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2021-01-12 騰訊網

儒家學術派真正戰勝「百家爭鳴」的其它諸子學派向政治和權勢靠近,是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主張,並且把儒學真正成為步入仕途的必學知識後。只是和西漢時期儒學發展的蓬勃形勢不同,東漢儒學地位與西漢時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東漢時期豪族階層和儒學的結合更加密切,豪族與皇權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術與皇權的關係不總是和諧,這就導致東漢的儒學數次遭遇冷落,也將東漢大儒們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一、學術大儒墜入如此困境的深層原因

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理想便是「內聖外王」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去,雖然西漢後儒家學說的政治地位有了顯著提高,可是並沒有做到所謂的「以道德引導政治,從而削弱軍權、崇民治、廢世襲」,可見政治目的並沒有達到。疑似到了東漢,儒家學術義不容辭的傳承者——學富五車的東漢大儒們,就開始了孜孜不倦的儒學講授和傳播。東漢的儒學發展在歷史長河中也算是奪目,究竟緣何形成如此困境,我們下面就將深入探討。

1、外戚權傾朝野,皇權爭鬥不絕。

不僅先漢受呂氏家族影響禍及近百年,東漢也深陷外戚幹政的泥沼中,1400多年前的漢順帝在宦官的擁立下以廢太子繼承皇位的這段傳奇歷史(堪稱東漢版奪門之變),便是由許多政權都深感頭痛的宦官和外戚幹政的問題。東漢皇權下移,不僅使外戚和宦官亂政以及邊關頻頻戰亂,無疑也十分不利於東漢文化事業的發展,即「國學」儒學不由自主的便陷入了權利的漩渦。自古思想控制都是封建政權的頭等大事,誰能利用好大儒們的宣傳言論,就是掌握了半壁江山。

政治上的分崩離析,很自然而然的使儒家學士隊伍裡存在著政治派別不同的問題,導致了學術問題上的討論無法客觀公正,存在著隊伍之間學術對立的問題。《後漢書》記載,當時的大儒隊伍之間,摻雜了很多人品卑劣,鑽研學術不精的道貌岸然的儒家學士。其實董仲舒之後的儒術很駁雜混亂,家法和師法都不統一,並且有很多小人曲意逢迎統治階級,這都將立志發揚儒學的大儒置於學術研究以及官場皇權鬥爭之間,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儒學文化的發展。

2、學術爭議頗大,統一儒學思想絕非一人之力。

劉秀的江山基礎與西漢不同,他是基於各豪強之力,逐漸合併建立的東漢政權。雖然建立江山的過程較之西漢順利,但是各豪強聯盟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文化差異過大,文化碰撞問題在政權建立之後的若干年後甚至愈演愈烈。先不論在朝廷自顧不暇,無法幫助儒家學說交流過程中逐漸走向統一,單單各個文化流派的人互相抵制對方的發展,無法接受其它學派的思想主張,就給主張學派統一的某些大儒的措施實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大儒們不但得時時刻刻提防著皇權鬥爭、權力爭奪隨時會給自己帶來的生命危險,還得周旋於各個權力集團之中,為自己基本的利益需求做出保障。《漢書學術編年》中就曾經記載過東漢儒家制度化的弊端以及對儒學發展的桎梏,儒學知識分子「生存尤艱」。更加劇了了大儒們的困窘的還有光武帝本人喜好對於儒學的排斥,那些想身居高位的大儒只好暫且放棄儒學,投身於政治漩渦。

二、歷經數載沉浮的東漢大儒

東漢王朝在公元二十五年締造之後,歷經了近兩個世紀的坎坷變遷,而在東漢王朝期間數經風雨坎坷的儒家學術以及大儒們,在見證歷史上最後一個姓「劉」的王朝開創光武中興、明章之治以及永元之隆的輝煌,也見證了「戚宦之爭」、董卓之亂。大儒們隨著東漢步入繁華,繼而面對禍亂。光陰兩百載,東漢大儒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成敗興衰?

1、東漢早期如日中天的儒學

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東漢在西漢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布衣百姓的教育,董仲舒之後的儒家思想顯然十分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以及長治久安。其在董仲舒後由奴隸制的意識形態,轉變為封建制的意識形態,並逐漸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工具。在封建社會發展的長過程中,由於封建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必然也要變化。

後代著名史學家曾經盛讚東漢儒學「風華最美,儒學最盛」,劉秀善於使用儒家學說為教化百姓的一種現實統治工具,從而擺脫了前代對於儒學的使用一直處於一種十分飄渺,近似虛幻的層面上。都城洛陽更是儒家私學遍地,大儒們處於東漢王朝精神嚮導的無上地位。

