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人體組織再生奧秘

2021-02-13 中科院之聲

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每年因創傷、疾病、遺傳、衰老等原因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人數也位居各國之首。修復創傷、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一直是生物領域科學家努力攻克的難題。

近日,記者來到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試圖一探人體組織再生的奧秘。

「近年來,再生醫學的發展為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提供了新契機。」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人工組織器官構建」項目首席科學家戴建武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隨著智能生物材料的發展,未來有一天,「或許所有的人體組織都能再生」。

戴建武介紹說,組織工程或者說實現組織再生有3個要素,包括生物支架材料、細胞信號分子和種子細胞,而三者的關係就像蓋房子一樣,要先搭好架子,之後才能在上面添磚加瓦。

對於組織工程來說,支架提供了一個有利於細胞黏附、分化及組織再生的環境,但單純的支架材料本身不具有主動誘導組織再生的活性。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改造,使其具有誘導組織再生的功能。一般而言,需要在材料中添加生長因子或幹細胞,形成智能生物材料。

戴建武課題組多年來研究醫用膠原生物材料。膠原蛋白是人體組織中的主要基質蛋白,「皮膚中60%的蛋白質和肌腱中80%以上的蛋白質,都是膠原蛋白」。

穿過悠長的走廊,記者戴上白色口罩,腳上穿著藍色鞋套,走訪了戴建武研究組的中試潔淨實驗室。

實驗室分為材料車間、生長因子製備車間和組裝車間。透過狹小的窗口,記者看到,兩名年輕科研人員全身被藍色防護服遮蓋住,正坐在試驗臺的電腦前,對添加的生長因子劑量進行精確測試。而試驗臺一側,放置著大大小小的試管。經過計算,不同分量的膠原蛋白或生長因子被精確地添加到試管內,再被送往最後的組裝車間。

「引導不同組織再生的智能生物材料,其膠原蛋白、生長因子種類及比例都是不一樣的。在設計一種材料前,我們會事先通過試驗確定各種成分。這些材料隨著臨床實驗的順利開展,將逐步實現批量化生產。」戴建武說,目前他們研發的智能生物材料有很多種,已根據骨、膀胱、神經等組織再生的需求,建立膠原生物材料製備平臺,製備獲得了不同類型的膠原生物材料。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到2020年美國預計有6000萬骨病患者,佔其總人口的18%。目前,中國骨病患者總數已超過1.5億人。對於骨損傷的修復主要在骨科、口腔科、頜面整形外科等進行,主要涉及硬組織修復的替代材料和自體骨移植等。

「在骨修復材料方面,目前我們開發了兩個產品,用於骨缺損填充的生物骨和用於誘導缺損骨生長的活性骨。合作企業煙臺正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生物骨現在已向國藥局提交了生物骨產品的註冊資料,進入註冊審評程序,有望明年投入量產。活性骨材料將具有膠原結合能力的生長因子與骨材料結合,目前該類產品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戴建武說。

此外,戴建武以膠原蛋白為基質,製備了能引導神經有序生長的膠原纖維和膠原導管,完成了大鼠坐骨神經和面神經的損傷修復實驗,顯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這一項主要是針對面癱病人進行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面癱患者或許可以恢復正常。」

目前,在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下,戴建武等人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他們最近在第三軍醫大學開展用幹細胞治療肺纖維化的臨床研究,希望為這種目前的不治之症找到治療方法。

