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2021-01-08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近思錄》裡的《西銘》,昨天和前天的內容我們已經對《西銘》的歷史背景和創作意義有了大致了解,今天我們將進一步來理解《西銘》中的另一個深刻觀點。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

我們要清晰的一點是宋朝的儒學主要是在與佛教、道教爭奪地盤,此兩派對生死都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儒學卻沒有。幸運的是張載在《西銘》中卻著重的談及了這一問題,他在文章結尾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大意是:富貴是天父地母給我們的恩賜,貧困同樣也是。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順著天理去做事情,這就是在孝順天父地母,死亡同樣也是順應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用安詳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回歸到父母的懷抱。

在張載的世界裡,順應天理做事情,就是所謂的「仁」,朱熹對此還有一番解釋說:「天地對人與父母對子女是一樣的,所以君子侍奉天地,像周公那麼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至於驕縱,像顏回那麼窮的人每天也很開心,這就和侍奉父母的態度是一樣的。

張載很巧妙地用幾句話不但站在儒家立場解決人生終極生死問題,還順便解決了人要怎麼面對貧窮與富貴,實在是了不起。

02天地立心

這時候我們很有必要回歸到昨天的宇宙生成論中來看待問題,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氣」的聚散變化,本質上都是一體的,死亡不過是「氣」的消散和變形,並不會真的消亡,在《正蒙-太和篇》中有言:「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這個論調與《莊子》物化論高度相似。

張載這麼說雖然有道理,但是不禁讓人產生一絲聯想。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有一天被抓到了應該怎麼辦呢?兇手雖然殺人罪名成立,但是他會辯解說:「我並沒有殺人,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變化而已,既然死而不亡,那就不是真的死了。」

這個問題很棘手,顯然照這個理論能夠有資格評理的恐怕只有天地父母了,但是天地到底有沒有感覺和意識呢?

當我們聯想到這一層,我們就很有必要扯出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照這樣來看天地似乎是沒有心的,所以才需要人去給它立一個心,換而言之:宇宙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只是物質性的存在,最基礎的元素是「氣」,聚散離合,造就和人類,創造了萬物,又因為萬物一體的緣故,所以人心也就是天地心。

