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死亡呢?

2021-01-08 百度經驗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

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我們無法面對死後就消失了,那就抱著有來生的想法生活。如果我們覺得死後消失也無所謂,那來生對於我們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因此,無論我們怎樣思考,只要這思考可以讓你不消極就可以。

關於無法治療的疾病。據說啊,醫生平均誤診率是33%,我們可以換算一下,大概3個多人就有一個是誤診的。所以,當我們得知自己有無法治癒的疾病的時候,首先要去其他地方進行再次確診。如果確定肯定這種病無法醫治,那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治療。讓我們的身體減少收到傷害的機會,讓我們安靜的享受餘下的生命,然後安詳的離去。

關於至親。很多人自己面對死亡並不覺得可怕,而面對自己至親之人就會失控。因此,我們要經常和對方溝通,談一談未來如果沒有我的生活你應該如何做。或者我們應該要個小孩子,這樣這個世界上就有了另一個和我們血脈相連的人存在。總之,至親的離世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悲傷的時間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可以盡情難過,過了這個期限,要一步步的打起精神,連同至親的那一份一同活下去。

關於財產。很多新聞報導:某某因為財產動了刀子……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粗略的制定財產分配計劃。這不是詛咒,而是未雨綢繆。

關於死亡心態。人活於世,沒有不想長命百歲的。可死亡確實不可避免的。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有死亡的時候。因此,我們要多讀一些關於死亡的書籍,看一看有關死亡的知識,多接觸一些在死亡面前保持樂觀心態的人。這樣有助於我們自己面對死亡時,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 死亡和永恆對立,沒有人能面對死亡。死亡的背後是永恆,永恆和人沒有關係。也許,人類會徵服宇宙,永恆的傳承。或許,人類和宇宙會永恆存在,只有人需要面對死亡。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可是,不管我們如何避諱、如何避免談論,總有一天,我們還是需要面對死亡。而「死亡教育」,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接受到的教育。這是一段錄音,是葬禮的主人在生前專門錄下的,他交代後人,等到自己下葬後,播放給參加葬禮的人聽。在這段錄音中,他儘可能地模仿了棺材中的環境,以及自己在裡面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是不是感觸頗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老去是不可避免的,而老了之後就不得不面對死亡了。連書聖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裡嘆息:「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為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順著天理去做事情,這就是在孝順天父地母,死亡同樣也是順應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用安詳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回歸到父母的懷抱。在張載的世界裡,順應天理做事情,就是所謂的「仁」,朱熹對此還有一番解釋說:「天地對人與父母對子女是一樣的,所以君子侍奉天地,像周公那麼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至於驕縱,像顏回那麼窮的人每天也很開心,這就和侍奉父母的態度是一樣的。
  •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反正總歸是不由自主的……不由自主的生下來,不有自主的嫁給一個陌生人,不由自主的忍受生活的種種艱辛,不由自主的等待死亡的宣判。我問她,害不害怕死?這肯定是要害怕的。人人都怕死。她卻無奈的搖搖頭。我說人死後會怎樣呢。她聲音悽涼,說就剩個骨灰盒。我說那是肉體,人還有魂呢。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李詠先生離世的消息,可以說是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集體面對一個全中國人都熟悉的朋友的突然死亡。朋友圈刷屏了,微博熱搜爆了。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不僅可以讓逝者從容面對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尤其是輕生尋死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的每一臺手術,面對的每一個病人,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他深知,自己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的意義,而他們的意義就是他的意義。保羅說,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或家屬去理解死亡或疾病」。因為面對病人和家屬,會有很多無奈的時刻,與其做不到挽救病人的生命,倒不如去做一個領路人,引導病人和家屬,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以後還可以創造新生活。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因為我們「不敢相信」死亡。我們無法面對生命徹底地消失。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了一句冒犯上帝的話:「人要愉悅地活著,只有接受自己會死亡,沒有永生這回事,人才懂得珍惜眼前的日子。」「所有的科學,必須從否定上帝開始。」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人其實是活在死亡的倒計時裡的,無一例外。可是我們總是遺忘這個真相。如果想起這個真相,那麼活著和某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每一天,何嘗不是我們走向死亡前的告別。 如何經歷著走向死亡的漫長或短暫的告別,才能在心底不留遺憾?往往是我們在生命中遇見了死亡,才會頓悟的事情。
  • 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面對「死」,恐慌,無助,害怕,懊悔,絕望等詞往往會浮現在腦海。面對「生」,希望,陽光,太陽,新生,向上等詞也會浮現在腦海。生意味著開始,死意味著結束。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敘述著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看待與面對死亡的話題。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死役所》的日劇,讓我對死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