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2021-02-22 佛旅網

很多時候,奶奶只是呆呆的望著窗外,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隔不久,她就問我,幾點了?再隔不久,她就說,快到中午了。再隔不久,她說真是不經混啊,天就要黑了……

沒了盼頭,便只剩下等待。

等待著天亮,等待著天黑,等待著時間消逝,等待著生命給她最後的安排。

反正總歸是不由自主的……

不由自主的生下來,不有自主的嫁給一個陌生人,不由自主的忍受生活的種種艱辛,不由自主的等待死亡的宣判。

我問她,害不害怕死?這肯定是要害怕的。人人都怕死。

她卻無奈的搖搖頭。

我說人死後會怎樣呢。

她聲音悽涼,說就剩個骨灰盒。

我說那是肉體,人還有魂呢。

她說,信耶穌的說了,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

直到現在,在家人面前,我都是偷偷摸摸學佛,我甚至沒法大聲的告訴她,可以念佛,可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想去,你就念阿彌陀佛,給他打個電話,他就來接你……

這些話太長了,在父母面前,我沒法一句一句告訴奶奶。

因為父母都是二十幾年的基督徒,如果說這些,他們會說我,入魔了,然後掃地出門都有可能!

我只能順著奶奶的話,叮囑她,你做了一輩子的好人,將來要去享福的地方,所以,你不要害怕……

有信仰,哪怕是模模糊糊的信,也是好的。至少在面對死亡的恐懼時,能有抓住的稻草來尋求安慰。

我真是特別佩服那些沒有信仰的人,佩服那些堅定認為人死如灰滅的人,佩服那些看不見就相信沒有的人,佩服那些對地獄輪迴嗤之以鼻的人,他們有一項神奇的本領,就是能夠假裝死亡永遠不會輪到自己身上似的!

可是,人註定有一死啊。

這樣的假裝是多麼不堪一擊。

去年,見到聽到了很多臨終的情景。現在善終的人越來越少了,大部分是病終或意外死亡,哪怕沒有生病的,臨死前也都在揮舞著雙手,在驅趕這個,驅趕那個……都是經中描述的情況: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

很想祝願,將來人人都能善終!

這麼美好的五福之一,在今天說來,會被罵的,會被說成不吉利……可笑又顛倒,卻也無可奈何……

還是要離開家的,奶奶腿腳已經不方便了,天又下了雪,可是奶奶還是要堅持出來送我走,顫顫巍巍,每一步都踩在我心上……我走過了拐角,不放心的,又折回來趴在牆角往回看,奶奶還是站在那裡,看向我走的方向……一瞬間,我只想跪下來,跪下來祈求:佛菩薩啊,請慢一點,請給我個機會,讓她走時,讓我按照佛陀教的方法來送她……

不止如此,還要發願:我們的餐廳,不僅老人免費,老人吃完後還要免費喝茶,免費安排很多很多的養生講座與有趣活動,要幫更多的老人找到生命的真實意義,願更多老人,有勇氣有自信笑著迎接生命的終點……

願功德回向給最疼愛我的人,願我們有力量來做更多的事。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正如人類學家瑪麗蓮·斯特拉森所提出的那樣,如果生命終止的事實——比如自然呼吸的結束——所提供的基礎功能被生物醫學技術的使用幹擾破壞,那麼延長生命中的死亡的行為如何能被解釋為符合道德的呢?哈佛委員會曾經創造死亡的一個新定義:腦死亡。倘若按照這一新定義,一個「人」可以被宣布死亡。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JK羅琳在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塑造了一個名為伏地魔的角色,巫師世界的人們對他畏之如虎,談之色變,甚至於諱莫如深,只敢稱呼他為「神秘人」、「那個連名字也不能提的人」(You-know-who)。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第二種人,要面子,顧忌法律。第三種人,心中有底線和道德。第四種人,珍惜此生,有自我。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同時還有一個心裡比較難過的,就是覺得已經帶走了,可是家人並沒有一點愧疚,所以這個也是讓他比較難過的。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然而錢伯斯的身體沒有時間了,在一次病發之後,錢伯斯被送入重症監護室,最終搶救無效告別了人世。但是在人生的最後的時間,他用自己的生活理念跟家庭告訴了愛德華家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這一道理,而愛德華也放下了自己的負擔,第一次坦率地面對了自己的過去,跟前妻取得了諒解。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又應該怎麼面對死亡呢?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是非常脆弱的,是無常的,生死無常,性命無常,健康無常!記得前一段時間有個故事,末學同修的父親,在一個小工廠上班,為了賺錢餬口,每天超負荷的工作,某天晚上突然傳來噩耗:腦溢血。就這麼走了。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這讓所有人都不得不再正視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不可預知而又隨時會來的死亡,我們準備好了嗎?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自我反省的人生是白活了。」—— 希伯來書 9:27死亡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死亡,每個人最終都將要面對它,不論那人生前如何,或是總統、明星、又或是首富、名牧...... 「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無神論並沒有統一的哲學思想,而奉行無神論的人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不相信更高階的存在,那麼死亡就意味著一切的終點,歸於寂靜的虛無。2、 金錢對於夢想的意義。影片中卡特是一個美國工薪階層,他的財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瘋狂絢爛的終極之旅。但是,他遇到「窮得只剩錢」的癌症病友愛德華,一切就註定變得不一樣。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單純、清心的信仰人——我是一個蒙恩的人
    一生只愛一個神,時間都不夠用,哪裡還有空愛別的神明呢?感謝主,給的應許,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吃喝不要發愁,神會加給我。雖然不知道怎麼加給,但是知道他說了就會做到。而且就算是工作與世上的人,不也是吃神所栽種的地裡的莊稼嗎?我也是為神工作,吃神地裡出產的莊稼。不是在世上的工作換來食物,世上的工作產生勞動價值,換來食物,那大概是馬克思的思想吧。食物都是賞賜,是神按照自己的智慧在人間進行分配的。
  • 人為什麼需要有點信仰?
    面對這個本質的追問,人類自身有諸多解釋。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解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諸多宗教的來源。我曾經說過:所謂科學,就是對現實世界的解釋系統。所謂宗教,就是對未知世界的解釋系統。現實世界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在這個世界裡,科學說了算。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雖然這是一個問題,卻是一個現世不用考慮的問題,只需要對死亡保持敬畏,尤其要保持一種探究與體驗的態度即可。孔子的這一態度對中國人影響甚巨,幫助無數國人克服了死亡恐懼,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數中國人對死亡仍持這樣的態度。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許多家屬隱瞞絕症親人真實的病情,怕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死亡。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的每一臺手術,面對的每一個病人,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他深知,自己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的意義,而他們的意義就是他的意義。保羅說,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或家屬去理解死亡或疾病」。因為面對病人和家屬,會有很多無奈的時刻,與其做不到挽救病人的生命,倒不如去做一個領路人,引導病人和家屬,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以後還可以創造新生活。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順著天理去做事情,這就是在孝順天父地母,死亡同樣也是順應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用安詳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回歸到父母的懷抱。在張載的世界裡,順應天理做事情,就是所謂的「仁」,朱熹對此還有一番解釋說:「天地對人與父母對子女是一樣的,所以君子侍奉天地,像周公那麼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至於驕縱,像顏回那麼窮的人每天也很開心,這就和侍奉父母的態度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