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2021-01-08 虎嗅APP


死亡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一個緩慢的、充滿細節的、與社會和他人相關的過程。


今年的上海藝術季,藝術家雷紅的個展「縛生 Resurrection」正在進行中,試圖探討生命表現,展示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境況。


談到生,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談到它的對立面,死亡。世上總有一些不可言說,但又逃避不過的事實,比如死。就像是現代社會的人類,正在參與一場大型的「皇帝的新裝」盛宴——我們為生而狂歡,卻不去談論死,仿佛它就不存在一樣。


但誰也說不清,這個年代既然有這麼多可以延長生命的高科技手段,可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卻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法迴避,又沒法面對,於是多數人會把終點的決定權,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我們連自己的死都沒法好好決定。


今天就讓我們坦誠相待,聊聊死亡這件事。


一、「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塑造


每個人都想盡力避免死亡,但實際上,「盡力」的價格可不是大多數人能承擔得起的。根據2011到2012年北京13家頂級三甲醫院的ICU住院數據,每位患者在ICU平均花掉了9.7萬元,而如果加上他們在普通病房的花銷,每個ICU患者的平均住院費用達到了14.6萬元。


在美國,ICU也是奢侈品,甚至可達2萬美元/天,據統計,美國人一生醫療總費用的30%用於生命最後一年,其中40%用於最後一個月。曾經有媒體算過在美國「入土為安」的費用,棺材1298美元、墓地1000美元、石頭墓碑1500美元,挖土和蓋土費1200美元,棺材外的金屬外殼2395美元,加上追悼會的4805美元等費用,總共至少要花掉12198美元。


對國內來說,「入土為安」的價格更令人咋舌,墓地價格向來都是喪葬費的大頭。據《經濟參考報》2017年3月31日報導,在一份全國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價格排名中,上海排在第一位,高端墓地每塊近30萬元,全市均價每平方米超過6萬元;在北京,一些所謂「風水好」的墓地,價格多在每塊15萬元。


2018年《新京報》報導說,青島一位老人去世,據他的家屬列出的殯葬花費明細,老人從去世到遺體告別收費名目達18項,共計98215元,其中與花相關的收費就達到了61200 元。而且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墓地費用並不是最終花費,因為公墓的使用期限究竟是多久,基本是個法律空白。


我們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死亡到底是什麼?


僅僅在兩代人之前,死亡對大多數人意味著:躺在自己家中,慢慢逝去。一般情況下,死亡原因不明,只是被描述成「他活到歲數了」。而今天,大多數現代人會死在醫院。通常我們會以為,死大概是從進入ICU開始,到漫長的停止生命體徵宣布死亡證明,再到更漫長的處理後事火化下葬為止。


你或許對這樣的場景已經表示習以為常:在最後的這段時間中,病人痛不欲生,但ta無權放棄治療;醫生明知無效,卻必須遵守行業準則,表演一下什麼是全力以赴;病人的兒子收到一張巨額帳單,他有權決定是否繼續治療,但他不懂醫,不知道怎麼判斷;一大筆公共開支也為此花了出去。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死亡」已經變成一種決定,即一個人應該什麼時候死亡和應該以什麼認定一個人死亡。ICU正在成為新的生死之門,對患者家屬來說,明知道無望,但依舊要把患者送入其中,就會在道德上得到安慰,這意味著「我們盡力了」。然後,前文提到的那些與錢有關的漫長流程,就開始不容置疑地運轉起來。


二、我們為何對死亡避而不談?


如今,全新的、臨床上對病理的理解奠定了生與死之間一種從未有過,先前不可思議的關係——死亡成了生命中一個方面,並被生命所包括。它已經在生命和死亡之間,創造了一個模糊不清,又難以理解和想像的地帶。


早在1000多年前,死亡是一種公共事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是一種家庭私事。在19世紀之前,15世紀盛行的死亡藝術提供了一種模板來顯示一種精神通道——讓人跨過從生命到未知之境的那道重要門檻應該如何打開。


隨著19世紀生物學的發展,死亡有了新的審視目光,那就是被看做疾病或者某種自然過程中或者異常情況引起的結果。理解死亡最有力的術語,已經從宗教上的、不可見的、命中注定的那種靈床上的穿越,變成了在疾病過程中醫學上的護理,和最近開始的幹預治療。


因而面對死亡,現代醫學的任務從一開始就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既要理解疾病如何在人體存在,又要否定死亡的力量,儘管這種力量數百年來一直被理解成一種「自然」真理。


正如人類學家瑪麗蓮·斯特拉森所提出的那樣,如果生命終止的事實——比如自然呼吸的結束——所提供的基礎功能被生物醫學技術的使用幹擾破壞,那麼延長生命中的死亡的行為如何能被解釋為符合道德的呢?


