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心肌梗死是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臟疾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心肌梗死至少250萬人,每年死於心肌梗死及其併發症的人數已超過100多萬。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2020年9月1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雜誌在線發表了相關內容,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作為國際上第一個可注射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首次證明了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後續大樣本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戴建武團隊繼首次成功開展卵巢早衰再生修復、子宮內膜再生修復、脊髓損傷再生修復等一系列再生醫學原創成果後,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成果。

由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的國際首個可注射膠原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自2016年3月起開始招募陳舊性心梗患者。通過44例入組受試者1年期的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病情較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以及強大的營養和分泌功能,幹細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梗死已開展大量臨床研究,Clinical Trail網站註冊的相關研究就有幾百項,但其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一些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後容易擴散,很難在損傷部位定植存活,影響治療效果。如何促進幹細胞在心肌損傷部位的定植是幹細胞治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再生醫學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究,經過多年研究,成功研發了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用於心肌內注射的膠原支架,可為細胞提供穩定的胞外基質支持,注射到損傷心肌組織後可有效限制細胞從損傷部位擴散,幫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復微環境。該材料已經完成產品標準化研究,並獲得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的產品技術要求認證、生物安全性檢測、免疫評價、病毒滅活檢測等報告,達到臨床植入性醫療器械質量標準。

在過去10餘年中,戴建武團隊與王東進團隊合作,開展臨床前大動物實驗,檢驗材料與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冠脈結紮的豬陳舊性心梗模型中,分別注射生理鹽水、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以及混合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可注射膠原材料,在注射後一年之內的多個時間點進行血液生化分析、心臟超聲及心臟核磁分析、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材料及幹細胞移植安全性良好,與對照組相比,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能促進心梗組織的血管新生,抑制豬心臟梗死體積的擴大,促進心臟功能恢復。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Sci China Life Science雜誌。

在動物實驗獲得明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評估的基礎上,團隊進一步制定臨床試驗方案,完成倫理審查及國際臨床研究註冊,在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重點部署項目「組織器官再生與損傷修復」的資助下,開展可注射膠原材料聯合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Clinical Trial註冊號NCT02635464)。

