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澎湃新聞(www.thepar.cn)於1月23、24日發布了對臺灣「中央研究院」學者李明輝的訪談。作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弟子,他就臺灣社會中保留的儒家傳統以及兩岸的政治儒學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訪談一經發表,迅速引發大陸儒家學者乃至其他關心儒學人士的廣泛關注。

        2月1日,清華大學舉行了「港臺新儒家與大陸儒學發展方向研討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多位哲學、宗教學教授參會,就李明輝 在訪談中論及的諸多議題展開深入而精彩的討論。主辦方將討論整理成文並經發言者審定,授權澎湃新聞率先發布精選部分,以饗讀者。共分上下兩篇,此為下篇。

幹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教授)

        我們要思考的是現在為什麼大陸新儒家有些人會反思民主、反思憲制。反思當然不是反對。我覺得要思考我們一百多年以來的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歷史,事實上我們反對的是民主「主義」或者科學「主義」。

        在晚清引入民主、議會、共和這些概念之後,中國有兩次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實踐,包括中華民國的建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以美國為摹本建起來的,美國的聯邦制度,在當時的名稱是「聯省自治」,政黨政治的形態是民國初年大量的政黨的出現。其實,這些政黨的政治面貌是十分模糊的。但是,這樣的政權形態因為袁世凱的復闢演變為軍閥割據。這個問題陳獨秀和毛澤東也有很多分析,包括梁漱溟等,他們認為軍閥割據與聯省自治這類制度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說我們第一次革命的成果並非革命者原初設計的那種。所以,接受社會主義模式,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我們也叫民主制度,這個制度換了一個名字,叫人民民主專政。

        民主政治的複雜性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我現在的感覺是,李存山老師說的那些原則我同意,可是以美國為摹本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和以人民民主專政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政治體制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在21世紀人們懷念20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共識的時候,我個人認為並不能簡單地說共識沒了,而是許多問題的認識深化了。而且作為改革的後果的群體分化,也必然會解構以前抽象的共識。

        其實,大陸新儒學的發展一方面受到了港臺新儒家的滋養,一方面又覺得他們說得不夠,要向前走。大陸儒學運動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是康有為,我個人比較看重康有為是因為他最早系統提出儒家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康有為是在道、學、政這三方面都接觸到,他強調從道德方面要從孔教方面來,政治方面要君主立憲,對於教育他有另外一套想法。他的解決方案可能都是錯的,但是他堅信並不是某個方面單個擊破能夠解決問題。所以路徑可能是錯的,但是思路是否錯的,這是我要考慮的問題。

        另外,錢穆是承認皇帝固然是超越具體的法律條文的,但也不是沒有限制。對於皇權的繼承,權力合法性在哪,這些還是需要的。比如「五德始終」啊,這類原則並不一定是嚴格的規則,但也還是有的。

        我覺得新儒家群體對西方的政治思想史可能沒有那麼清晰的了解,但是現在大多數討論儒家發展的時候,不會完全不去讀那些作品。我自己也寫過文章,關於「儒家憲制」的問題有三條,第一,過去是不是。其實沒有必要說過去是,因為西方過去也不是,並且如果說反科學的力度,中國過去要比西方要弱得多,我們起碼不會因為你研究個日心說,就要把你燙死。因此,我們過去是不是,我們沒有必要證明是。第二,如果過去不是,是否可以接納。第三,如果可以接納,能否發展出跟中國過去有關的一套憲制。我覺得問題可以分為這三個層次。

        但我覺得現在李老師也好,許多人討論的都是它過去是不是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對我來講不是問題,我從來沒有試圖去證明孔子那時代或者漢代是憲制。而我要討論的是,過去不是,現在可不可以接納西方的東西。牟宗三、徐復觀論證的是這個問題,論證結果是可以。而我現在要考慮的是第三個問題,即發展出來是否是完全是英國式樣、法國式樣或者美國式樣,或者不完全一致。我本人也不會把自己歸納到狹義的大陸新儒家裡去。

陳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我來參加這個茶座,是因為自己有許多困惑,希望聽聽大家的思考,看看能否有所開悟。在我看來,蔣慶設想的通儒院、庶民院等等制度的安排,最多是些紙上談兵的東西,初看起來甚至有點兒滑稽。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蔣慶這些說法背後的意義。剛才幹春松說到,近代以來我們希望學美國學俄國,希望通過鹹與維新而強大起來,但是幹教授也說,我們的學習並沒有成功。我認同幹教授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來看蔣慶們的思考,儘管問題多多,但是對於中國近代以來一心想變成別人的思路是否有所突破?我們這麼大一個民族,有一以貫之的悠長歷史,我們既是一個國家,同時還是一個文明的形態。這種歷史定位使我們不太可能完全追隨別人,而一定是要成為中國。如果是這樣,就得承認蔣慶對於我們是有啟示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贊成蔣慶的具體設計,更不意味著我們拒絕民主自由這些普遍價值。恰恰相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這些源自西方的價值內在於我們的生 活。

