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

2021-01-08 小黑說故事

東漢的滅亡也是神學經學的滅亡。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清談之風漸熾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興盛。佛教給個體以心靈的恬淡之感,從而使儒學的宏大敘事轉變成了自我審視。士人的無賴之風可由範曄的行節來說明,清談虛議則可由顏之推批判的"治官則不了,或家則不辦"現象來形象地描述。無賴之風的興起有利於大動亂之後統治的勉強維持,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東漢後期,儒家為拯救衰敗的君權,從政學者往往以與外戚集團結盟的方式來對付橫暴無忌的宦官集團,因此士族階層就與宦官集團形成了積不相能的"歷史關係"。到了曹操崛起,他雖有士族之學術背景,但家係為宦官,仍與儒家從政學者為敵;再加上實質已經取代東漢,政治行為於其學術背景下的道德原則上無法講通,就採取了"提倡無賴之風而摧抑士氣"的方法[注1]。獻帝建安十五年退封縣而拒不交兵權的告示,最好地說明這點;到了其子曹丕那裡,更是全然否定舊的道德標準,使秦漢以來的風俗為之一變。

曹魏既是無賴之風的受益者,也是無賴之風的受害者,司馬氏以效法"漢魏故事"的方取代它。雖然司馬氏以恢復儒家名教為要務,但其取得權力的方式不合儒家"忠"的道德標準,只落了個"以孝治國"的歷史笑柄。蜀漢降官李密寫《陳情表》,希望按孝的道德原則回家服侍祖母,把司馬氏搞得狼狽不堪。六百年的蜿蜒之路。隋朝結束了中國大分裂的局面,初步統一了中國舊有之天下,也開始努力恢復儒家的道德原則。學者王通[注2]率先起來喊口號,提倡"明王道"、"尊孔子",這一口號在學術界反映為對無賴政治遺風的修正。

王通力主佛、道、儒三家為一體即"三教可一"而不是相互攻訐。他認為:佛教來自(當時認為的)西方,到了中國則本身分化成各種派系,以致經義雜然不精;中國的道教雖然產自本土,但不重視傳統的仁義孝悌之倫理,不利於社會生活秩序化;儒家又不如前二者靈活,應當吸收前二者的長處。在國家治理原則上,王通也十分實際,認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遼遠不可考,應以漢代為樣板。可惜,正如隋朝的短命一樣,王通很短命,只活了38歲,在隋亡的頭一年死掉了。

唐初雖然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無賴政治習氣與清談之風,但是道家佔了主流,儒家只是提供考試資源而已。至唐中期以後佛教熾盛,更大地壓迫了儒教的生存空間。約過了200年,韓愈[注3]則比王通"三教可一"的意識形態政策主張更近了一步,力倡建立儒家的道統或曰法統。其中,道統之論顯然來自道家,而法統之論顯然取乎佛家。韓愈的信心堅決,理論體系也十分清晰,他聲稱:"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非邪?"在抽出孔孟之學的精髓時,他論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無待於外之謂德"。

韓愈的學術主張與政治抱負均未能實現,為官竟然三次遭貶:第一次,在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他上書反對宮市即宮中強行低價購買民物,以及請察旱災免民租賦,遭貶,由監察御史(監察部長)一降為縣令;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中書舍人身份上書,請討伐淮西淮鎮割據勢力吳元濟,再次遭貶;元和十四年,上書反對迎佛骨,又在刑部侍朗職位上被貶到外地做刺史。穆宗即位,召為國子祭酒,轉為兵部、吏部侍朗,再升為京兆尹(長安市長)、御史大夫。在韓愈三落四起的官場經歷與他為宋代理學開先河的學術作為,均被後代一般歷史閱讀者所忽略。這一方面是由於他是古文運動倡導人並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緣故,即他的文學家身份衝淡了他的哲學家身份。

另一方面,程朱理學自宋以後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佔有了確然不拔的地位,普通歷史讀者,沒興趣再往上追溯歷史。放下韓愈不論,即便是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敦頤(1017-1073),與韓愈之間仍有250年的歷史時間,而周敦頤經程顥、程頤,再經張載到朱熹,仍有120年的時間。大體算來,自王通至朱熹,儒學的恢復以至於成為理學,蜿蜒走來,用了將600年的時間。這個蜿蜒之路雖然終於通向了一個思想的巔峰,但它卻由王通的寬容轉為韓愈的純粹性堅守,再到程朱理學則變成褊狹與激憤。程頤留下的"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倫理原則,典型地說明了思想的純粹性一變為世俗倫理的刻薄性,那樣一個過程。無論是學術風格還是個人品格上,朱熹都完全承襲了二程兄弟,或曰性格上更接近程頤。程朱理學之謂,最終還過"朱學"[注4]而已,即由朱熹將儒學進行重新定位,使他成為孔丘之後的最傑出的儒學思想家。

