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秘的商周青銅器到天下無雙的馬王堆漢墓,從驚世發現三國吳簡到古樸卓絕的唐代長沙窯……歷史在這裡濃縮,文明在這裡閃爍其炫目的光華,這是長沙,這是長沙的歷史,這是長沙的文明!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於12月26日試開館,昨日,記者在博物館館長宋少華帶領下有幸先睹該館兩大陳列《文明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專題陳列》及《長沙文物精華展》,在歷史和文明的崇高下,記者為之頂禮膜拜!
在展廳的入口處,一對泥俑捧著書本、毛筆相視而坐,十分吸人注目,正當記者絞盡腦汁搜尋此為何物時,宋少華解釋說:「這叫校讀俑,你看,這兩個人正相視而坐對書本文稿進行校對。
」看著兩個神情專注的人兒,記者這個幹文字工作的人忍不住驚呼:「哦,原來和我們是一路人啊!」展廳的正門上書寫著「文明之路」四個極盡古樸的大字,宋少華說,這四個字是從三國吳簡上拓下來的。《文明之路》陳列分為四個部分:《長沙吳簡》、《簡牘的製作與書寫》、《中國簡牘》、《世界文字載體》。1996年10月,長沙出土了10萬枚三國孫吳簡牘,數量超過了我國曆年來出土簡牘的總和。《長沙吳簡》將這些簡牘的內容、歷史文化意義一一詮釋出來。為了讓老百性讀懂簡牘,《中國簡牘》詳細介紹了簡牘的製作工藝、簡牘書法藝術以及各地出土的各時代的各種各樣的竹簡木牘,看著簡牘殺青除汗的場景,記者驚呼:「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的來源啊!」在《世界文字載體》部分,記者了解了黃河流域的泥版、古埃及的紙草、歐洲的羊皮書、瑪雅文明的樹皮書以及韓國、日本的簡牘,大開眼界。
二樓展廳《長沙文物精華展》可欣賞的東西更是目不暇接。首先是入口處的三大青銅器玻璃鋼浮雕:提梁卣、四羊方尊、人面紋鼎,充滿著原始神秘色彩。展廳中最吸引人的是一輛巨型兩馬戰車,這件仿製品讓整個展廳增加了歷史的沉重感。「兩漢遺珍」部分以漢代宴飲場景表現漢代文化的絢麗斑斕。長沙窯也搬到了展廳裡,爐火紅紅,帶著歷史的召喚。而一幅由長沙窯碎片組成的瓷片鑲嵌畫讓歷史和文化變成極具感染力的現代裝飾畫,華麗和尊貴澎湃而出。
讀懂簡牘,讀懂歷史,讀懂文明,在長沙簡牘博物館真的可以讀懂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