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能帶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意義卻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時期長達160多年的對峙局面,為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

五胡趁亂入駐中原
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亂成一鍋粥,少數民族趁亂侵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這五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匈奴、鮮卑、羯、羌和氐,他們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餘個國家(實際上遠不止十六個),導致了這一地區罕見的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異種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隨著語言,服飾,經濟,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激烈的碰撞。放眼整個歷史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出現過像南北朝時期多個不同民族政權的鼎立情況。當時雖然大多北方漢人遷移到南方,但仍有許多漢人留在了戰亂之地,他們受少數民族統治,自身受胡人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深刻認識與肯定。
戰爭頻發,朝代更替
南北朝對峙時期,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朝代更替,但統治者們多是漢人,對民族融合的貢獻不大。北方的情況就大大不一樣了。北方多個政權的並立由氐族人符堅結束,這人建立了前秦國,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淝水之戰失敗後,北方再次陷入混亂狀態,這次平定局面的是北魏人,他們是鮮卑人。後來北魏又由北齊和北周取代,他們同樣是鮮卑人。

可以看到,每進行一次朝代的更替,就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伴隨的就是激烈的文化交融。取得統治權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對漢人的政策決定了民族融合的劇烈程度。像鮮卑族比較親漢,因此經歷了上百年的交流後,兩個民族基本上已合二為一,至少從外表看上去沒什麼兩樣。
北魏孝文帝施行漢化改革
有了利於民族融合的肥沃土壤,還得有某幾個大人物來真正推動地它。而北魏孝文帝無疑是南北朝時期推動漢化改革的第一人,他的改革措施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走向都有深遠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後來改名為元宏。沒錯,他在漢化改革中帶頭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漢姓,而「元」字具有開始的意思,意味著改革之路的興始。這位仁兄十分痴迷漢文化,他下令鮮卑人擯棄鮮卑服飾,通通改為漢服:又把南方的典籍制度通通搬運了過來。這還不算,他直接鼓勵鮮卑族與漢人通婚,此舉堪稱漢化改革的最強措施。

這讓小編想起了金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外族人來侵略我們,要麼被我們打跑,要麼被我們同化!」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無疑充分佐證了這一點。當然,現在漢族也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但有什麼關係呢?大家都是中華民族!
(參考資料《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