應對機制一直無法建立。因此,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和民間的通力合作。
當天,美國科學促進會、上海交通大學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共同舉行全球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倒計時儀式。2021年是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周年,以此為契機,上海交通大學將在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建立的戰略合作框架下,攜手《科學》雜誌共同出版125個科學問題紀念專刊。上海交通大學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共同籤署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學術資源共享、人才扶持、科學家社區共建和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年度國際科學家論壇。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