2、東漢中後期漸趨式微的儒學

歷史發展到東漢後期,中央集權被豪強地主以及宦官外戚削弱,不僅如此,《後漢書》中還記載了當時土地兼併的惡化程度,導致數以萬計的難民流離失所,帶來了地方的不穩定因素的增多。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有儒學本身的局限性難以滿足當時唯心主義的人們對於命運和人生等真理的探求,缺乏這方面的相關解釋。戰亂以及各種不穩定因素的融合,使許多士人離開學術研究的領域,背井離鄉,尋求肉體的安穩之地。

還有許多在信仰中尋找出路的人便針對神學研究,從而產生了一股強大的"求真"思潮。身在其中的人們在理想與現實、真理與謬誤、虛妄與真實等多方面的矛盾與對立中尋找出路,這種價值導向甚至構成了東漢思想的主要趨向。各種新思潮逐漸出現並流行,而且開始廣泛傳播道教和佛教,直接衝擊著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其統治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三、困境重重,大儒選擇各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東漢時期,佛教就對儒學形成了一定的打壓態勢。再加上政治方面的複雜險惡,將東漢儒家學士們潛心研究學術的追求變成了近乎奢求的美好願望,所以也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後漢書》中所描寫的「滿朝儒士,學儒者寥寥無幾人」的局面為什麼會產生。只是歷史之所以偉大,便是因為不從眾者的逆行,為歷史朝更好的方向而奮鬥終身的人的存在。

東漢私學的興盛促進了儒學的社會化進程以及士人群體的加速形成,只是政治動蕩也影響了儒學的發展,導致了儒學的衰微。在這幾個儒學發展歷程中,都出現了偉大的大儒,他們或推動儒學走向更盛的繁榮,或是拼盡全力穩固儒學的穩定地位,或是不離不棄,拯救日益被東漢社會邊緣化的儒學。

起推動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班固,他出生在聲名赫赫的儒學家族,自幼便接受極其全面和系統(對於那個時代而言)的儒學教育。作為一名心懷大義,有擔當有情懷的儒學世家,他在班彪去世後便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歷時二十餘年,終於完成這部照亮歷史長河的驚鴻之作——《漢書》。雖然因為被捲入政治漩渦喪命,但是他一生著作齊身,不僅撰寫了「前四史之一」的《漢書》、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他編寫的的《白虎通義》,還被稱作是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穩固儒學地位的大儒代表應當是馬融,和班固相似的是,他們都出身名門,可以接受到優越的教育,只是也因為靠近政治,多少也被政治束縛影響。馬融因為學術主張與朝廷的政治主張相左的緣故,一生中也歷經數次貶謫,境遇居然差到「饑寒,無所食」。馬融最為卓越的成就便是綜合各家之學,將古文經學推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統一了儒學自董仲舒以來思想體系紊亂的問題。

