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中國古代最精美的古董,你不要去中國看,要去美國看」。這句話極為諷刺卻也極為真實。中國的文物經歷了近代屈辱的歷史,精美的文物大部分被外國的侵略者搶走,一部分的文物卻被外國人以各種利誘的方式帶走。精美的文物流落在外,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外國人並不能完全理解中國古代的珍品。這種現象對於國人也好,對於文物也好都是一種損失。
飄洋過海的文物
早在1930年的時候,勞倫斯.錫克曼剛剛從哈佛大學畢業,他通過一種國際獎學金的途徑來到了燕京大學。錫克曼剛來到中國就被流傳幾千年的中國文物所吸引。他一直在默默的關注著中國文物的動向。
他在從前的教授那裡聽說在堪薩斯城的報業大亨成立一個基金會,專門是用來購買各國的精美的文物來組建自己的博物館。錫克曼聽到這樣的好消息就主動聯繫這家叫做納爾遜的博物館。隨後,納爾遜博物館給出回復,錫克曼得到了這項基金的撥款,同時也正式成為博物館的正式員工。
他的中國之旅隨著1942年應徵入伍而結束,但他在戰爭期間擔任盟軍中央司令部的藝術專員,負責檢查遠東參戰國家藝術品受損的情況。錫克曼又如願以償來到了他喜歡的中國收集藝術品。
他在中國確實也有不少收穫,我國那些精美的佛寺壁畫最後都漂洋過海的來到外國。現在還被陳列在納爾遜的博物館內。這些壁畫的流傳還得益於中國的古董商人盧芹齋。
那時的盧芹齋也正是作為投機的古董商,搜刮國內的古物,販賣給外國人。其中廣勝寺的壁畫也是在他這裡流失的。廣勝寺那時財政虧空,想要修繕寺,苦於沒錢。廣勝寺的僧人萬般無奈只好將牆壁上的壁畫粘下來賣出去。
那些已經存在幾百年的壁畫僅以1600元就賣出了。這些錢解決了寺廟的燃眉之急。僧人們為了紀念這次事跡專門立了一塊碑來紀念這件事。但是,1600元在當時的北京連一套四合院都買不起,精美壁畫就這樣被「賤賣」了。
錫克曼後來有廣泛的收集中國文物,納爾遜博物館館中都是中國古代的精美文物。錫克曼後來也憑藉他在全國各地優秀業績做到了納爾遜博物館館長的位置。
錫克曼在中國文物圈其實很有地位的,1974年,中國籌辦第一次的出國文物展,這個展覽在華盛頓展出三個月之後,就直接來到錫克曼所在堪薩斯城的納爾遜博物館展覽。
明珠暗投,無人欣賞
堪薩斯城其實位於美國很中部的位置,一直鮮少會有外國人進入,更不用說是亞洲人了。納爾遜博物館觀眾也都是一些當地的居民。他們對遙遠的東方的文化並沒有過多的了解。那些文物的歷史價值也很難真正的被發掘。
外國人在觀賞那些文物的時候只能看到文物的表面價值。而沒有看到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外國文化。文物雖然精美,但明珠暗投卻沒有人能真正的欣賞出美感。
納爾遜博物館是免費參觀,每當開館的時候底樓大廳的人們在欣賞幾幅現代藝術畫作。而中國廟宇館卻空空如也。納爾遜博物館的中國的藏品大概8000件。這些展品與這裡的文化氛圍格格不入,這些壁畫像是流落在外的異鄉人,被審視、被觀看。但他們永遠不被理解。
那些基督教的國家對佛像的知識知之甚少,他們現在也沒有辦法理解的佛的造像,勾勒的線條。那些遠在納爾遜博物館的文物只能永遠的呆在他鄉蒙塵了。
中國文物何時能回家
唐朝是中國壁畫的巔峰。那時候,佛教正在全國上下盛行,壁畫的能工巧匠在全國各地數不勝數,等到了元朝,壁畫技藝更加鼎盛。納爾遜收藏的那副壁畫《熾盛光佛經變》。這幅壁畫傳承了北朝基本構法,整體的氣勢恢弘,加上工筆線條,畫出了盛唐氣象。
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不免讓國人開始嘆息,那些文物何時才能回家呢。那些屬於我們文化瑰寶卻流落他人之手,外國人不能真正領悟到東方文化的魅力,而中國人卻很少有人能出國去一睹國寶的外形。
我國的文物流傳在外不止是納爾遜博物館,巴黎的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也都存放著我國的珍貴文物。我國第一份出土的簡報《居延漢簡》現在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那些原本屬於我們的文物到現在還沒有看見原件。
近些年來,我國也不斷的推進文物回家活動。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也通過各種手段紛紛回到家中。它們已經漂泊半生,最終也落葉歸根。
一些愛國的富豪也都慷慨解囊,會買一些珍貴的文物捐獻給國家。何鴻燊就在此前買了圓明園的生肖首捐獻給文物局。我國也通過一些外交的手段積極與外國協商溝通,返還中國文物事宜。溝通也切實起到了效果,還有一些國家也會帶著那些文物回到中國展覽。
國人在看到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在外國因為文化差異曲高和寡,也忍不住說到:覺得寂寞就回來。但回來又談何容易呢。這些文物和中國可能就永遠的天各一方。
那些珍貴的文物在外國人眼裡只有些帶有花紋的瓶瓶罐罐,或者是不可理解的山水花鳥。但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那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審美形態。這並不是敝帚自珍,而是它們凝結了一個文明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
錫克曼也許在很早之前就看到自己的荒謬性。他雖然挑選了那些精美的文物但是在堪薩斯城的人們又怎麼能理解呢?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出過美國,東方文化在他們眼中也只是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文化的隔閡變成了我們彼此理解的鴻溝。
堪薩斯城是美國的腹地,也陰差陽錯成了那8000件中國文物的家。文物漂泊就像異鄉人在外打拼,始終是外人,也始終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我們也期待著流落在外的文物們早些回家,最後落葉歸根。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