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近思錄》裡的《西銘》,昨天和前天的內容我們已經對《西銘》的歷史背景和創作意義有了大致了解,今天我們將進一步來理解《西銘》中的另一個深刻觀點。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
我們要清晰的一點是宋朝的儒學主要是在與佛教、道教爭奪地盤,此兩派對生死都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儒學卻沒有。幸運的是張載在《西銘》中卻著重的談及了這一問題,他在文章結尾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大意是:富貴是天父地母給我們的恩賜,貧困同樣也是。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順著天理去做事情,這就是在孝順天父地母,死亡同樣也是順應天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用安詳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回歸到父母的懷抱。
在張載的世界裡,順應天理做事情,就是所謂的「仁」,朱熹對此還有一番解釋說:「天地對人與父母對子女是一樣的,所以君子侍奉天地,像周公那麼有權有勢的人也不至於驕縱,像顏回那麼窮的人每天也很開心,這就和侍奉父母的態度是一樣的。
張載很巧妙地用幾句話不但站在儒家立場解決人生終極生死問題,還順便解決了人要怎麼面對貧窮與富貴,實在是了不起。
02天地立心
這時候我們很有必要回歸到昨天的宇宙生成論中來看待問題,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氣」的聚散變化,本質上都是一體的,死亡不過是「氣」的消散和變形,並不會真的消亡,在《正蒙-太和篇》中有言:「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這個論調與《莊子》物化論高度相似。
張載這麼說雖然有道理,但是不禁讓人產生一絲聯想。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有一天被抓到了應該怎麼辦呢?兇手雖然殺人罪名成立,但是他會辯解說:「我並沒有殺人,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變化而已,既然死而不亡,那就不是真的死了。」
這個問題很棘手,顯然照這個理論能夠有資格評理的恐怕只有天地父母了,但是天地到底有沒有感覺和意識呢?
當我們聯想到這一層,我們就很有必要扯出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照這樣來看天地似乎是沒有心的,所以才需要人去給它立一個心,換而言之:宇宙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只是物質性的存在,最基礎的元素是「氣」,聚散離合,造就和人類,創造了萬物,又因為萬物一體的緣故,所以人心也就是天地心。
所以兇手到底有沒有殺人的關鍵,還是人心再判斷,只是這個圈子兜得太大,很多人並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