相關焦點

  • 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東漢以來,官方儒學大發展,但儒學精緻化卻於國無益,國家還是亂了,於是物極必反,士大夫也就不玩儒學玩清談了。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王朝,東魏、西魏不久又被北齊、北周所替代,最後,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丞相隋王楊堅篡位,建立隋朝。在南方,東晉滅亡後進人南朝時期,分別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公元589年,隋兵大舉南下,滅亡南朝陳,統一中國。這是秦漢統一後中國第三次統一,但一般認為,隋的統一為第二次,因為西晉的統一不過幾年的光景,一般忽略不計。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不斷發展和壯大,也為漢族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隨著民族政權的確立和民族鬥爭的不斷加劇,其實名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繫反而變得更加的密切,同樣也促進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發展。
  • 新書共讀|《情禮交融:喪服制度與魏晉南北朝社會》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提倡漢族的孝道與家族制度,他不僅為祖母馮太后服三年之喪,而且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南徵之前,仍「親為群臣講喪服於清徽堂」。至於南齊重臣王儉,弱年便留意《三禮》,「發言吐論,造次必於儒教,由是衣冠翕然,並尚經學,儒教於此大興」,「少撰《古今喪服集記》並文集,並行於世」。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點與新發展
    在考慮其之所以活躍的原因,展望其近期繼續發展的態勢時,有三個方面或應引起特別注意:一是在更大的歷史縱深下考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具體問題,闡發其中所寓的大跨度、長時段內涵;二是更多地關注以往研究中顯得相對孤立、滯後的宗教、知識等領域的事態,揭示此期精神世界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聯;三是更加講求史料的拓展、辨析,自覺、綜合地運用文獻學、考古學、人類學、現象學等多學科方法來開掘史料和認識歷史。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尤其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頻繁,人們苦痛之餘培育了艱深的科學理論發展的土壤,又乘著魏晉南北朝時期颳起的一股「玄學」大風,天文學的發展更是如魚得水,得到了迅猛變遷。自秦朝建立以來,天文學的管理和內容便是官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任統治者也都幾乎對這一制度進行了繼承和發展,由此給其天文學發展帶來了許多同時期其它政權無法比擬的優勢:天文學研究可以正當其理且在有政府支持的先決條件下佔有大量的社會資源——這一點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帶來了無限的便利:大型天文儀器的製造、大型天文觀測的組織、無數天文學成就和理論成果的湧現……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發展的歷程以及所獲成就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小說都不算是一種文學體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小說才被當作一種文學體裁的存在。當時佛教大興,方士巫師層出不窮,奇人異聞數不勝數,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四大名著在小說的起源階段自然還是要在先秦兩漢時期。莊子魏晉南北朝其為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而在早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當然只會有文言小說,特點為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了各類民間的奇異故事,逸聞軼事或其隻言片語。其關於作品的敘述與其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因其多為對事實的描述過多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因此只是中國小說的雛形。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儒學博通 文詞秀逸
    作為一個合成詞,「文儒」的基本含義是指「儒學博通而文詞秀逸」的文士。從詞義本身而言,「文儒」應為「儒」和「文」兩大概念的綜合。「儒」所指代的「儒學」,是發源於齊魯大地並在後世影響深遠的重要思想流派,這是「文儒」產生的文化淵源和基礎。
  • 魏晉政治與族群︱京都學派視野中的司馬炎
    此前岡崎文夫的《魏晉南北朝通史》(1932年出版)、谷川道雄的《世界帝國的形成:東漢至隋唐》(1977年出版)和川勝義雄的《魏晉南北朝》(1974年出版)都是關於魏晉南北朝優秀的歷史概說書他將東漢中期以前劃分為中國歷史的「上古時代」,東漢後半期至西晉為「第一過渡期」,之後至唐中葉為「中世時代」。東漢後半期至西晉,是中國由上古向中世演變的關鍵轉換期。翻開附錄《大事年表》,可以發現本書更加明確的時間起點是公元159年。此年桓帝藉助宦官誅殺了外戚梁冀,之後便發生了黨錮之禍,清流士大夫勢力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邢虹 攝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 袍子們都愛的魏晉風,究竟有何魅力?
    就拿大家比較喜歡的晉襦來說,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家知道這個朝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什麼嗎?不知道也沒關係,今天,就和大家來科普一下,魏晉南北朝女子服飾特點吧!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時光飛逝,跌宕起伏的2020就這樣過去了,嶄新的2021也為我們開啟了新的篇章。在新的一年裡,GM也會繼續陪伴大家,為大家分享藝術現場的魅力。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南北朝,既有桃花源,又能王馬共天下,這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呢?
    昨天說了魏晉是怎麼開啟亂局的,今天繼續通過這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來說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先說下什麼是南北朝。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我們從三個維度給它做個簡單的界定:按照地理區域,南北朝是以長江為界,南北雙方的對峙;按照時間順序,南北朝是排在魏晉之後的。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