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2020-12-05 小荷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不斷發展和壯大,也為漢族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隨著民族政權的確立和民族鬥爭的不斷加劇,其實名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繫反而變得更加的密切,同樣也促進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發展。

少數民族的遷徙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和演變,羯、匈奴、烏丸、羌、氐和鮮卑等少數民族也出現人們的視野中並不斷壯大,然而這個時候的它們主要還是生活在偏遠的西北地區。但是由於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科技都在不斷發展,這就使得這些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地向中原富足發展的地區遷徙,但是這些畢竟只是少數,所以漢族始終還是主體,但同樣也形成了多民族交錯雜居的局面。同樣也對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實現了經濟、文化以及知識等方面的相互滲透和交融,為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礎,有利於社會的統一和發展。

三個必備的條件促使了北方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推動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融合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具有共同的生活地域,第二是擁有共同的語言和經濟生活,第三是擁有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文化,這些都是民族與民族融合的基礎基礎條件。首先是戰爭導致中原人口迅速減少,西北的少數民族因此大量的內遷,便出現了多名族同居的狀況。其次因為戰亂、天災等原因,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離開了他們的家園,遷往江東、遼東、隴右、河西、蜀漢等地,並與當地本土名族一同生活。這就為實現多民族統一奠定了基礎,共同居住也有利於多民族的發展和穩定。之後隨著西北少數民族的不斷入駐,與中原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經濟交往日益頻繁,促使其生活和生產方式上從遊牧向農耕轉變,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由於經濟、生活、語言等方面的深人融合,淡化了民族意識,促進了多民族之間的融合。加之共同的文化信仰的確立,實現了有效的情感溝通和心理溝通,為民族大統一的實現做好了準備。

北魏政權的建立推動和促進了民族融合

因為戰爭的影響,少數民族原來的聚居情況改變了,居住格局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上也發生了變化,這為民族間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相互學習和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少數民族開始自覺地接受中原地區的文化,並有意識地學習中原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北魏政權的建立也推動和促進了當時的民族融合。其推行的漢化政策,對多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北方民族融合為後來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少數民族的內遷也將其優秀文化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帶到了中原地區,為中原地區的發展注人了新鮮血液,豐富和發展了漢文化。如少數民族尚武勇健、粗礦豪放的氣質傳人中原地區,改變了中原地區清談柔媚的社會風氣,呈現了慷慨、激越、豪放的氣質。同時,語言、文學、音樂、飲食以及服裝等方面也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並為之後的隋唐盛世的出現以及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總結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可說是將民族統一和發展推向高潮。同樣這一次民族融合的範圍非常之廣,對後來的民族再統一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後來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這是秦漢統一後中國第三次統一,但一般認為,隋的統一為第二次,因為西晉的統一不過幾年的光景,一般忽略不計。 從190年漢獻帝即位到589年隋文帝楊堅滅亡南朝陳重新統一中國,共400年的時間,其間除西晉曾短暫統一外,中國一直處於分裂、戰亂狀態。
  • 民族大融合,為何「偏愛」於南北朝時期
    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能帶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意義卻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時期長達160多年的對峙局面,為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放眼整個歷史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出現過像南北朝時期多個不同民族政權的鼎立情況。當時雖然大多北方漢人遷移到南方,但仍有許多漢人留在了戰亂之地,他們受少數民族統治,自身受胡人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深刻認識與肯定。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這一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自然會對此時期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並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結構和觀念也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此時期門閥政治和門閥士族觀念佔統治地位,由此而形成這一時期諸多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由東漢世家大族演變而來的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他們的言行舉動直接作用和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政治走向,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社會政治格局。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點與新發展
    在考慮其之所以活躍的原因,展望其近期繼續發展的態勢時,有三個方面或應引起特別注意:一是在更大的歷史縱深下考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具體問題,闡發其中所寓的大跨度、長時段內涵;二是更多地關注以往研究中顯得相對孤立、滯後的宗教、知識等領域的事態,揭示此期精神世界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聯;三是更加講求史料的拓展、辨析,自覺、綜合地運用文獻學、考古學、人類學、現象學等多學科方法來開掘史料和認識歷史。
  • 國學常識: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
  • 從漢族到中華民族: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在漫長的歲月裡,曾有那麼幾段激蕩的歲月,它們在無聲無息中,又在轟轟烈烈中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的神州大地,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 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量入主中原,在「二學二教」相互衝突、融合的同時,胡、漢文化的大規模衝突與相互融合也在同時進行著。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主要包括的是除中原地區華夏族或漢族以外,南方的越族和西南夷淆邵族等少數民族,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尚沒有包容或沒有完全包容進來。這種情況從東漢中期以後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在人們的影響中似乎明清時期才是小說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國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以外,其餘3本都為明代所寫。而在中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得到小說發展,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對於後世的文學發展又有怎樣的貢獻呢?莊子魏晉南北朝其為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封建歷史時期一個頗有特殊意味的時期,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迎來了發展的嶄新局面,其天文學的發展也稱得上是「同時代最豐富、最先進」。連先進的天文學研究也要不時地參考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理念和成果,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成就更是碩果纍纍,是古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小說都不算是一種文學體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小說才被當作一種文學體裁的存在。當時佛教大興,方士巫師層出不窮,奇人異聞數不勝數,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摘 要: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匯」,並由北朝主導,實現了再一次的全國性統一。「中國化」的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  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少數民族政權主導的統治,曾爆發了嚴峻的「胡漢」衝突,但最終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國家的「大一統」。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
  •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社會歷史的全方位發展
    楔子: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才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在夏商周時期,這一次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開始,第二次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這一次是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我國中古時期伎樂藝術具有哪些特點?
    筆者認為整個中古時期的伎樂,從風格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括秦、兩漢、魏、晉其特點是漢族音樂仍佔伎樂的主體地位,比如相和大曲、清商大曲以及樂隊演奏中所使用的中原樂器笙、琴、瑟、笛等;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 ,其特點是外族伎樂和中原伎樂相互融合,伎樂的成分是來自多民族的,比如燕樂歌舞大曲以及琵琶、篳篥、箜篌等少數民族樂器的廣泛使用。
  • 新書共讀|《情禮交融:喪服制度與魏晉南北朝社會》
    這種關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突出。通過《隋書·經籍志》,可以看到時人的著述之多,而在《通典》及《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的《禮志》中,關於喪禮的記載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討論熱烈,見解精闢。如果從古代社會地位最為尊貴、對社會影響極大的帝王將相來說,他們中間精通禮學、服膺禮教的較之其他時代也更為突出。
  • 魏晉時期鯨魚詩零散單一,無「內涵」,為何到了唐朝會全面繁榮?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意象就是魚中的種類之一—鯨魚在文學作品和詩歌中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的原因所在,魏晉時期鯨魚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概率相當低,只是一些零散的單一的一種象徵性的描寫。 到南北朝時期有了一些發展,一直到盛唐詩歌中對作為意象的鯨魚綜合的、複雜的描寫,標誌著盛唐鯨魚詩歌的全面繁榮。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 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強盛,貢獻巨大
    而變成自己人的這個過程,我們現在都說這是一種融合,這種變化塑造了現代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的大融合的事件,最早的時候是發生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周邊的民族很多,當時的趙國在實力強大以後,一直在向外拓展領土。
  • 袍子們都愛的魏晉風,究竟有何魅力?
    就拿大家比較喜歡的晉襦來說,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家知道這個朝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什麼嗎?不知道也沒關係,今天,就和大家來科普一下,魏晉南北朝女子服飾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