哈佛委員會曾經創造死亡的一個新定義:腦死亡。倘若按照這一新定義,一個「人」可以被宣布死亡。


當今的重症監護室最常見的一種狀態就是,患者通常是被動佩戴著機械呼吸機的,只能將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儘管從生物學意義上她還活著,但早已經成了沒有任何獨特的、有目的的生命了。


於是,自然死亡只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理想,在一個對醫療幹預需求永無止境的社會中,這種願景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面對死亡的時候會迴避,以及表現得一無所知。因為現代人缺乏彼岸世界和信仰的保證,每個人如何面臨或應付死亡,完全取決於自己「實存的態度」。死亡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絕對的虛無。


正如託爾斯泰在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裡說的:如果我們只知道沉溺於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認識不到人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


三、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人類總是無法迴避這樣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正如美國醫生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所說的:死亡是我們最終的敵人,但這個敵人擁有優勢力量,註定是最後的贏家。在這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中,你不會想要一個戰鬥到全軍覆沒的將軍。你需要的是一個既懂得怎樣攻取能夠贏得領土,也知道無法制勝時如何投降的人,一個明白如果全部所謂苦戰到底則會造成最大損失的人。


孔夫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講同樣成立。但我們普遍都沒有好好審視過生命、衰老和死亡的問題。


就拿最近這場新冠疫情全球大災難來說,當受害不再是個人而是冷冰冰的統計數據時,我們大多人都很難理解大規模死亡的恐怖。


在崇尚尊老愛幼的儒家文化濃厚的東亞國家,一樣沒法擺脫「棄老」的潛意識。也許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早就潛移默化了一種觀念:年輕人比老年人更重要。大多數老年人的死亡,讓本不合理的事情更能合理化了。


《最好的告別》譯者彭小華曾經與ICU有許多間接的交集,她了解到由於國內長期避諱談死亡,親友出現老人突發意外離世,兒女因為無法得知老人意願,連如何處理骨灰都不知道的情況。


去年有一部電影《別告訴她》,導演王子逸說的就是自己身上的故事,在家人被告知奶奶患上絕症之後,選擇隱瞞了老人,並試圖以一場婚禮為老人帶來「最後的合家歡」。這就是中國式對於死亡一貫的態度,死亡依舊是國人心中「不可言說」的存在。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成了房間裡的大象,既然沒法好好談論死亡,更別說有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亡了。


因而「安樂死」也是避而不談的問題,即便這樣的真實事例一次次向我們發起心靈衝擊。去年對岸中國臺灣主播傅達仁在瑞士接受安樂死的視頻流傳,視頻中,家人都陪伴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他非常平靜地喝完了杯裡的藥物,最後倒在了兒子的懷裡。


然而,目前基於道德、倫理、宗教、法律等諸多層面的爭議,安樂死在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都是非法的。但關於「人是否有死亡的權利」這個問題,依舊在觸動著人類最敏感的神經。


曾經根據美國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死亡醫生》裡幾個醫生的對話就拋出了人們爭論安樂死時的一個核心焦點——病人有權利決定自己去死嗎?如果當事人都不能,那誰還能?這也正是為什麼《尋夢環遊記》這部動畫電影能直擊人心的地方。它顛覆了我們對生與死的認知。墨西哥人也許只是單純地覺得,生固然如夏花之絢爛,但死亡依舊是可以拿來調侃慶祝的。


它提供了另一種對死亡的思考範式——人這一輩子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跳動停止的時候,那是生物角度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之後你的社會地位就結束了;最後一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遺忘了,那你就真的死了。


也許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死亡教育,不僅關乎生命、價值,更關乎愛。在年老和患病時,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一種是足以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而第二種更令人卻步——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因為很多時候不確定性才是最大的挑戰,真正的智慧,就是一種審慎的力量。


《最好的告別》那本書的英文書名叫Being Mortal,Mortal意思就是「凡人」——相對神而存在的我們,譯者彭小華說自己曾經想翻譯成「身為凡人」「凡人有死」,但最後她說擔心中文讀者對「死」有忌諱,於是最終的書名版本不妨理解成「殘陽依舊好」,給人一種遐想和指望。


