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身體 探索人體微宇宙》
撰寫 | 遊蘇寧(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你知道博爾赫斯失明的故事嗎?你了解《最後的晚餐》中人物的表情嗎?你體會過眩暈的滋味嗎?你聽說過胎盤的歸宿嗎?在《認識身體:探索人體微宇宙》一書中,英國作家加文·弗朗西斯從鮮為人知的名人軼事入手,帶領讀者探索皮囊之下常人難以察覺的人體奧秘,讚嘆人體構造的玄妙與複雜。弗朗西斯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科醫生,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他診治過數以萬計的患者,見識了千奇百怪的病症,對人體結構及其發生的異常,有著比普羅大眾更深刻的認識。即便是常人眼中冰冷的手術,在作者眼中都可以幻化成美好的景觀,不僅賦予醫學以溫度,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本書是一本普通人都能讀懂的醫學科普故事書,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身體的故事,通過將醫學史、神話故事潛移默化地貫穿其中,使人體解剖知識不再高冷,讓醫學史如神話故事般引人入勝。全書不僅包含了海量知識,更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生命的歌頌,同時使胸懷大愛的仁者仁心躍然紙上。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尤其應感謝長期致力於醫學人文傳播與健康知識科普的馬向濤先生,正是這位擁有較高文學造詣的醫者,使得譯文保持了原著優美的文學性,為閱讀的體驗大為增色。讓我們翻開本書,跟隨作者的思路,以獨特的視角,充滿睿智的洞察,一起去探尋地球主宰者自身的奧秘。
身體結構的條分縷析
毋庸諱言,人體是自然界中最難解的奧秘。我們渴望了解人體,探求身體的奧秘,洞悉人類各種疾病的發病機制與奧秘,最終認識自己。就普通人而言,對身體的外貌都一目了然,但對人體的內部構造卻所知甚少。人體解剖學是外科學與內科學實踐的基礎,反映了這門學科在研究人體結構方面的重要性。骨骼與肌肉、神經元與神經網絡,這些構成人體的「組織」,只存在於醫學的概念中。人類一直探尋的是,身體這部複雜的機器,其運行的機制如何?患病的身體有何改變?時至今日,人們對於人體奧秘的認識還遠未進入「自由王國」。
作者從自己的認知出發,用引人入勝的語言表述人體奧秘的內涵,為亟需獲得健康常識的大眾答疑解惑。本書是一部罕見的描述人體構造的散文集,作者憑藉淵博的醫學知識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帶領讀者跟隨著他成長的足跡,探尋身體這一「人體微宇宙」,為讀者揭秘那些與我們形影不離卻一知半解的身體內部的構造與機制。全書依據人體器官逐步展開,每一章節圍繞著一個器官,通過敘述與之相關的醫學知識和經典案例的診治過程,以點帶面,旁徵博引,將人體器官和文學作品、藝術、人類歷史有機地融為一體。通過揭秘人體的方式,更是讓醫學充滿美感,疾病仿佛是藝術。此外,本書也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和人生哲學的文學佳作。在作者的筆下,面部的麻痺,能讓我們聯想到從古至今的藝術之美;飽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老兵的症狀,也能在3000年前的《荷馬史詩》中找到蹤影;被人忽視的肝臟秘密、受到細菌感染的手指,也像《睡美人》的故事一樣悽美;就連長期被忽視的沉默腳趾,也充滿了人性的魅力。平心而論,本書是一部可以讓人會心一笑、又不時陷入沉思的醫學科普佳作,有助於讀者跳出百科窠臼,以全新的視角洞悉人體。
令人難忘的形象描述
弗朗西斯孩提時代的夢想不是成為醫生,而是地理學家。由於對地理知識寶庫充滿了好奇,因此希望能夠開啟探究未知生命的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探索人體奧秘上,於是對人體解剖圖譜情有獨鍾。在人類歷史中,早期的解剖學家認為人體機能與星象變化密切相關,他們將個體當作「微宇宙」,也就是宏觀世界的縮影。在談到學習解剖的經歷時,作者認為人體器官帶給他的完全不是想像中的恐怖或噁心的印象,而是如詩一般的神秘和神聖。弗朗西斯對人體面部表情的科學剖析尤為獨樹一幟,印證了「相由心生」的說法。他指出,面部肌肉裡寫滿我們的使用痕跡,足以判斷它主人的個性:憂鬱的個性之於發達的皺眉肌、習慣對人嗤之以鼻造就的上唇鼻翼提肌、表情豐富要小心眼輪匝肌的出賣。至於人體的足跡,不僅在物理上洩露出我們去往何方,亦富含諸多文化意味,用以泛指我們的見識和閱歷。