「和國外科學家不同,我們感到幸運的是,在中科院先導專項的支持下,我們的技術正在加速走向產業化。我們研發的一種智能生物材料,合作企業正在與歐盟企業進行合作,試圖將其引入歐洲市場。希望我們的研究未來能更好地造福人類。」戴建武表示。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安醫大人體科學館開館 將對市民開放可通過VR前往探尋「人體的奧秘」
    「千餘件人體標本,認識生命本質、領悟醫學奧秘;珍貴中藥標本,普及科學知識、展示中醫藥文化。」12月25日上午,安徽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博物館中醫珍品館正式開館,與師生和廣大市民見面。走進人體科學館,這裡的千餘件人體標本通過科技與智慧的方式展現了人體的奧秘,除了是醫學生教學基地,今後也將對市民開放。
  • 從蜥蜴到幹細胞,人體組織再生,正在走出影視劇成為現實
    自1768年,義大利科學家拉扎羅發現兩棲動物具有斷肢再生能力以來,機體組織再生一直是科學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也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超能力」。,機體組織再生技術迎來低谷,直至1998年,幹細胞之謎被科學家破解,再生技術再次成為熱議。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老遊評書:人體構造的條分縷析 身體奧秘的探索之旅
    在《認識身體:探索人體微宇宙》一書中,英國作家加文·弗朗西斯從鮮為人知的名人軼事入手,帶領讀者探索皮囊之下常人難以察覺的人體奧秘,讚嘆人體構造的玄妙與複雜。弗朗西斯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科醫生,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他診治過數以萬計的患者,見識了千奇百怪的病症,對人體結構及其發生的異常,有著比普羅大眾更深刻的認識。
  • 切成279塊都能再生的神奇渦蟲,可能藏著延長人類生命的奧秘
    (人類的肝臟具備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卻無法像壁虎那樣實現「器官再生」)在對再生能力的追求過程中,科學家們曾對蚯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蚯蚓屬於環節動物,每一環為一個體節,其包含了攜帶組織再生信息的特殊肌肉細胞。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
  • 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科學家新發現的人體奧秘很有趣
    文/巴哈爾·古利普斯 編 譯/王莊林人體充滿了神秘。我們的器官和系統一直是醫學科研究人員分析甚至解剖的對象,但人體仍有一些未解之謎。我們身體的這些未知領域有的至關重要,有的毫無用處,還有的則介於兩者之間,或者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美國《生命科學》雜誌精匯報告了科學家新發現的人體奧秘。
  • 「生物電」能促進組織再生
    美國波士頓福塞斯研究所(Forsyt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改變細胞的電性(electrical properties)能誘導蝌蚪的尾巴再生,這項發現也許能在生物電(bioelectricity)與人類細胞組織再生上獲得更多的線索,此研究將發表於4月份的Development期刊,預先刊載於2月28日的在線(online)期刊。
  • 揭秘幹細胞是如何進行組織修復與再生的
    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分化再生潛能的原始細胞,它具有自我複製、多向分化以及免疫調節功能,與人體各組織和器官的健康與衰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研究表明,幹細胞能在損傷修復、抗衰老、對抗多項重大疾病以及改善人體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潛能。
  • 科學生活:機體組織再生能否讓生命延續?
    科學家成功分離人體胚胎幹細胞的新聞曾轟動了世界,科學家設想,如果分離胚胎幹細胞成為可能,那麼種種人體臟器的再生就不再是夢想。    我們知道,蜥蜴的尾巴斷了能夠再生,蠑螈和大鯢除了尾巴,四肢和雙眼也能部分再生。至於水螅和片蛭這樣的生物,即使把它們切碎,也能再生為一個個個體。
  • 失重環境下人體組織的再生也有望變快
    而最近有研究表明在微重力(失重)的環境下,人體的再生速度也有望加快!大家都知道蠑螈是一種具有極強再生潛能的脊椎動物,最近一篇關於12項太空飛行實驗和模擬微重力研究數據的最新綜述表明微重力對蠑螈體內依賴幹細胞的組織再生過程沒有負面影響。相反,他們發現一些組織再生速度更快,更有生命力。
  • 人體受孕全過程實拍 探尋人類胚胎形成全程(圖)
    這一發現將對人們更好地了解受孕的奧秘有幫助。  在英國生物技術及生物科學研究理事會資助下,來自利茲大學的大衛·米勒和大衛·埃爾斯博士與來自布拉德福德大學的馬丁·布林克沃思博士合作研究,發現精子會寫下一種「基因籤名」,只能被同物種的卵子所識別。精子的「基因籤名」好似鑰匙,只有被同物種的卵子識別,才能開啟受孕之鎖。
  • 俄開發有效促進組織再生的新材料
    俄開發有效促進組織再生的新材料科技日報訊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科研人員,利用化學重氮處理壓電聚羥基丁酸酯支架表面以促進成骨細胞生長的技術,開發出一種可有效再生骨骼、皮膚和神經組織的新型材料。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今日應用材料》雜誌上。所謂的壓電效應是某些材料將機械變形能轉化為表面電荷的能力。
  • 山西白求恩醫院 同濟山西醫院舉行人體細胞組織再生醫學轉化中心合作籤約儀式
    2月18日,山西白求恩醫院 同濟山西醫院與山西沃森克裡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再生醫學轉化中心合作協議,山西白求恩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吳華出席並主持籤約儀式。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再生醫學轉化中心也是一個非常新、非常大的一個項目,做這件事情是意義非凡的,我們醫院是一所年輕的,積極向上的醫院,革命者永遠都年輕,全院職工都有積極向上姿態,去創新,去奮鬥。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百慕迪研發「生命核」技術 探尋細胞再生的秘密
    研究證實,動物或人體受傷後,受傷處的神經會瞬間產生「創傷電流信號」,當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後,立即啟動再生修復系統,迅速指揮多種原胚細胞對創傷處進行修復再生。 那麼,這種再生修復能力在人體其他部位也能起作用嗎?皮膚的再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身體內部構造,如細胞、器官、乃至血管,是不是也有再生能力呢?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興趣和人才他呼籲要善於發現人才靠大項目培養人才以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文/T.Shen 提高免疫系統,我們都知道其是保護機體免於損傷的重要防禦屏障,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多項研究破解了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成果進行篩選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 碳納米管望掀組織再生革命
    納米砂磨機訊,近日,來自匹茲堡大學和萊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一種新型的碳骨架可以幫助受傷或病變的肌肉組織再生科學家們表示,這些碳骨架的主要用途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電流刺激骨骼肌肉、神經組織、心臟組織等使其再生,另一個是用作生物傳感器來追蹤特定的生物標記物或病原體。業內人士指出,科學家們發明的新型碳骨架可以幫助受傷或病變的肌肉組織再生,無疑是醫學界的一項重大突破,對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及人體醫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