       剛才羅傳芳提到港臺新儒家代表了不錯的方向,張君勱他們的追求已經落實到了憲法的層面。但是,這些制度是儒家開出來的嗎?是從中國自身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嗎?剛才李存山也談到了張之洞的觀點,大家也都不太贊成中體西用,認為一定要以自由為體、民主為用。如果強調以自由為體,民主為用,那這個體用和我們的傳統是什麼關係?李老師還談到民主自由一定要融入我們的體裡面去,這個融入該怎麼融呢?

       在我研究中國思想史有限的經驗裡,我覺得傳統思想是有很根本性的論證的。在漢唐,我們有一個宇宙論的論證,來保證政治制度和倫理原則的普遍性和崇高性。到了宋代,有一個內轉,即從宇宙論的證明轉向心性論的證明,以此證明制度和價值不是外在於我們的,而是與我們的心性內在地相通的。用體用的話來說,我們曾經建構了自己的體,並且在這個體上建構了自己的制度和生活。如果沒有近代化的挑戰,傳統的體用自身是內洽的。

       但是,近代的普遍價值如自由、平等、權利等等也讓我們看到,傳統的一套其實大有問題,必須改革,所以才有了近代以來的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如果用體用的話來說,我們現在需要建構一套新體,把民主自由法治憲政等普遍價值納入進來。這是一個很根本的論證,靠過去的宇宙論和心性論能不能完成這個論證?如果不能,我 們又該怎如何論證呢?

       我很喜歡黃裕生的書,他有很嚴密的論證。但是我也坦率地對黃裕生說,你的理論邏輯強,概念清晰,但是你思路是西方的,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讓來自西方的普遍價值和內在思路被我們的體所擁有。在我看來,新儒家之新,不應該僅僅證明我們能夠接受民主自由,而應該證明或者創建內在地擁有民主自由法制憲制的新體,使我們民族新的未來可能以此而展開。如果作為學者我們認為自己承擔著責任,我認為應該在這些問題上多想。

方旭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之前為寫澎湃新聞那篇小文章,我還找來李明輝發在《開放時代》的訪談,甚至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個小冊子,《儒家和現代意識》,那是他和臺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如林毓生等人筆戰的產物。這三個東西,我看下來,感到李明輝的思想還是一以貫之的。李明輝是繼承了港臺新儒家像牟宗三這些人在政治上的共識,即對自由民主的肯定。但我覺得李明輝比他老師牟宗三要進一步的是,關於轉換或者轉化這個部分。李明輝作為他這一代港臺新儒家的代表,以及就我了解的,下面一代的代表人物鄭宗義等人,對於儒學的現代轉換問題,都注意得比較多了。這一點也是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地方。

        李明輝提到儒學的現代轉換,舉了好幾個例子。其中一個是關於儒家跟社群主義接近的問題。社群主義是對西方傳統民主的補充或糾正。而西方傳統的民主,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李明輝提出,在儒家社會,民主應當建立在非個人主義的基礎之上。非個人主義,李明輝叫人格主義,其實在梁漱溟那裡就已經開始討論了。

        但是,這裡的問題是,如果西方式的民主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之上,那麼,在一種非個人主義為主流的傳統當中,民主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換句話說,社群主義在西方是對民主的補充或修正,在還沒有經歷西方傳統民主的中國,是否可以直接拿來就用?另一方面,在中國要實行西方傳統的民主,是不是要鼓勵或培養個人主義?