所以兇手到底有沒有殺人的關鍵,還是人心再判斷,只是這個圈子兜得太大,很多人並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國學#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死亡」已經變成一種決定,即一個人應該什麼時候死亡和應該以什麼認定一個人死亡。ICU正在成為新的生死之門,對患者家屬來說,明知道無望,但依舊要把患者送入其中,就會在道德上得到安慰,這意味著「我們盡力了」。然後,前文提到的那些與錢有關的漫長流程,就開始不容置疑地運轉起來。
  • 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其實,大陸新儒學的發展一方面受到了港臺新儒家的滋養,一方面又覺得他們說得不夠,要向前走。大陸儒學運動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是康有為,我個人比較看重康有為是因為他最早系統提出儒家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康有為是在道、學、政這三方面都接觸到,他強調從道德方面要從孔教方面來,政治方面要君主立憲,對於教育他有另外一套想法。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
    在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那麼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呢?其實生活中遇見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但是有些人遇見挫折,會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卻會去成長。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只有經歷了風雨還能微笑面對的人,才能夠欣賞彩虹的美麗!人要越挫越勇,直到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擊垮你,那你將可以平靜的面對發生的一切,不會在害怕什麼。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最初我看到朱承擬的會議題目,我覺得可能有兩種讀法:其一,把儒家或儒學等同於哲學,可以說,現在研究儒家的學者基本上是來自哲學系的;其二,則將儒家視為一種更具統攝力的概念,哲學乃至文學、史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都可以從儒家中發展出來——說得更直白些,將來儒家應該發展出其儒家文學、儒家史學、儒家政治學以及儒家法學等各種學科門類,而不限於儒家哲學。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後來,他發現,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大腦會給我們意義。就這樣他棄文從醫,當了一名神經外科的醫生,他用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感受生命的意義。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的每一臺手術,面對的每一個病人,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他深知,自己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的意義,而他們的意義就是他的意義。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 第四種人可能多於第一種人,第三種人應該多於第二種人。只要人活著,觀念就會變化。我們應當相信,沒有完美的善人、不變的惡人。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我們看孔子在《論語》中教人,少講高深道理,所談都是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之道,隨機點化,循循善誘,啟發覺悟,再輔之以禮樂薰陶,使人在日生日成的修習中變化氣質,涵養品德,成為君子。可是,近代思想界對於儒學的批評,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適性道德規範,卻忽視了本來應該重點反思清理的對象,即儒法互補社會結構下所產生的朝廷儒學,其結果對於儒學本身和中華民族都是災難性的。就儒學的三種不同社會存在形態而言,漢以後的朝廷儒學與君主專制的聯繫最為密切,的確與民主法治無法兼容,應該徹底否定,至於士大夫儒學就要複雜得多。
  • 網絡暴力頻發,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會性死亡?
    你會體驗到自己從對方的投射中瞬間跳了出來。五、嚴重的侵犯名譽權的社會性死亡,可以搜集證據,請律師起訴,不要輕易和解,讓對方依法受到處罰,是對自己的維護和尊敬。不得不說,現在大家動不動都喜歡讓人社會性死亡,你冒犯了我,我就拉你出來遊街示眾這本質上,跟你讀書的時候老師上課罰站,叫你家長來是一個意思拿你沒辦法的時候,先讓你被輿論和外界的眼光蹂躪一番,你自然就老實了像清華這個學姐,指責別人的時候正義凜然,怎麼道歉的時候就沒聲了呢,是不是意識到,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的那一刻,自己有半個身子也下了水!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職場遇到逆境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在逆境中的人才更具價值?
    企業與人的發展中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是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但是有些企業與人當遇到困難時,反倒是他們激發潛力的機會,通過逆境成功逆襲。逆商一般是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比如,《論語》中的一個核心術語「義」,通常被翻譯為「righteousness」,這是《聖經》中的用語,意為「秉承上帝的意志行動」。安樂哲認為,儒家的「義」是「人對適中的感覺與把握」,比如《中庸》裡就說「義者,宜也」。所以,這個「義」字應該對應英語中的「appropriateness」。而「儒學」也不應該被翻譯成「孔子主義(Confucianism)」,就應該譯為「ruxue」。
  • 如何在火星上死亡?我們應該穿什麼?火星模擬任務告訴你
    死亡是每個物種都無法逃脫的自然定律。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有多種方式處理屍體,但是當我們在浩瀚的太空探索或者到達某個星球時,就比如說火星,那麼如何處理屍體就是一個科學問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通常處理屍體的方式就是將他們扔到太空。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李詠先生離世的消息,可以說是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集體面對一個全中國人都熟悉的朋友的突然死亡。朋友圈刷屏了,微博熱搜爆了。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在疫情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我們每個人如何正確面對現實
    為了活下去,拼命的去工作我能夠理解而且這是事實,但為什麼有些人卻面對生存的壓力甚至死亡的恐懼卻毫不在意似的忘情放縱呢?如果有人告訴你:你離死只有一步之遙!你會做什麼?Mortality Salience「死亡顯化」指你能夠根據發生的事情判斷自己的死亡是大概率事件,當然因人而異,有些人天性多疑,更具有這個特性,只不過生活中的我們常常避諱去講死亡這個詞語。在三十年前起至今,國外的研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研究過關於死亡!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在生命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對這個生命產生執著,之後便形成了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也即意識的基礎。在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等,這就說明,有一個動力的存在。這個動力,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像海底的海水,不論海面如何波濤滾滾、濁浪滔天,海底深處卻是如如不動的。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我們先進行簡單的複習:第一、尼採沉痛的宣告「上帝之死」,並不是在歡呼新世界的到來,而是在感嘆人們用自己編造的虛假思想殺死了上帝;第二、尼採認為西方自古流傳的形上學也屬於虛假思想。既然形上學是虛假的,上帝也已經死了,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精神處境的真相是一片虛無。那麼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