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身體:探索人體微宇宙,一部罕見的人體構造散文,帶你看見「醫生眼中的人體微宇宙」
感謝加文醫生,讓人體解剖知識不再高冷,讓醫學史和神話故事一樣引人入勝。一部罕見的人體構造散文,帶你看見「醫生眼中的人體微宇宙」,還有那些我們天天使用卻一知半解的身體內部秘密……饒毅、遲春花、紀小龍推薦!
【 編輯推薦 】
1、普通人看得懂的醫學科普書,不!故事書!
從大醫生弗朗西斯作為醫學院學生的經歷寫起,你可以跟著他成長的視角,一點點重新認識自己。身體這部複雜的機器,其運行機制是如何的?生病的時候你的身體都發生了什麼?這本書裡面都有。
一部罕見的人體構造散文,帶你看見「醫生眼中的人體微觀世界——身體」,還有那些我們天天使用卻一知半解的人類內部運作秘密……
2、人體解剖知識不再高冷,醫學史和神話故事一樣引人入勝。
加文弗朗西斯是一位走遍世界的全科醫生,他用自己的經歷講述了人們熟悉又陌生的軀殼——身體的故事,貫穿了醫學史、神話等,不僅包含了海量知識,更在字裡行間流露出醫者仁心,對生命的歌頌,以及醫學之美。在譯者細膩的再造過程中,更是凸顯了這種美。即便是常人眼中冷冰冰的手術,醫療檢查中的影像,在作者眼中都可以幻化成各種美好的景觀,不僅具有了溫度,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
3、西方媒體好評如潮:
★蘇格蘭Saltire Literary Award年度非文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衛報》年度科學類選書
★《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紐約書評》、《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獨立報》推薦圖書
4、探索無止境,別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好奇星人的福利,腦洞青年的大愛。一部可以讓人會心一笑,又不時沉思的醫學普及佳作。跳出百科窠臼,換個視角看人體。
【 內容簡介 】
你知道博爾赫斯失明的故事嗎?
你了解《*後的晚餐》中人物的表情嗎?
你體會過眩暈的滋味嗎?
你經歷過手術後的煎熬嗎?
你注意過生命的氣息嗎?
你聽說過胎盤的歸宿嗎?
這是一部罕見的人體構造散文,帶你看見「醫生眼中的人體微宇宙」,還有那些我們天天使用卻一知半解的身體內部運作秘密……
·········
【 作者簡介 】
[英]加文弗朗西斯(Gavin Francis),1975年生於英國愛丁堡,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弗朗西斯醫生不僅是一名全科醫生,從事過兒科、產科與內科(老年科)工作,接受過骨科與神經外科培訓,還是《倫敦書評》、《衛報》與《紐約書評》的撰稿人,曾經用十年時間環球旅行,走遍了全球七大洲。他擔任過英國南極考察隊醫生,參加極地探險,也曾經在非洲與印度鄉村的診所工作。他的作品曾經入圍翁達傑獎(Ondaatje Prize)與科斯塔獎(Costa Prize)的短名單,榮獲蘇格蘭年度圖書獎。
------
【 譯者簡介 】
目 錄
第1 章 大腦 // 001
神經:高級中樞 // 003
精神:異度空間 // 012
第2 章 頭部 // 027
眼睛:感官世界 // 029
面部:麻痺之美 // 042
內耳:神秘眩暈 // 059
第3 章 胸部 // 069
肺部:生命氣息 // 071
心臟:海鷗低鳴,潮起潮落 // 082
乳房:身心康復 // 093
第4 章 上肢 // 101
肩膀:堅甲利兵 // 103
手腕:坎坷磨難 // 116
··············
前 言
如果人體是由土、水、風與火構成的,那麼世間萬物也不過如此;如果人體內流淌著血液……那麼它也會像海洋一樣潮起潮落。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我在孩提時代的夢想不是成為一名醫生,而是地理學家。地圖與圖冊為我們探尋世界美景提供了簡單實用的手段。由於我對於地理知識寶庫充滿了好奇,因此不願將生活局限於實驗室或者圖書館,並且希望能夠開啟探究未知生命的旅程。假如我能夠掌握宇宙運行的規律,那麼就可以揭開人體器官的奧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在社會上安身立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興趣逐漸從博覽世界地理轉移到探索人體奧秘上,於是我的地理圖冊也變成了人體解剖圖譜。其實從一開始,我就感覺這兩者之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解剖圖譜中,靜脈、動脈與神經分別用藍色、紅色與黃色標註,而在我擁有的第一本地理圖冊中,山川河流、主幹道與鄉村小路也是用各種顏色加以區別的。除此之外,二者還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類書籍均深入淺出地詮釋了自然界的紛繁複雜,並且其生動活潑的內容均便於人們學習掌握。
············
【 媒體評論 】
★蘇格蘭Saltire Literary Award年度非文學書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衛報》年度科學類選書
★《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紐約書評》、《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獨立報》推薦圖書
這部作品巧妙地將人體知識通過文學與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令讀者在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中心潮澎湃。
——饒毅(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知識分子》主編)
··········
【搶先閱讀 】
第1章 大腦
神經:高級中樞
人類的靈魂構成錯綜複雜,其內在聯繫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或死亡。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我19 歲那年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人類大腦標本。它比我想像的要重一些,在灰白顏色之間透著一股冰冷的實驗室氣息。腦組織表面非常光滑,摸上去就像河床裡長滿水藻的鵝卵石。我當時不禁有些恐懼,失手將標本摔在鋪有瓷磚的地面上,並且眼睜睜地看著腦組織在自己面前支離破碎。
其實我就是在這種惶恐中開始了在醫學院第二年的生活。作為新生,我們在大學第一年所做的事情就是奔波於教室與圖書館之間,當然偶爾也會去參加各種社團與教會活動。醫學生不僅要掌握晦澀的希臘文與拉丁文術語,還要接受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力學以及數學等基礎課的強化訓練。中樞神經系統解剖是二年級的課程,除此之外各種器官解剖課均應在一年級完成。
我就讀的維多利亞醫學院位於愛丁堡市中心,神經解剖學實驗室就在這座建築的二層。在入口的石質門楣上刻著這樣一行字:
解剖學是外科學與內科學實踐基礎
其中解剖學這三個字被刻意放大,反映了這門學科在研究人體結構方面的重要性,而外科與內科等其他專業均以此為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