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2021-01-09 哲學與詩畫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

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莊子呢,在他妻子死後,他開始很難過痛苦,但是隨後他就想明白了。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

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

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這也是孔子所希望我們的,即先把生認識清楚,先把生命和今生過好。

經歷的越多,我們越能感受到一點,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死亡就那麼一瞬,死了就沒有了,什麼都感受不到了。可怕的是我們對死亡的想像,那種想像出的痛苦和恐懼才是最致命的。除此外,就是我們沒能過好今生,帶著遺憾離開。如果我們今生不能做到有質量、有尊嚴地活,那死亡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噩夢。因為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認識到生命的局限,知道生命有生亦有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程,懂得生命是一個自然發生,自然結束的過程,就像一朵花一樣,花開時喜悅,花落時坦然,這樣我們就會對生死看得更加通透與從容。

道家的老子很早就懂得了辯證認識世界,他說反者道之動,即一個事物有這一面,必然就有著和這一面對立的另一面,比如黑與白、弱與強、生與死,這些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都是道。

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往往是避而不談,但是這樣就可以了嗎?就能解決問題了嗎?肯定不是,無論你談還是不談,死亡都一直在那,它和生一樣,可以說是永恆的存在,不會因你的不談或不想,就消失。

宗教的慰藉之一在於它能讓我們藉助想像沉迷於肉體死後的樣子,如果信的話,我們就會繼續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甚至與親人相見。但現實是,沒人知道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沒人在死後還會有感知,還會有思想和意志選擇。從這點看,我們都只能活在今生,而非來世。都只能藉助肉體軀殼,而無法徹底脫離開物質和肉體,進入到純粹的精神和靈魂。宗教中所謂的來世和天國,對於我們的心靈來說,是一劑良藥,但是從理性邏輯去看的話,它只能是人們美好的寄託或塵世想像。

