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跌宕起伏的2020就這樣過去了,嶄新的2021也為我們開啟了新的篇章。在新的一年裡,GM也會繼續陪伴大家,為大家分享藝術現場的魅力。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不過,這一段紛爭連連的歷史卻在近些年成為了影視劇的又一片藍海。不管是前段時間熱播的《錦繡南歌》,還是大家所喜愛的《陸貞傳奇》,其故事背景都設立在群雄逐鹿、英雄與美人輪番登場、各大勢力競相角逐的南北朝時期。所以,為了幫助大家重新了解這段歷史,本期便藉助國博展出的文物,為大家好好梳理一下這段亂麻般的三百餘年吧。
01三國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統一中國,這短短的369年裡,不僅囊括了幾十個朝代和國家的更替,也對後來的歷史格局和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說起來,這一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許多政權都在致力於恢復和發展經濟,重新耕種荒蕪的田地、興建水利工程等等,於是在彼時出現了翻車、水磨等先進的農耕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青瓷是我國瓷器燒造技術成熟的標誌,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延續了漢代瓷器的燒造工藝,也為隋唐青釉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礎。青瓷的工藝手法大致分為胎裝飾和彩裝飾兩種,而這件在國博展出的「青瓷羊形燭臺」便屬於當時典型的青瓷器型。瓷器整體呈跪伏狀,羊嘴微張,雙角繞耳彎曲,額頭的圓孔可用於放置蠟燭。羊形造型肥壯健碩,釉色勻淨,不僅顯示出這一時期對於瓷器原料的選擇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反映了青瓷器的燒造開始趨於藝術的方向發展。
02西晉、東晉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句話不僅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也是對魏、蜀、吳三國徵戰的最好概括。至於結果,就是曹操用陰謀陽謀建立了魏國,後被大臣司馬昭和他的兒子司馬炎篡權,建立了只有短短36年和平時期的西晉。司司馬炎駕崩後,繼位的即是史上「最蠢」的皇帝司馬衷,他就是問大臣「老百姓吃不上飯,為什麼不吃肉糜」的晉惠帝。後因其無能導致了八王之亂,中原混戰,衣冠南渡,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組建新都,另立東晉。
時代背景就這些,一起看看此次國博都展出了哪些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吧!
大王在展覽中看到了腰帶的前身,也就是這件出土於江蘇宜興周氏墓葬群的銀蹀躞(dié xiè)帶,是不是很像如今人們所佩戴的裝飾腰帶呢?雖然兩者在用途上有些許出入,但都具有一定的裝飾效果。最早的蹀躞帶起源於鮮卑和突厥等遊牧民族,當時那裡的人們為了方便在腰帶上攜掛刀具、印契、嚢袋或者飾品之類的隨身物品而設計了此物。蹀躞帶一般由帶鞓、帶銙、蹀躞、鮮卑頭、圭尾幾個部分組成。到了西晉時期,蹀躞帶也逐漸從繁瑣演變為由帶扣、銙和蹀躞三部分組成的裝飾性極強的腰帶。
印章篆刻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之久。在經歷了時間和文化的洗滌後,印章更是被賦予了除藝術之外的更多內涵,它們不僅是身份的象徵,也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變遷。
此次展覽便通過幾枚青銅印中的「烏丸、氐、羌、胡、匈奴、屠」讓我們了解到當時少數民族的稱號,同時,也記錄了中原漢族政權授予少數民族首領的政治名號。
看到這,你也許會問,魏晉時代的人們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或許,這些畫像磚會告訴你答案。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較秦漢時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谷、黍、稻、大豆、麥子等糧食作物已被廣泛種植,此外,這一時期在食物加工和烹飪方面也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
《世說新語》中還記載了這樣一段在今天看來頗為無釐頭的趣聞:三國時期,魏明帝懷疑何宴膚白是因為塗粉的緣故,故此,在夏天邀其來宮中吃熱湯餅。何宴食餅後滿頭大汗,卻依然白皙細膩,明帝這才知道他是真的天生膚白。雖說這個典故乃趣聞,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飲食文化已經相當的豐富。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大家都極為熟悉的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卷》。雖不得見其全貌,但畫卷中的細膩畫風以及娓娓道來的愛情故事依然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洛神賦圖卷》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題材,描述了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從相遇到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畫卷中的故事既相互獨立,又前後連續,像極了如今的連環畫。不僅如此,畫家在原著故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像力,無論從藝術結構、人物造型還是表現形式來看,都堪稱中國古典繪畫的瑰寶。
03南北朝
曾有人說,真正偉大的朝代,都要先經過煉獄的打磨。比如,西漢扛過了七國之亂,變身大漢王朝,而沒有扛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之亂的西晉只能丟了皇位,跑去江南另立新都,但也因此拉開了南北朝的序幕。
在文章開頭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簡表」中我們了解到南朝的順序是宋、齊、梁、陳,而相較於南朝的「規整」,北朝則要混亂得多。「五胡之亂」期間,北方先後建立了無數短命的小國,真正能數得出來的也就十六個國家,故而有了「十六國」的稱謂。然而,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被北魏統一了。於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中的「北朝」正式拉開了序幕。在後來的四十幾年裡,因北魏內亂,繼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最終北齊篡權東魏,北周端了西魏,並一統北方。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南朝、北朝並不是一個朝代,而是眾多朝代更迭的合稱。或許,這段歷史很黑暗、很動蕩,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的存在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也同時加快了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可以說,南北朝時期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是一個極為自由、極具智慧與熱情的時代,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下獨屬於這一時期的文物與故事吧!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系統化的農業典籍,其豐富的內容吸引了古今中外諸多領域的學者,其中大量的農業科學知識也廣泛影響了亞歐各國。
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的影響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諸多領域,譬如,在陶器、瓷器、寺廟建築上所出現的佛像和蓮瓣紋裝飾等。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描寫當年佛教興盛的最好寫照。
這件出土於河南上蔡的「青瓷蓮花尊」是佛教聖物,也是古陶瓷界最嘖嘖稱奇的國寶。青瓷的整體造型設計不僅高大端莊、造型優美,還擁有極為豐富的裝飾技法,是北朝青瓷製瓷工藝和造型藝術的傑出代表。
好啦,這一期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有關的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了,相信大家對於這一段混亂的歷史也多少有一些頭緒了吧。所以,下次再刷劇時,記得拿出所學到的知識盡情查找編劇的漏洞吧!
下一期,我們將會為大家帶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隋唐五代時期,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眼緣藝志 第677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