該臨床研究的基本入組標準為心功能小於45%的需要進行搭橋手術的陳舊性心梗患者。複合入組標準的受試者隨機分為搭橋手術組、搭橋手術同時注射間充質幹細胞組、以及搭橋手術同時注射間充質幹細胞與膠原材料組。首例病人於2016年3月1日入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該研究共入組50例患者,完成了44例病人術後1年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在惡性事件(死亡、腫瘤、持續性心動過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齊等)發生率、生化指標、免疫指標等方面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相比於對照組,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在搭橋及幹細胞和膠原材料聯合注射後一年時,心臟射血分數平均提升9.35%,而對照組分別提升6.59%(搭橋手術聯合幹細胞移植組)和3.62%(單獨搭橋手術組)。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再生醫學新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取得臨床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國際首個可注射膠原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9月10日,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自2016年3月起開始招募陳舊性心梗患者,通過44例入組受試者1年期的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病情較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
  • 扭轉心梗患者命運,幹細胞移植治療減少梗死面積和死亡率
    《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在線發表的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的研究論文表明,在幹細胞移植過程中,以膠原水凝膠作為載體是安全、可行的。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對於術前病情較重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尤為明顯。
  • GBR技術引導頜骨再生的研究進展_引導骨再生_生長因子_口腔科_醫脈通
    目前,改善牙槽嵴的方法包括引導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垂直骨劈開術、上頜竇提升術和外置植骨術等。其中GBR是臨床應用時間較長的一種方法,但在缺損較大時成骨效果仍不理想。 隨著組織工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生物活性分子被試圖用於增強GBR的效果。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在國內,再生醫學的重要性已引起相關決策部門和科技人員的高度重視,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再生醫學研究隊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來自21個單位,包括全國主要組織工程、幹細胞研究中心的學術帶頭人以及臨床醫學家、生物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和社會科學倫理學專家等41位科學家出席了會議。王正國院士為大會作了題為「再生醫學——機遇與挑戰」主題評述報告,王正國院士談到再生醫學含有基因治療、組織工程治療、組織器官移植、組織器官缺損的再生與生理性修復以及活體組織器官的再造與功能重建。
  • 戴建武研究組NSR發表綜述總結其在脊髓損傷再生微環境重建的系列...
    戴建武研究組NSR發表綜述總結其在脊髓損傷再生微環境重建的系列研究成果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往往導致損傷平面以下的運動和感覺功能喪失。脊髓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醫學難題。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這項新的臨床前研究首次展示了胚胎幹細胞如何將CMA保持在低水平,以促進這種自我更新,而且向我們揭示了兩種可能操縱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方法來關閉這種抑制,以增強CMA活性和讓它們分化成特化細胞。這在幹細胞生物學領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合理的幹預或引導這些功能可能成為提高再生醫學方法效率的有力途徑,讓研究人員和醫科學家獲得更好地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
  • 快訊|我國幹細胞研究取得大成果 提供了疾病治療的新手段
    五年來,我國在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幹細胞是一種戰略資源,是生命科學與健康產業的重要保障。幹細胞解答了生命科學的一些基本問題,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在11月3日召開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幹細胞藥物/治療技術被列入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成果展示列表中:幹細胞藥物和治療技術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全部治癒出院。
  • 快訊:幹細胞療法在運動神經元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原始細胞群,至今已鑑定幹細胞可分化為多種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骨細胞、神經元、肝細胞、心肌細胞等。幹細胞療法在運動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諸如運動神經元病)等多個系統疾病已有深入的臨床研究與實踐。
  • 國務院:我國幹細胞取得重大原創成果,專家認定幹細胞屬於戰略資源!
    近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五年來,我國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01疫情下,幹細胞「戰略資源」肩負使命幹細胞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型武器」,在全國各地的新冠肺炎阻擊戰中取得很好療效,諸多研究學者和專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幹細胞治療技術也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目前,植骨術、引導性組織/骨組織再生術、局部使用生長因子等技術已在臨床中用於牙周缺損的治療並取得一定療效,但上述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易形成長結合上皮、再生硬組織的能力較差、引導性組織再生術的適應證較窄及膜降解時易塌陷等。因此,牙周組織再生不論在生物科學還是臨床應用層面都面臨巨大挑戰。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因此,開發一種能在生物體和生物力學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的仿生複合骨支架材料是骨組織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類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較強的抗壓縮性、耐腐蝕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優點的陶瓷材料或金屬氧化物,其在骨組織再生中可作為骨替代物為骨缺損的修復提供穩定的支架結構,與骨源性細胞和生長因子聯合應用為頜面部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生物陶瓷材料在頜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 探尋人體組織再生奧秘
    戴建武介紹說,組織工程或者說實現組織再生有3個要素,包括生物支架材料、細胞信號分子和種子細胞,而三者的關係就像蓋房子一樣,要先搭好架子,之後才能在上面添磚加瓦。對於組織工程來說,支架提供了一個有利於細胞黏附、分化及組織再生的環境,但單純的支架材料本身不具有主動誘導組織再生的活性。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改造,使其具有誘導組織再生的功能。
  •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21:02:28 英國劍橋大學Sanjay Sinha和美國華盛頓大學Charles
  • 「凡是收錢的,都是國家沒有批准的」 幹細胞臨床試驗破局
    自從2015年8月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總局聯合發布《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國內各地區的三甲醫院備案報送後,這一中國首個針對幹細胞臨床研究的規範性文件,正帶動新一輪的行業熱潮。由於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被稱為「萬用細胞」的幹細胞,自從1968年走出實驗室,已成全球醫學研究熱點。
  • 生物骨踏上「徵途」 _科學中國
    而近景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研究組與煙臺正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海生物)合作,運用最廣泛應用的植入性生物材料之一 ——膠原生物材料成功研製並實現產業轉化的生物骨,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的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底可取得產品註冊證書,2015年初上市銷售。這意味著,人們終於能夠使用到價格合理、技術先進的骨填充材料,感受到再生醫學發展帶來的新體驗。
  • 牙周再生治療現狀和進展
    第一代牙周組織再生技術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GTR技術引入牙周炎治療為標誌,後來伴隨多種骨材料的問世,GTR 與植骨術聯合應用已經成為目前常用的臨床再生治療方法;第二代牙周組織再生技術是伴隨著蛋白工程等生長因子重組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以生長因子的臨床應用為主要手段(其中也包含自體來源的內源性生長因子的應用);第三代牙周組織再生技術是基於組織工程、幹細胞治療的再生新策略,通過進一步基礎和臨床轉化研究
  •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近日一則哈佛醫學院原教授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的新聞震動了心肌再生甚至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由於此舉讓許多建立在其理論與研究之上的相關研究有可能都失去了「根基」,而對於公眾來說,更關心的則是幹細胞治療心臟病是否還有希望。
  • 近期機體組織再生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機體組織再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取得的一項關於新頭發生長的發現可能有助於男性一輩子都留著頭髮,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宮內膜幹細胞即將成為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幹細胞
    宮內膜幹細胞的儲存服務和實驗性臨床應用研究是國內首次開展的項目。宮內膜幹細胞是最近發現的成體幹細胞的一種,屬於間充質幹細胞(MenSC)。在女性每個月經周期都會有組織和血管的大量增長,這一增長過程會隨著月經周期的結束而停止。在女性經血及這些脫落組織中,具有相當數量的基質幹細胞,被稱之為宮內膜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