扶大廈於將傾的東漢末年儒學家盧植被譽為是「三國中唯一一個完人」,他熟讀經學,潔身自好,是劉備的老師。盧植性格剛毅,不近女色,就連曹操也對他稱讚連連,說他「學為儒宗,士之楷模」。作為動蕩政權下的一名學者,他寡慾清心,全身心投入到儒學的繼承和弘揚工作上,他續寫的《東觀史記》對東漢儒學的保留和繼承意義極大,《明史》中記載盧植在唐朝時配享孔子,地位之重、名聲之盛,可見一斑。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分權:皇權至上模式下的制衡遊戲
    在寬泛的尺度下,權力分散和制衡的理論,並不是孟德斯鳩第一個提出的,甚至也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政治理論。在古代東方的專制體制下,君主們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下屬,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屬下們彼此爭鬥、彼此競爭、彼此猜疑、彼此妒忌,如此一來,這些下屬都會將主要精力用於和同僚「纏鬥」,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他們必然會向高踞寶座的統治者逢迎諂媚,搖尾乞憐。
  • 母以子貴:西漢竇氏外戚怎樣登上歷史舞臺?
    竇氏外戚集團 漢文帝和竇皇后賞賜給竇長君、竇少君大量田地、房舍、金錢,並且分封了竇氏家族的堂兄弟們,把他們全都遷到長安來居住。至此,竇氏外戚正式成為統治集團,登上了西漢前期的政治舞臺。 竇氏外戚的顯貴引起了軍功階層的警覺,他們不希望繼呂氏之後出現第二個強勢的外戚集團。
  • 太監再強也畏懼皇權
    在明朝以先,宰相曾經架空過皇權,朱元璋對此深有體會,索性一勞永逸,直接廢除宰相制度;大族豪強或者皇親國戚也曾經凌駕過皇權之上,朱元璋便對大族豪強進行限制,並且選一些沒有強大背景的人家來做外戚,這樣便於皇權穩固。
  • 漢末宗室嬗變史:論皇權的地域衰減
    本文共 4400 字,閱讀需 9 分鐘① 東漢政府的自救運動雖然活躍在漢末舞臺上的,大抵是二袁、呂布、曹操、陶謙等外姓軍閥,乍看之下四海鼎沸,劉氏消亡;但實際並非如此。與固有印象不同,東漢政府最初曾組織過「救亡圖存」運動。其主要方式是派遣宗室到各州郡,進行武裝鎮撫。宗室掌兵雖是歷朝的忌諱,但總好過將天下拱手讓給外姓諸侯。
  • 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竇氏一族三人尚公主,兩人封皇后,和梁氏家族一起,並稱東漢最顯貴的外戚家族。竇融、竇友兄弟,與耿況、耿弇父兄相比,他們在開國戰爭中的貢獻差得太遠,即便論後世子弟的戰功,耿氏也遠在竇氏之上,可在東漢的政治舞臺上,耿氏卻始終被竇氏蓋過風頭,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光武帝劉秀為了平衡功臣勢力,有意提拔河西竇氏、梁氏。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東漢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 尚方寶劍: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真的可以先斬後奏嗎
    犯了國法的皇親國戚和貪官汙吏在被包拯送到斷頭臺時,往往會大聲疾呼,我是皇上的某某親戚或者我是某某官職,你無權斬我。此時包拯便義正言辭地說出:「皇上賜我尚方寶劍,見此劍如見聖上,展護衛,有請尚方寶劍」。而後展昭便拿出尚方寶劍,罪犯們也就沒有了之前的傲氣,隨著包拯的一聲開閘,罪犯們便人頭落地。
  • 選秀節目出的CP:皇權富貴成為過去,宇宙洪荒冉冉升起
    皇權富貴這個CP是出自《偶像練習生》這檔選秀,皇權指的就是範丞丞,富貴指的是黃明昊。兩人同屬於樂華娛樂,性格都是活潑好動型的,平常總是玩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彼此之間有很多甜甜的互動,是當季節目中最有名的CP之一。
  • 東漢衰敗於桓靈二帝?不,一切起源於漢章帝皇后竇氏
    章帝駕崩,竇氏掌握大權,成為東漢衰敗的開始公元88年,章帝駕崩,竇太后撫養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和帝。此時和帝年僅十歲,尊竇皇后為皇太后。皇上年幼,就由皇太后輔佐,臨朝聽政,於是竇太后的權力就越來越大了。
  • 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
    東漢的滅亡也是神學經學的滅亡。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清談之風漸熾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興盛。佛教給個體以心靈的恬淡之感,從而使儒學的宏大敘事轉變成了自我審視。東漢後期,儒家為拯救衰敗的君權,從政學者往往以與外戚集團結盟的方式來對付橫暴無忌的宦官集團,因此士族階層就與宦官集團形成了積不相能的"歷史關係"。到了曹操崛起,他雖有士族之學術背景,但家係為宦官,仍與儒家從政學者為敵;再加上實質已經取代東漢,政治行為於其學術背景下的道德原則上無法講通,就採取了"提倡無賴之風而摧抑士氣"的方法[注1]。
  • 如果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會怎樣?
    早在東漢時期,因為受董子的影響,儒學得以成為了漢武帝後的主流學說,但同時儒學也正式從經典的正式哲學,開始往神學方面轉化,其中逐漸摻雜了很多的迷信思想。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前者因為學術性太強而無法在底層人們群眾中普及,後者則因為受其自身體系的限制,很快就被新誕生的道教打敗。
  • 從莊園經濟的形成上看東漢為什麼會滅亡?
    公元220年,這一年曹丕篡漢,東漢正式宣布滅亡。後世不斷總結東漢滅亡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皇帝無能導致國家走向滅亡、也有人說是黃巾起義動搖了國家統治、還有人說是因為董卓霍亂朝綱導致的。眾說紛紜,一時間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說法。
  • 泰陵典型的北鬥七星式葬式,無上皇權的象徵!
    泰陵中還有一座橋名為七孔橋,在橋上你能看到大塊大塊的漢白玉石,可見皇帝陵墓也真是豪華呢,走過七孔橋後你會看到在道路的兩側有許多石頭,那就是望柱和五隊石像生,其實泰陵最開始是沒有石像生的,當時乾隆上位後想給他爹立石像生,但工匠們不認可,說在龍蟠虎踞之處立石像生不好,後來乾隆第二提出要立石像生的時候就立上了。
  • 「天問一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被古代皇權阻礙的科技發展
    古人的求知慾,被皇權湮滅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是近代的事,但根據中國的古書記載,許多天體其實早就被發現了。比如中國人在魯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 613 年,就已記載了「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是有記載的人類發現最早的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