結語: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也要自然面對死亡,不可強求,也不建議動用非必要的醫療資源,去維持那痛苦的生命延續,因為躺在病床上的軀殼,已經遠離了生命的本來。死亡和時間一樣,都是不可逆轉的,面對死亡,承認死亡,像海德格爾一樣,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或者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死,不喜不悲,自然來去,或者能讓我們更好地度過餘下的生命時光。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許多人在困難和災難面前,恐慌至極,膽小怕事,逃避懦弱。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絕大多數臨終者都對死亡充滿恐懼,一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倍感痛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心理學家湯姆匹茨辛斯基認為,死亡焦慮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感;第二,經歷死亡時的焦灼感。現實中,人們總會把死亡和無助、不舍、恐懼、痛苦等情緒聯繫在一起,這反過來讓我們更加懼怕死亡。從臨終者身上,我們能看到生命的脆弱。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生的全部意義,也許也在於死亡。如果沒有死亡這個原點,就無法賦予生一切價值。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今年的上海藝術季,藝術家雷紅的個展「縛生 Resurrection」正在進行中,試圖探討生命表現,展示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境況。談到生,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談到它的對立面,死亡。世上總有一些不可言說,但又逃避不過的事實,比如死。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人們為什麼害怕死亡,能否消解這種恐懼?
    基努·裡維斯在訪談時談到死亡:我知道那些愛我們的人會想念我們。一個人到了一定的階段,就不再是為自己而活。為什麼中年人怕死?因為不能死。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壓力,父母、孩子的期盼是中年人無法逃避的責任。
  • 淺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00字,閱讀2–3分鐘,感謝閱讀)餘華的作品《活著》中有1句:「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死亡必然是生命的終點,將其視作是對生命的剝奪,是很自然的想法。如此看來,當餘華寫「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的時候,這個句子的探討已經走出了現實,進入某種哲學思考的範疇。面對死亡,人們有兩種恐懼。剛才已經說了第一種,也就是失去生命的恐懼。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生的全部意義,也許也在於死亡。如果沒有死亡這個原點,就無法賦予生一切價值。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我還能逃避死亡多久?對他人的死亡,我們學會依賴時間、宗教、儀式……然後漸漸放手。對自己呢?如何放手自己的人生?面對死亡我曾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你想活多久?第二個問題:你希望以什麼方式死亡?一般人勇於面對死亡以後的事,喪禮如何舉行、遺產怎麼分配(這是人關於死亡之事意志力最強的事),火葬、樹葬、土葬......人們總是直接跳過對死亡的直視,只談身後。其優點是人即使「勇敢面對」,也於事無補,因為死亡之神的召喚,往往突如其來。
  •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我就告訴他:疾病纏身的人,最好讓他有牽掛,有寄託,有希望,這樣才會有精神的力量支撐他。給你爺爺錄段視頻讓他知道你挺好的;然後再錄段語音,告訴他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別擔心費用您孫子有錢,想吃點什么喝點什麼就讓他們買,三分病七分養,好好養病,一定要想開了,心情好病就好得快,等我回去好好陪著您!
  • 中國真的沒有死亡教育嗎?從10首詩中看古人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
    提起死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敬畏。在常態的意識裡,死亡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談,「死」這個字眼,實在忌諱,因為這種不接受,恐懼、忐忑、慌張……接踵而至。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由此,很多人認為漢文化裡完全沒有死亡教育,我們都逃避死亡這個話題。
  • 35歲藝人高以翔不幸去世: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明白生的意義
    又如一段婚姻的死亡,兩個曾經擁有已婚身份的人,又重新恢復單身。為什麼單身象徵自由,因為單身總是能夠隨著交往或婚姻的結束復活。對死亡與失去會產生情緒的,唯有像我們這些還沒死的活人。這些情緒,是存在的焦慮,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存有與時間》所說的「憂」和「畏」,也就是對生命的憂慮和恐懼。我曾和一位事業有成的老闆聊天,他分享了自己憂畏的體驗。
  • 李開復: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死亡並不是人生的危機,面對死亡,修好死亡的學分,才是生命的另一種圓滿。把死亡時不時揣在身邊,才會盡情的活在當下。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和癌細胞交手的診治過程備受痛苦,讓我仿佛從雲端瞬間墜落,剎那間,不知身在何處,渺小且無助。「我忽然悲傷又理智地想到,如果我的生命所剩無多, 現在該做好哪些準備?
  • 逃避思維—遇到困難,別總想迎難而上,有時逃避才是最好的辦法
    >有時候遇見困難別總想著迎難而上,逃避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0101、不一樣的逃避思維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認知裡看來,逃避思維,自然就是一種逃跑,不敢正面面對的思維,是貶義詞。但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到逃避這2個詞裡去探索一般,你會發現,在許多時候,逃避反而是一件好事,自然也不是什麼貶義詞。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吧,你面前有一頭老虎,你是迎難而上呢,還是逃避呢?
  •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貧窮是父母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會我們怎麼賺錢,因為他們也不會賺錢。面對種種的失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選擇逃避呢?我問他敢面對嗎?他說連死都不怕還怕面對!真心不想做老賴。既然他有想改變的心態,我就幫他分析,先跟所有的債主溝通,分期還款。接著重整銷售思路,把不賺錢的店鋪關掉,把員工變成合伙人,集中一個賺錢的產品,找到突破口,努力幹下去,會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從而讓失敗變成恐懼。
  • 疫情下:感嘆生命的無常,也無懼死亡的存在
    死亡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從不提前通知。「死」對於人來講是不願談論,也不敢想的事。連數字「四」,人都不喜歡用,也不願意提。買樓房決不要四樓,電話號碼也不喜歡用「四」這個數字。中國人尤其是個忌諱死的民族。記得小的時候,小孩子說個死字,老人家就趕緊「呸呸呸」,說是不吉利。如果有哪家死人了,家裡面的大人是不會讓我們去看熱鬧的,說晚上會做噩夢。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終歸免不了經歷生老病死,但對於國人而言,諱莫如深的就是死。就死這點而言,卻又是全天下最公平的,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流民乞丐,總歸都得死,生可以有天差地別,死卻相差無幾。尊貴如漢武帝也不得不嘆息: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風辭》)。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一、錯誤解讀死亡,導致兩個極端人類對死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一切都結束了,最終歸於塵土;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另外一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要麼就是上天堂,要麼就是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