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2020-12-05 八卦界中吐槽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量入主中原,在「二學二教」相互衝突、融合的同時,胡、漢文化的大規模衝突與相互融合也在同時進行著。

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主要包括的是除中原地區華夏族或漢族以外,南方的越族和西南夷淆邵族等少數民族,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尚沒有包容或沒有完全包容進來。這種情況從東漢中期以後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

從東漢開始,居住在西邊和北邊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由於受到漢族地區經濟、文化的吸引,逐漸向內地遷徙。到西晉時,幽、並、雍、梁、秦、涼諸州已經成為各民族雜居的地區。其中,匈奴族居住在今山西省臨汾、離石、太原、忻縣等地,羯族散居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東南部,烏桓族散居在今河北省各地及遼寧省西部,鮮卑族各部居住在今遼寧省西南、河北省東北和內蒙古南部,羌族居住在今山西省大荔、耀縣、彬縣等地,氐族居住在今陝西省扶風、鳳翔、興平、周至、西安等地,巴氏(賚人)居住在今甘肅省天水、清水一帶。這些居住在西晉境內的少數民族,像匈奴、烏桓族、羯族,大都按部族群居,由於他們受到西晉政府的殘酷剝削,不僅要向西晉政府繳納賦稅,服徭役,還要當兵打仗,所以對西晉早有不滿。

從公元291年起,西晉王朝內先後有八個諸侯王,為爭奪最高領導權而相互攻殺,歷時16年,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使西晉統治力量急劇削弱,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再也無力維持統一的局面。伴隨著戰爭而來的是北方嚴重的旱災、蟲災和饑荒,大批災民不得不背井離鄉,紛紛向南方遷徙。從公298年以後的十年間,漢族、羌族、氐族等民族流徙人口多達百萬以上·。流民到了新的地方,生活沒有著落,多數人靠給人做傭工過活,但當地豪強地主、官府不僅不進行任何撫恤,反而肆意欺壓流民,搶奪他們的財物,激起流民起義。正當西晉政府忙於鎮壓這些流民起義的時候,北方的匈奴貴族劉淵乘機在山西臨汾起兵,並於公元304年建立漢國。隨後,羯族人石勒也起兵反晉,投奔劉淵,被任為大將。公元311年(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石勒在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殲滅晉軍主力20萬,西晉政府遭到重創。接著漢國國君劉聰(劉淵之子)命劉曜等攻破西晉首都洛陽,俘虜晉懷帝。劉曜屠殺王公以下萬佘人,西晉政府名存實亡,這就是「永嘉之亂」。又過了五年,公元316年劉曜攻下長安,殺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後,北方地區戰爭更加頻繁。從公元304年到439年的136年間,各個少數民族上層和漢族貴族,先後在北方和巴蜀共建立了16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這些進入中原地區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是:匈奴、鮮卑、羯族、氐族、羌族等五個民族。此時,北方地區的屠殺、天災、疾疫、饑荒等更加嚴重,黃河流域漢族民眾被迫大量南遷,他們主要流徙到漢水流域、淮水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據統計,從「永嘉之亂」後到南朝劉宋王朝之間,至少有90萬人口遷到南方。

與此同時,十六國的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擁有足夠的兵員和勞動力,也紛紛強迫民戶遷移到各自的統轄區內。於是,留在黃河流域的漢族民眾和各少數民族民眾一起,時而從關東(函谷關以東)被遷到關中(函谷關以西),時而又從關中被遷到關東,每次遷徙動輒幾萬戶,十幾萬戶,甚至幾十萬戶,人口最多時達到數百萬。這個時期的民族大遷徙,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次數上,都是歷史上所罕見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對於貧苦的民眾來說,當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他們所遭受的無窮苦難不是我們這些後來人所能想像的。但是,在各民族共同的苦難中,彼此之間也加深了了解,增強了團結,因而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展。從這一點上說,民族大遷徙對整個中國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

