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融合,為何「偏愛」於南北朝時期

2020-12-05 百家號

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能帶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意義卻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時期長達160多年的對峙局面,為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

五胡亂華

五胡趁亂入駐中原

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亂成一鍋粥,少數民族趁亂侵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這五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匈奴、鮮卑、羯、羌和氐,他們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餘個國家(實際上遠不止十六個),導致了這一地區罕見的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異種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隨著語言,服飾,經濟,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激烈的碰撞。放眼整個歷史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出現過像南北朝時期多個不同民族政權的鼎立情況。當時雖然大多北方漢人遷移到南方,但仍有許多漢人留在了戰亂之地,他們受少數民族統治,自身受胡人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深刻認識與肯定。

戰爭頻發,朝代更替

南北朝對峙時期,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朝代更替,但統治者們多是漢人,對民族融合的貢獻不大。北方的情況就大大不一樣了。北方多個政權的並立由氐族人符堅結束,這人建立了前秦國,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淝水之戰失敗後,北方再次陷入混亂狀態,這次平定局面的是北魏人,他們是鮮卑人。後來北魏又由北齊和北周取代,他們同樣是鮮卑人。

苻堅

可以看到,每進行一次朝代的更替,就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伴隨的就是激烈的文化交融。取得統治權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對漢人的政策決定了民族融合的劇烈程度。像鮮卑族比較親漢,因此經歷了上百年的交流後,兩個民族基本上已合二為一,至少從外表看上去沒什麼兩樣。

北魏孝文帝施行漢化改革

有了利於民族融合的肥沃土壤,還得有某幾個大人物來真正推動地它。而北魏孝文帝無疑是南北朝時期推動漢化改革的第一人,他的改革措施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走向都有深遠的影響!

影視形象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後來改名為元宏。沒錯,他在漢化改革中帶頭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漢姓,而「元」字具有開始的意思,意味著改革之路的興始。這位仁兄十分痴迷漢文化,他下令鮮卑人擯棄鮮卑服飾,通通改為漢服:又把南方的典籍制度通通搬運了過來。這還不算,他直接鼓勵鮮卑族與漢人通婚,此舉堪稱漢化改革的最強措施。

拓跋宏石像

這讓小編想起了金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外族人來侵略我們,要麼被我們打跑,要麼被我們同化!」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無疑充分佐證了這一點。當然,現在漢族也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但有什麼關係呢?大家都是中華民族!

(參考資料《魏書》)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公元184年,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東漢政府無力鎮壓,只好依靠各地軍閥武裝。但半年以後,當黃巾大起義的烈火被撲滅時,各地軍閥勢力也迅速增長起來,東漢政府對他們已經徹底無計可施,此時,東漢中央朝廷中仍繼續「上演」著外戚與宦官的爭鬥。公元189年,少帝劉辯即位,外戚大將軍何進執意凋地方軍閥董卓進京(東漢首都在洛陽),欲清除宮內宦官勢力,結果事機不密,宦官先下手為強,將何進誑人宮中殺死。
  • 從漢族到中華民族: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在漫長的歲月裡,曾有那麼幾段激蕩的歲月,它們在無聲無息中,又在轟轟烈烈中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的神州大地,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
  • 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量入主中原,在「二學二教」相互衝突、融合的同時,胡、漢文化的大規模衝突與相互融合也在同時進行著。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主要包括的是除中原地區華夏族或漢族以外,南方的越族和西南夷淆邵族等少數民族,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尚沒有包容或沒有完全包容進來。這種情況從東漢中期以後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摘 要: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匯」,並由北朝主導,實現了再一次的全國性統一。「中國化」的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客觀分析、綜合考察佛教「中國化」與民族「大融合」之間「應然」與「實然」的關係問題,總結歷史經驗,對於當今不同文化、文明之間,如何積極開展對話交流、文明互鑑,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國學常識: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
  • 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強盛,貢獻巨大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發達文明的國家,大的領土面積註定了我們會有很多的鄰居,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很多的鄰居變成了自己人,也有很多的鄰居搬離了我們身邊。而變成自己人的這個過程,我們現在都說這是一種融合,這種變化塑造了現代中國。
  •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社會歷史的全方位發展
    楔子: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才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在夏商周時期,這一次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開始,第二次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這一次是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古代書畫作偽的「由來已久」,竟是久到了南北朝時期!
    晉 王羲之 遠宦帖古代書畫作偽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東晉以後,南方地區長期統一,江南經濟得到大力的開發,發展迅速,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在此基礎上,雖南北處於長期對峙,朝代更替頻繁,政權林立,但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地碰撞、融合,使文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陶淵明、謝玄、王羲之、酈道元等大文人、書家都為南北朝時人。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這一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自然會對此時期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並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結構和觀念也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此時期門閥政治和門閥士族觀念佔統治地位,由此而形成這一時期諸多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由東漢世家大族演變而來的門閥士族是魏晉南北朝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他們的言行舉動直接作用和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政治走向,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社會政治格局。
  • 中華民族五千年經過多少次大融合才最終形成?
    第一次大融合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期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正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如此混亂不堪的時期,列強相互徵戰,為了使得自己國家不斷強大,各國不斷的通過各種辦法來使得自己的國家的戰鬥力更勝別國。北境當時胡人居多,胡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所以讓許多國家都羨慕不已。但是諸侯國因為自恃身份,不願意像蠻夷之輩學習。
  • 中國人的雙眼皮基因,是從哪個民族輸入的?
    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比較純粹,屬於蒙古人種,全都是單眼皮。到東晉後,五胡亂華時期,有雙眼皮基因的人種湧入中國,特別是到了唐朝,西域胡人(雙眼皮的高加索人種)進入中原,不斷通婚、同化、融合後,漢族人中雙眼皮的人數才越來越多起來。 現在人往往以大眼睛、雙眼皮為美,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裡,中國都是以細長的單眼皮為美。仔細觀察會發現,歷代的仕女圖,竟然全是單眼皮的美女。
  •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簡述——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不管是前段時間熱播的《錦繡南歌》,還是大家所喜愛的《陸貞傳奇》,其故事背景都設立在群雄逐鹿、英雄與美人輪番登場、各大勢力競相角逐的南北朝時期。所以,為了幫助大家重新了解這段歷史,本期便藉助國博展出的文物,為大家好好梳理一下這段亂麻般的三百餘年吧。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點與新發展
    在考慮其之所以活躍的原因,展望其近期繼續發展的態勢時,有三個方面或應引起特別注意:一是在更大的歷史縱深下考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具體問題,闡發其中所寓的大跨度、長時段內涵;二是更多地關注以往研究中顯得相對孤立、滯後的宗教、知識等領域的事態,揭示此期精神世界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聯;三是更加講求史料的拓展、辨析,自覺、綜合地運用文獻學、考古學、人類學、現象學等多學科方法來開掘史料和認識歷史。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 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十歲孩子偷了一把草,竟被縣令當場斬首
    像漢文帝時期,"緹縈救父"的故事畢竟是少數情況,不過犯同樣的錯誤,對官員和百姓的處罰往往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南北朝時代,為了反映少數精英的幸福,當然要讓很多人受苦。例如,官員犯了罪,所以只需要反省,有時只需要絕食三天,不需要做別的,最終會變成大事,小事,一些政敵比較突出的官員也不需要懲罰,所以南北朝時期要為官者和平民做。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觸和頻繁的交往,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逐漸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以更好地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