        另一個是關於家庭問題。李明輝提到,隨著現代的家庭慢慢變成核心家庭,老一代的人不可能像傳統那樣跟子女四世同堂了,現在頂多只有兩世同堂。他覺得最好的家庭樣式是老一代與下一代住在同一個小區但不住在一起,這樣,既有各自獨立的生活,同時又能維繫傳統的親情。他提出這麼一個模式,據說新加坡就是這樣做的。可是,如果把這當成傳統儒家家庭經歷現代轉換之後所形成的經典案例,我覺得,裡面是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因為說到底,這已經不是家庭在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作用的形態。你可以這樣做,但是,必須明白,這樣做顯然是基於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不是傳統儒家社會的那種家庭模式。在傳統儒家社會裡,是家族而不是現在這種核心家庭乃社會的基礎。傳統中國社會講孝道,其實它是有很多制度保障在裡面的,包括族權,毛澤東講的「四大繩索」之類,很多東西是在「禮」當中規定好了的,甚至在法律當中得到確認的,比如,唐律就對不孝如何處置有詳細規定。

        這樣看來,儒學的現代轉換,似乎既包括儒學對民主自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也包括民主自由應當照顧到儒學傳統做一些修正。但這兩方面是有衝突的:你不能一方面要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強調個人權利,另一方面又想保留傳統的家庭、人情。那麼,儒學現代轉換到底要朝哪個方向去?

        我的態度是,儒學當然要實行現代轉換,但怎麼轉,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討論。我希望,未來大陸儒學的發展,多朝這個方向努力,多研究些問題,少一些空頭的立場之爭。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當代新儒家面臨著近百年來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大家的共同點是重視傳統文化,不贊同把傳統文化當做建立民主制度的阻礙而取締、打倒和拋棄,但對於傳統文化應該在哪些方面何種程度上去影響當代人的生活、傳統文化與民主制度是否兼容、傳統文化在民主制度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傳統文化自身需要進行哪些改變等問題則有不同的看法。

        百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民主制也有多種形式,人類還在繼續探索、反思,不能因為民主制不完備而拒絕,民主制的問題也是在民主的制度下去完善的,我們也可以用我們自己的傳統去補充和完善這個制度。

        建設現代、自由、民主、法制的社會,需要與其相應的價值、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社會風氣等,需要有充分的啟蒙,擺脫被監護狀態,培育理性精神。

       對於傳統文化,我贊同李存山老師提到的傳統文化有「變」與「常」以及「損」與「益」,羅傳芳老師剛才也提到傳統一直是在不斷地被選擇、被創造之中。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其建立、鞏固、完善和實踐,確實離不開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但傳統文化自身也需要變化。如果我們所需要的、具有現代性和普世性的精神價值能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上演化出來,成為我們文化中的有機部分,這對我們建立民主制度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傳統文化中各家各派的優秀成分,以及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來共同促成新文化的形成,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走上世界文明的大道。

        我個人更為關注道家文化的作用和價值。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蘊涵了可以回應現時代問題的思想資源,可以成為從傳統向現代轉換中的民族性基礎之一。清末魏源作《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一文中稱《老子》是「救世書」,嚴復稱「《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王國維視《老子》為「專制君主之戒」。陳寅恪先生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撰寫審查報告時提出「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

        道家有減少政府干預、鼓勵民間自治、重視個體的獨立精神和創造性、追求自由、寬容他人、尊重生命、珍愛自然等主張,值得關注、研究和重新闡發。

今天應致力於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各家思想中的優秀成分,借鑑其他文明和哲學思潮,加強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形成包含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新哲學,以影響今天和未來的人類社會。

趙法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大陸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蔣慶的政治儒學是以他對於孔子思想的頗為獨特的解讀為基礎的,這些解讀本身存在很大問題。

       首先,蔣慶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而不是仁,這有違於孔子本人的思想實際。孔子對於儒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從西周禮樂中提煉出了仁,為儒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奠 定了基礎。孔子仁學是西周禮樂文明理論自覺的標誌,為儒家道德和君子人格找到了內在的根基。孔子本人明確將仁視為禮的精神內核,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 而不仁如樂何」,又說「禮雲禮雲,布帛云乎哉?」反覆強調仁對於禮的優先性。可以說,內在化的仁為形式化的禮注入了靈魂,以仁為孔子思想核心是學界的基本 共識。蔣慶不僅錯誤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核心,也誤讀了孔子的禮,認為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其實,稍微熟悉先秦儒學史的學者都清楚,在孔子與七十子看來,禮 是「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禮是順著人情而非對抗人情的,《禮記》和《郭店楚簡》中也有大量相關論述。正因為如此,儒家禮治才和法家的法治區別開來。

