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2021-01-08 不畏青年

JK羅琳在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塑造了一個名為伏地魔的角色,巫師世界的人們對他畏之如虎,談之色變,甚至於諱莫如深,只敢稱呼他為「神秘人」、「那個連名字也不能提的人」(You-know-who)。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一方面,對未知的恐懼以及死亡的不可預測性總是讓人們不敢、不願去談論死亡,從而導致了對「死」字及其諧音的數字的排斥與厭惡。

另一方面,死神的神秘性又使他成為從古至今各路哲學流派與宗教人士熱衷於研究與攻克的終極難題:被稱為世尊的釋迦族的聖人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自稱為「王害風」的在後世武俠小說中被神化為武功天下第一的中神通則給自己挖了個活死人墓,馬廄中誕生的聖子則以死而復生的神跡證明自己……

對塵世的留戀或是對物質生活的依賴,促使著每個人自覺不自覺試圖活得更久。

中國歷代頭號大地主(漢語中被稱為皇帝,毫不掩飾地展露他們自比「皇天上帝」的野心)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趨之若鶩像蒼蠅見到糞便一樣對龍椅的興趣與饑渴,以及對「萬歲」和「長生不老」的追求與迷戀。

說來也巧,「皇」是大的意思,「帝」則源於對祖先的崇拜。

對生命的敬畏與對自然力量的崇拜,促使原始宗教——對祖先與自然的神化與崇拜——的產生,死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值得深思。

一方面,人類在童年時期並不相信死去的人們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更願意相信他們成為了某種超自然的存在,並且以他們死後獲得的靈力佑護著我們;

另一方面,神化的副作用是妖魔化,「鬼」字的出現又分明昭示著造字的人們對死者暗含生疏的敬而遠之,仿佛已經給「非我族類」蓋棺定論了。

對於死者意識消失與否的爭論則導致了宗教與科學的千年爭鬥,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哲學的唯物與唯心之爭。

這種複雜的情感深深地鐫刻在人類的骨子裡,隨著血液的流淌代代相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人類對待死亡的特殊語境,從而也深遠地影響了現代科學尤其是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如何界定死亡?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控制和導致死亡?

對死亡的認知和能否認知,操作和能否操作,一系列道德和倫理上的困境有意無意地制約著科學,既是在文明的角度防止科學的濫用和脫軌,也從不同方面給科技的發展和使用製造了困難。

在宗教信仰中被美化為解脫、升天甚至永生的死亡,在冰冷的現實生活中卻要受到經濟條件、法律條文、畸形孝道等各種因素層出不窮的限制。

死亡究竟是對凡塵痛苦的擺脫,還是對煙火人間的永別,亦或是它僅僅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與必經之路?

在科學和道德的矛盾中,宗教常常不請自來地插足。從形形色色的宗教的早期教義來看,無一不是那些心存人道主義關懷的大宗師們為了解決人類的終極之問而苦修創立的生命哲學:

無論是佛家脫胎於婆羅門教的「輪迴」理念,還是主張「性命雙修」以從生理、心理上雙重告別死亡的道家,最早的追求都不過是希望人們通過對心靈的鍛鍊,達到對死亡坦然面對和接受的境界,從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像迎接老朋友一樣與死神會面,從容地揮別凡塵俗世。

而從生命哲學墮落成斂財宗教之後,頗有經濟學頭腦的教徒們便編出了天堂地獄種種虛幻的神話。須知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的人生都不過是一場泡影,更何況虛無縹緲無從稽考的碧落黃泉呢?

從那些原教旨主義者的執念中,我們能獲取這樣一種幫助:理解是接受的第一步,對死亡的深入了解,可以逐步地帶領你我從對死亡的恐懼中逃離。

當我們像哈利波特坦然自若地脫口而出「伏地魔」一樣從容不迫地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就走出了戰勝死亡的第一步。

對不死藥這種違反熱力學定律的莫名其妙的東西近乎痴迷的秦皇漢武們永遠不會理解,真正的戰勝死亡從來就不是長生不老永葆青春,而是從心底不把它當回事。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認真的愛與被愛,認真的活了一場,那麼時間和物質對你我來說,真的不過是身外之物。

留下遺憾和帶走記憶,都只是我們根深蒂固的錯覺和執念,在此基礎上減少痛苦的技術手段,自然不可否認是對人類社會的造福。

交代清楚身後事,然後淡然一笑等待最後的鐘聲敲響,就像是一場再平淡不過的遠行。

這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時間的原點。

作者:君疾可愈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據《經濟參考報》2017年3月31日報導,在一份全國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價格排名中,上海排在第一位,高端墓地每塊近30萬元,全市均價每平方米超過6萬元;在北京,一些所謂「風水好」的墓地,價格多在每塊15萬元。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 死亡和永恆對立,沒有人能面對死亡。死亡的背後是永恆,永恆和人沒有關係。也許,人類會徵服宇宙,永恆的傳承。或許,人類和宇宙會永恆存在,只有人需要面對死亡。
  •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佛曰:只有內心的平靜才能讓靈魂得以附體,讓真正的生命之花得以綻放生命之花(深度好文)佛家曾注重修禪,所謂的修禪就是禪定我們如何才能心水之水,如何才能做到內心的平靜,佛家把心靈平靜的過程稱做修行,修行的方法可因人而定,無論用何種方法修行,只要能夠達到心境平靜安寧精神世界即可,而修行以戒、定、慧、為主。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可是,不管我們如何避諱、如何避免談論,總有一天,我們還是需要面對死亡。而「死亡教育」,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接受到的教育。這是一段錄音,是葬禮的主人在生前專門錄下的,他交代後人,等到自己下葬後,播放給參加葬禮的人聽。在這段錄音中,他儘可能地模仿了棺材中的環境,以及自己在裡面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是不是感觸頗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文/學乃身之寶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讀者啊,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共赴永恒生命!他坦然真誠,對自己本來規劃好的未來變得無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未來。」《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之所以感動全球無數讀者,主要是因為保羅的真心誠意和內在的真善美。帶著這份誠意,保羅給我們詮釋著: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面對「死」,恐慌,無助,害怕,懊悔,絕望等詞往往會浮現在腦海。面對「生」,希望,陽光,太陽,新生,向上等詞也會浮現在腦海。生意味著開始,死意味著結束。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敘述著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看待與面對死亡的話題。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死役所》的日劇,讓我對死有了更深的思考。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文 / 陳文茜聲音在空氣裡燃成灰煙,晚霞被黑暗逐漸吞噬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這讓所有人都不得不再正視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不可預知而又隨時會來的死亡,我們準備好了嗎?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自我反省的人生是白活了。」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不僅可以讓逝者從容面對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尤其是輕生尋死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
  •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反正總歸是不由自主的……不由自主的生下來,不有自主的嫁給一個陌生人,不由自主的忍受生活的種種艱辛,不由自主的等待死亡的宣判。我問她,害不害怕死?這肯定是要害怕的。人人都怕死。她卻無奈的搖搖頭。我說人死後會怎樣呢。她聲音悽涼,說就剩個骨灰盒。我說那是肉體,人還有魂呢。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 如何給孩子講好一個生命的故事 其實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給他們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並不一樣。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老去是不可避免的,而老了之後就不得不面對死亡了。連書聖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裡嘆息:「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為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