作者指出,人體是由鈣鹽組成的骨骼系統所支撐,其成分與白堊或石灰巖相似。同時血液就像奔騰的河流一樣衝擊著寬闊的心臟三角洲,而皮膚表面的輪廓則好似連綿起伏的大地。綜觀各個學科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研究的內容有別於其他專業:個體本身就是被觀察的主體,同時人體內環境則更是瞬息萬變。弗朗西斯是一位熱愛文學並富有人文情懷的醫生,常常陶醉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去體會異域的風土人情。他參加過極地探險,並曾在非洲與印度鄉村的診所工作。這些豐富的臨床經驗有助於他更深刻地了解人體的奧秘,也收穫了許多人生感悟。他深切體會到現代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風俗文化對人們健康理念的影響無處不在。書中有對維吉尼亞沃爾夫文學作品的聯想,有從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戰爭引申出的醫學知識,有膾炙人口的惠特曼的精美詩句,有通過狄更斯作品引申出的關於胎盤的知識點,還將《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童話故事穿插在書中的章節裡。作者提醒我們:生命雖美,畢竟無法永生,最重要的是珍惜當下的時光。
亙古不變的終極目標
一般而言,人類只認為我們徵服的對象是星辰大海,但其實人類亙古不變的終極目標有兩個:探尋宇宙奧秘和追求長生不老。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探尋終極的道路上蹣跚彳亍,始終聚焦於浩瀚宇宙之上,卻忘記了「人體微宇宙」。人體每一個器官的位置、所發揮的作用、承擔的使命無不都令人嘆服,用「一件雕刻精緻的藝術品」來形容人類的身體與結構,絕非言過其實,或許世界上最具想像力的雕刻家也很難塑造出如此巧奪天工的造型。長久以來,人類對自我身體的探索從未間斷,秉持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和人類未來的期望支撐著我們砥礪前行。
幾十年前,對技術頂禮膜拜的創新者就承諾:人類可以在不遠的將來進入理想中的無病時代。儘管願望十分美好,但現實卻很嚴峻。我們雖需藥物和器械來治病,但人類的身體卻更渴望與他人互動,特別是積極、美好的互動,包括有人情味的醫療,或許這始終是身體的正確使用方式。作者講述了自己首次近距離接觸人類大腦標本時的感觸,他發現腦組織表面非常光滑,摸上去就像河床裡長滿水藻的鵝卵石。當輕撫腦組織表面的時候,內心情不自禁地感嘆它是如此完美。書中有關人體器官或疾病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如笛卡兒把松果體稱為靈魂寶座;「手臂」的英文是arms,作者希望它新的用途是擁抱(inarms),這才是溫暖而愜意的事。作為一位才思敏銳的優秀作家,他用唯美的文筆來形象描述醫學的病症,並能根據不同人體器官描繪出一本惟妙惟肖的解剖圖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用「風雨如磐中的夕陽」來描述眼中的出血點,用「空中積雲般」描述視網膜上蒼白斑塊,用「類似鋸齒狀閃電」來描述視網膜動脈血管,整個眼球如同「中世紀建築穹頂」上的星辰。
好評如潮的科普佳作
本書是一部內容跌宕起伏、令人神往並充滿人性關懷的敘事醫學佳作,作者將人體解剖學知識融入文學與藝術的海洋,將文學的激情與枯燥乏味的人體解剖有機地融為一體,用優美的筆觸揭開身體的奧秘,不僅引人入勝而且令人回味無窮。弗朗西斯不僅臨床閱歷豐富,堪稱全科醫生的典範,而且文學造詣也卓爾不群,以自身獨特的經歷詮釋出自己的博學與熱忱,並將醫者的仁心仁術付諸於日常治療工作中。作者不僅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人體素描,字裡行間更是凸顯醫患之間的真誠與信任。即便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依然彰顯人性的光芒,這也是當下醫者最渴望得到的精神升華。本書不僅寫作風格清新明快,同時在感人至深中的故事中不失風趣幽默,其豐富的內容在極富想像力的語言表述中被演繹得栩栩如生,讓我們的敬畏之心如仰望星空般地油然而生。在這本圖文並茂的精美書籍中,幾乎所有的人體解剖示意圖均引自1918年版的《格雷解剖學》,表明作者在引經據典之際時刻秉持科學的嚴謹和謙虛謹慎的態度,從而帶給讀者一場令人夢寐以求的精神盛宴。正如饒毅所言:這部作品巧妙地將人體知識通過文學與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令讀者在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中心潮澎湃。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17期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