但其實,什麼時候我們能好好面對「凡人有死」這四個字,我們才算是真正對自己的生命,做最好的告別。



相關焦點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順著天理去做事情,這就是在孝順天父地母,死亡同樣也是順應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用安詳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回歸到父母的懷抱。在張載的世界裡,順應天理做事情,就是所謂的「仁」,朱熹對此還有一番解釋說:「天地對人與父母對子女是一樣的,所以君子侍奉天地,像周公那麼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至於驕縱,像顏回那麼窮的人每天也很開心,這就和侍奉父母的態度是一樣的。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
    在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那麼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呢?其實生活中遇見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但是有些人遇見挫折,會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卻會去成長。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只有經歷了風雨還能微笑面對的人,才能夠欣賞彩虹的美麗!人要越挫越勇,直到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擊垮你,那你將可以平靜的面對發生的一切,不會在害怕什麼。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 第四種人可能多於第一種人,第三種人應該多於第二種人。只要人活著,觀念就會變化。我們應當相信,沒有完美的善人、不變的惡人。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2.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當保羅被查出肺癌晚期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軌道提早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可能不久於人世。重大疾病不是要改變人生,而是要將我們的人生打得粉碎。但同時,當生命有期限,我們會看到那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指引著我們該如何度過餘生。
  • 網絡暴力頻發,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會性死亡?
    五、嚴重的侵犯名譽權的社會性死亡,可以搜集證據,請律師起訴,不要輕易和解,讓對方依法受到處罰,是對自己的維護和尊敬。不得不說,現在大家動不動都喜歡讓人社會性死亡,你冒犯了我,我就拉你出來遊街示眾這本質上,跟你讀書的時候老師上課罰站,叫你家長來是一個意思拿你沒辦法的時候,先讓你被輿論和外界的眼光蹂躪一番,你自然就老實了像清華這個學姐,指責別人的時候正義凜然,怎麼道歉的時候就沒聲了呢,是不是意識到,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的那一刻,自己有半個身子也下了水!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李詠先生離世的消息,可以說是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集體面對一個全中國人都熟悉的朋友的突然死亡。朋友圈刷屏了,微博熱搜爆了。
  • 如何在火星上死亡?我們應該穿什麼?火星模擬任務告訴你
    死亡是每個物種都無法逃脫的自然定律。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有多種方式處理屍體,但是當我們在浩瀚的太空探索或者到達某個星球時,就比如說火星,那麼如何處理屍體就是一個科學問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通常處理屍體的方式就是將他們扔到太空。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死亡是人們難以逃避的話題,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但對於正處於「萌芽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並不理解死亡背後的意義,那麼當親人去世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給孩子解釋清楚,關於死亡這件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必要解釋嗎?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不應該被如此歧視。人必有一死,我們都不希望帶著殘缺和醜陋死去。入殮師的存在,就是讓我們體面地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在入殮師的雙手之下,死者膚色慢慢紅潤,眉眼漸漸清晰,僵硬的嘴唇也緩緩爬上了血色。這一切的一切,竟是一個見證了生的過程。人們又看到了一個面貌重新溫柔的親人。入殮師讓我們知道,死亡也可以是安詳的,寧靜的,甜蜜的,甚至是美好的。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逝去的親人?
    而專家告訴她,這種感覺叫做「瀕死體驗」,也就是說瑪麗體會到了人在死亡瞬間的感覺。面對事業愛情的雙重打擊,喬治決定出門散散心。他給家人留下一封信件就飛去了倫敦,打算參觀偶像狄更斯的故居。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直面死亡,就連和死亡有關的話題都不願多說。
  • 職場遇到逆境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在逆境中的人才更具價值?
    逆商一般是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一個企業在順風發展過程中,也許無法判斷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員工的綜合素質好壞,只有當企業遇到逆境時,才能分辨出一二。
  • 20到39歲腫瘤發病率增長80%,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丨21讀書
    遺憾的可能是,有時候疾病和死亡給我們留的時間太少,可能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失去了生命中一些寶貴的人或者東西;有時候疾病留下來的時間又很長,我們疲於應對,導致生活越來越偏離原本正常行駛的軌道。  人類90%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果是這樣,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我們至少可以提前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