       其次,蔣慶誤讀了孔子的人性觀,他說孔子的人性論是性惡論。其實,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同時看到了人性中有善惡兩面,「三年學,不至於谷, 不易得也」、「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人性中的惡,而「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則無疑肯定了人性中的善,仁就是人性善的確證。在善惡兩種因素 之間,孔子更重視的是前者,正因為「為仁由己」,人本身才有自我提升的潛力,儒門教育才能奏效,修身和仁政才有了前提,人格才有價值和尊嚴。因此,在孔子 的人性觀中,性善肯定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否定了這一點,儒家的道德學說和王道政治就失去了根基。蔣慶將孔子人性論片面地說成是性惡,則大本已失,因此而歪 曲孔子政治思想也是必然。

       第三,由於上面兩個原因,他割裂了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斷言心性儒學不能代表孔子的真精神,只有他所謂的政治儒學才能代表。其實,內聖外王一貫是儒家思想 的特質,歷史上從來沒有不講心性的儒家政治哲學,也從來沒有不考慮政治秩序的心性儒學,先儒探究心性從來都是為了給政治秩序尋找人性的基礎。蔣慶又認為漢 代公羊學是政治儒學的正宗,是孔子為漢代立法,其實,先秦與漢代的政治體制已經發生巨變,孔子本人贊成開明的周制而反對集權的法家秦制。從學術源流講,公 羊學只是儒家政治的一個支流而非本源,是儒家思想與漢代陽儒陰法的政治相妥協的產物。蔣慶對於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缺乏基本認知,將漢代公羊學此一儒家思想的 支流誤判為孔子的真精神,這是以本緣末,是對於儒家思想史的混淆,蔣慶政治儒學的一切問題皆由此來。

       第四,因為對於孔子思想的諸多誤讀,他才誤判和誤導當代儒學發展方向。蔣慶否定了港臺新儒家的學術方向。其實,我們儘管並不贊同港臺新儒家的某些觀點,但 他們通過重新詮釋儒家思想將儒學與西洋哲學相融通,與民主自由與科學相對接,無疑代表了儒學現代轉化的大方向。否定此一方向,也就否定了從康有為到牟宗三 數代新儒家的努力,使之成為一種獨斷的、非理性的、違背世界潮流的思想力量。他力圖將儒家意識形態化,其實是儒家的死胡同。