相關焦點

  • 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強盛,貢獻巨大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發達文明的國家,大的領土面積註定了我們會有很多的鄰居,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很多的鄰居變成了自己人,也有很多的鄰居搬離了我們身邊。而變成自己人的這個過程,我們現在都說這是一種融合,這種變化塑造了現代中國。
  • 從漢族到中華民族: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在漫長的歲月裡,曾有那麼幾段激蕩的歲月,它們在無聲無息中,又在轟轟烈烈中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的神州大地,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
  • 國學常識: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社會歷史的全方位發展
    楔子: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才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在夏商周時期,這一次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開始,第二次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這一次是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在民族融合寢室找到「寶藏室友」
    目前,長春希望高中有來自新疆16個地市州的學生678人,涵蓋15個民族。3年前,在同班共學的基礎上,長春希望高中試行新疆生和本地生同住,即學生寢室各樓層都有新疆和內地學生,並選取兩個年級的6個宿舍作為民族融合寢室試點,進一步增加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之間的生活交流、情感聯繫,促進民族團結與融合。
  • 民族大融合,為何「偏愛」於南北朝時期
    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能帶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意義卻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時期長達160多年的對峙局面,為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放眼整個歷史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出現過像南北朝時期多個不同民族政權的鼎立情況。當時雖然大多北方漢人遷移到南方,但仍有許多漢人留在了戰亂之地,他們受少數民族統治,自身受胡人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深刻認識與肯定。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觸和頻繁的交往,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逐漸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以更好地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公元184年,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東漢政府無力鎮壓,只好依靠各地軍閥武裝。但半年以後,當黃巾大起義的烈火被撲滅時,各地軍閥勢力也迅速增長起來,東漢政府對他們已經徹底無計可施,此時,東漢中央朝廷中仍繼續「上演」著外戚與宦官的爭鬥。公元189年,少帝劉辯即位,外戚大將軍何進執意凋地方軍閥董卓進京(東漢首都在洛陽),欲清除宮內宦官勢力,結果事機不密,宦官先下手為強,將何進誑人宮中殺死。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摘 要: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匯」,並由北朝主導,實現了再一次的全國性統一。「中國化」的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客觀分析、綜合考察佛教「中國化」與民族「大融合」之間「應然」與「實然」的關係問題,總結歷史經驗,對於當今不同文化、文明之間,如何積極開展對話交流、文明互鑑,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中華民族五千年經過多少次大融合才最終形成?
    導讀:中華民族五千年經過多少次大融合才最終形成?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包含著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融合而成。其中以漢族人數佔大多數,其他各少數民族人數佔少數。但是中華民族能夠擁有五千年如此燦爛的歷史,不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中華民族又是怎麼在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慢慢演變融合過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幾次使得民族融合速度加快的時期吧。
  • 此國有四個民族與中國血緣關係親密,國家的主體民族也與中國有關
    而說到京族的起源,學者考證,他們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百越族。因為古代的越南北部,屬於百越中的雒越之地,而雒族和甌越族,正是日後京族的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大軍越過嶺南,並徵服了百越諸部,由此百越諸部和漢民族開始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其巔峰時期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消滅了割據的南越王朝,從此越南北部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由此百越諸部和漢族的融合達到了高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中國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  所謂「民族國家」,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基本內涵和特徵是:每個民族都應建有自己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應囊括在一個民族國家裡。  中國並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憲法規定的國家屬性,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法理界定。
  • 公方彬: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原標題: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感知其中蘊含的超凡絕倫的偉力,思考煥髮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尤其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徵,怎樣才能像紅軍長徵那樣迸發出支撐民族前行的圓夢精神,怎樣將長徵精神與圓夢精神銜接,找到內在契合點,實現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長徵勝利紀念活動的根本目的和著眼點、著力點。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被當代作家馮驥才贊為是「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
  •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
    海納百川的民族融合羌,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遊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繫,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
  • 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
    專家認為,其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葬品及喪葬習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陽墓地考古工地寒風凜冽,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走近新發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當時的貝幣散落四處。
  • 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是中國古代持續前進的動力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 從DNA角度看中華民族的形成:中國的民族基本都是血脈相連的
    目前,學術界至少有兩種方法可以判斷一個民族的來源,一種是通過DNA檢測,也就是分子人類學,另外一種就是語言分析(不是文字分析)。通過這兩種途徑研究中國的各大民族,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各大民族的來源,以及相互之間的親緣情況。根據這些研究發現,中國的56個民族,大多數都是同宗同源的關係,就算不是同宗同源,也有血緣上的通婚、融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