       蔣慶本意在於重振儒學,但他基於對孔子思想的誤讀而提出的偏頗極端的政治儒學與國教說,同時背離了孔學精神與世界潮流,非但不能振興儒學,還使得儒家成為 許多左右派知識分子的共同敵人,成為各大宗教戒備防範的對象。當代儒學的健康發展,必須從蔣慶對於儒家的誤讀、誤判和誤導中走出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此間無論是反哺大陸的港臺新儒學,還是後來持續的關於儒家與宗教的討論,其中都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即西方哲學和基督教。對大陸學者來說,要麼運用西方的概念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建構中國思想,要麼基於基督教對神的理解而否定儒家的宗教性,其實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都試圖通過一個最遙遠、最異質、最少相似度的西方思想來理解和詮釋中國思想。
  • 人民日報: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
    [摘要]《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當今世界文化長期由西方強勢的自由主義所主導。帶著這樣的疑問,《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文章末還提出,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是因為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論語》對孔子的記述,本身就是一個範例。時移世易、人事代謝,儒學卻能穿越歷史煙雲,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
  • 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中新網濟南6月23日電 題: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作者 趙曉 邱江波  從創建「生活儒學」思想體系,到建構「中國正義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主張對儒學進行現代性詮釋和轉換,用新的儒學話語體系向西方讀者闡釋東方思維方式和哲學思考。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我們要清晰的一點是宋朝的儒學主要是在與佛教、道教爭奪地盤,此兩派對生死都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儒學卻沒有。幸運的是張載在《西銘》中卻著重的談及了這一問題,他在文章結尾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大意是:富貴是天父地母給我們的恩賜,貧困同樣也是。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有些事,不用微信的安樂哲還需要通過旁人的解釋,才能知悉背景。他將儒學如今的盛況,以及自己在中國的繁忙工作,歸結為:「你看,中國崛起了,誰都對中國有興趣。但這真不是我故意的,我就是碰到這樣一個情況。」赴香港中文大學留學之前,他是美國加州雷德蘭斯大學的學生。他自小喜愛詩歌,選擇這所大學,也是因為該校經常邀請一些詩人、作家來為學生開研討會。有一天,他突然在校園裡看到一張交換生宣傳海報。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內聖外王」的源起道家成於儒家】「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一股全國性的大眾儒學熱潮在各地湧起,成為當代中國最值得關注的文化事件。這波儒學熱的興起,既是儒學被人為壓抑摧折一個多世紀後的強力反彈,又反映了現實社會對一些人道德底線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傳統在國家現代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重新探尋自己的社會定位以圖返本開新的努力。
  • 儒學博通 文詞秀逸
    作為一個合成詞,「文儒」的基本含義是指「儒學博通而文詞秀逸」的文士。從詞義本身而言,「文儒」應為「儒」和「文」兩大概念的綜合。「儒」所指代的「儒學」,是發源於齊魯大地並在後世影響深遠的重要思想流派,這是「文儒」產生的文化淵源和基礎。
  • 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只是和西漢時期儒學發展的蓬勃形勢不同,東漢儒學地位與西漢時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東漢時期豪族階層和儒學的結合更加密切,豪族與皇權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術與皇權的關係不總是和諧,這就導致東漢的儒學數次遭遇冷落,也將東漢大儒們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 全國政治儒學與現代世界研討會在京舉辦
    10月27日,由春秋研究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及清華大學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全國政治儒學與現代世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觀察者網獨家報導。全國政治儒學與現代世界研討會全體與會人員合影會上,來自兩岸三地以及西方的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 論語探本3.3:人而不仁,仁是整個儒學的基石所在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這就好比猴子丟了個西瓜,撿了個芝麻所做的事。不信,拿著仁和禮讓他們西方的大家去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中國的小學生水平的。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李猛:現在有兩種不同的傾向:分析哲學思潮興起以後,形上學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一種哲學疾病,是可以被消除掉的;而對大陸哲學來說,形上學一直有很大的影響,但大陸哲學的主流也是在某種意義上批判形上學,而且這種對形上學根本問題的檢討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西方如果要走出形上學,其整個思想的特殊性是很難保持住的。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20世紀初的西方人,從報刊上讀到的中國消息不是戰爭就是饑荒,但當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集時,裡面所展示的則是另一個道德、文明、慈悲、誠實及社會準則的東方樂園。
  • 老一代品牌何去何從?億利威振門窗密封條用行動做出回答
    那麼,作為老一輩的門窗密封條品牌的該何去何從?或許,河北威振橡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門窗密封條品牌億利威振用行動做出了回答。對此,億利威振門窗密封條成立專業的線上運營部門及服務部門,主動打破地域及時間限制,借勢網際網路,在淘寶、阿里巴巴、天貓等平臺開設專賣店鋪,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以此構建「線上」+「線下」的全覆蓋模式,不懼市場挑戰。
  • 面對疫情,為什麼中西方差異如此巨大?
    為什麼這些我們看不懂的操作在西方卻層見疊出?西方媒體指責中國限制措施侵犯人權 。正如張文宏在會上所說:世界上很多東西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生活不是一道完形填空,沒有唯一正解。但是面對未知,每個人都應該備一種能力——追問「為什麼」的能力。
  • 非洲大陸自貿區協議實施面臨諸多挑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終於在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非洲大陸自貿區秘書長瓦姆克萊·梅內(Wamkele MENE)在非盟主辦的在線啟動儀式上表示,「今天的確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從現在起我們正式開始在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框架下開展貿易。今天我們非洲人民見證了非洲大陸的商業與投資關係開啟新篇章」。
  • 西方人面對疫情,為什麼如此反智?
    西方人面對新冠疫情,為什麼顯得如此無知?這半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奇葩的新聞,比如我們不要戴口罩,我們要自由,然後變成我們不要注射疫苗,我們要安全,新冠病毒就是個騙局等等。反正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我們對西方人原有的認知。
  • 鬥羅大陸;小白的顏值愛了,面對海洋巨獸,唐三的第四考也不簡單
    導語;漫畫《鬥羅大陸》中共出現三位化形魂獸,分別是唐三的母親藍銀皇,柔骨魅兔小舞,以及在海神島的守護者,魔魂大白鯊小白,小白也是十萬年化形魂獸,在史萊克七怪的第三考中,面對的就是這位十萬年魂獸,看見她的出場,這顏值筆者愛了,面對深海巨獸,的第四考也不簡單。
  • 研討會|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
    2020年11月21日,「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暨上海儒學院第四屆年會」宋明理學專場在上海財大豪生酒店順利召開。本次年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上海市儒學研究會主辦,由青浦-復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協辦。
  •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人用了差不多4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社會幾百年的路,中國現在的發展狀態,全世界都非常羨慕,原因在什麼地方?顯然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兩岸雙方不應該再簡單地去糾纏所謂的制度之爭,彼此珍惜、彼此包容最重要。大陸方面提出「一國兩制」,也給臺灣方面留出一定空間,繼續實踐他們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