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秦時虎符人俑,漢時青銅玉畫

2021-01-13 眼緣藝志

跌宕起伏的2020年,就快要過完了,這也是今年最後一次給大家分享與GM有關的內容了。不過,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裡,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分享更多有趣且養眼的藝術展。話不多說,先看看本期的內容吧!

延續時代的進程,本期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要給大家介紹的即是歷史洪流中最為精彩紛呈的秦漢時期。

01秦

秦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紛爭,迎來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個時代,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實行三公九卿的制度,地方則推行郡縣制,這種統治體系對後世封建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並依據「五德始終說」即「五行學說」的理論,選擇尊崇代表水德的黑色為國色。黑色,是人類在蒙昧時期,從渾然一色到開始分辨色彩時最先領悟到的顏色之一。曾有人說,在色彩的世界中,人類最了解的便是黑色。因為只消閉上雙眼,黑暗便不請自來。這宏大而又窅邈的黑色,在秦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說到此,就從那件通體青黑,並刻有錯金篆書銘文的「陽陵虎符」開始本期的觀展記錄吧!

「陽陵虎符」一分為二,是古代帝王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左半符交給統兵將領,右半符由國君保存。調動軍隊時,國君派使臣前往軍中,把手中的半個兵符交予將帥,左右半符驗合之後,將帥就可號令三軍,發兵出徵了。由此可見,虎符在當時的軍事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件在國博展出的「陽陵虎符」即是秦朝時期陽陵守將調兵遣將的憑證,同時,它的發現也為我們了解古代符節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展覽展出的陶俑雖不及秦始皇陵博物館那般令人震撼,卻也會被它的龐大與細膩所折服。千年時光流逝,無聲的秦兵馬俑或許早已忘卻了帝國的興衰,但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卻依然能通過他們的形態、神情了解曾經的人文風貌與戎馬帝王。

千俑千面的秦俑,其面部特徵大致可以歸納為目、國、用、甲、田、由、申、風等八種基本臉型。但有趣的是,這些沉默千年的守護者們卻個個都是單眼皮。對此,考古界也存在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是空氣氧化造成了秦俑身上原有的色彩消失,以至於我們看不到用顏料畫出的雙眼皮;也有人認為秦俑之所以是單眼皮,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人物原型就是單眼皮。不過,這就牽扯到幾千年來人類生理結構的變化和遺傳特性等問題了,在這裡就不為大家仔細解讀了,喜歡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找資料。

好啦,與秦朝有關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下漢代的內容吧!

02西漢

說到漢代,這裡與「春秋戰國」一樣也存在一個誤區,雖然「西漢」與「東漢」都可以稱之為「漢代」,但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王朝。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最初被封為漢王,登基稱帝後就改國號為漢,後因王莽繼位、皇權旁落,另立新朝。王莽的繼位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對,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待王莽去世後,消滅群雄一統天下,又更國號為漢。

但其實,劉秀所建立的漢代早已不是原來的漢代,二者在都城的選址、官吏的設置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後人為了區分,將公元前202年劉邦所建立的漢代稱為西漢,公元25年劉秀所建立的漢代稱為東漢。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普及到這裡,一起看看那些震驚中外的歷史文物吧!

說起來,古代皇室成員還真是有著很強的求生欲,從飲甘露到煉仙丹,無所不用其極,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久而久之,君王們也似乎知道長生是沒指望了,因此,伴隨著渴望長生的各種嘗試,喪葬文化也一直長盛不衰。在喪葬文化中,玉文化更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各種玉衣、玉枕、玉璧相繼出現。古人認為玉石通靈,可保屍體不朽。於是,各種「神奇」的金縷玉衣就成了漢代皇帝、諸侯們死後特有的殮服。

玉衣的用料極為講究,通過嚴密的設計與加工,將數以千計的小玉片打磨、鑽孔後,用金絲加以編綴、縫合。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雖然這二十餘位身著玉衣的主人早已化為塵埃,但這些得以保存至今的玉衣,卻也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講述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

青銅器在古代有「吉金」之稱,故此,出現了很多與禮器有關的青銅器。但當它們拋開禮器的身份,便多了些許生活的氣息,那精巧玲瓏的設計盡顯典雅之態。我們都知道,青銅器的巔峰屬於殷商時期,然而,儘管青銅器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隕落,但在西漢時期依然湧現出無數傑出的珍品。

這件「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便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珍品。昂首佇立的犀牛身軀肥碩、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通體飾細如遊絲的錯金銀雲紋,栩栩如生的形態,華美無比。

史料記載,古人不僅獵殺犀牛,也要將犀牛的形象廣泛應用於青銅器的鑄造。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更有令武士羨慕的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裝備。

在此次展覽中,大王還看到了幾件造型精美、做工複雜的青銅貯貝器,其用途是西漢貴族用來貯存貝幣的器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種規格極高的「存錢罐」。貝幣是一種可以進行海外貿易往來的貝殼。「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在出土時,還存放著三百多枚貝殼,且都來源於印度洋的暖水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中期以後,對外貿易逐步發展起來,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絲綢之路」,沿途主要進行絲織品,貂皮等的交易,這幾件青銅貯貝器即是最好的貿易見證者。

好了,與西漢有關的內容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看看本次展覽都展出了哪些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吧!

03東漢

雖然整個東漢時期所留下的資料並不是很多,但是在留存下來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也能了解到畫家和藝術家對於音樂和舞蹈的喜愛不僅僅在於簡單地觀賞與聆聽,更是在於將其融入到不同的藝術創作之中。

東漢的藝術家不僅想像力豐富,還具有極高的寫實能力。譬如,這件大家都極為熟悉的、極具感染力的「擊鼓說唱俑」,儘管俑身上原有的彩繪早已脫落,但其豐富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也向我們展示了彼時藝人在表演在進入高潮階段所展現出的情緒與神態。

「擊鼓說唱俑」不僅可謂東漢時期的藝術傑作,也同時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為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風俗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極具考古價值的「觀伎畫像磚」。畫像磚是在石頭或磚塊上刻出的畫像。我們從目前出土的眾多畫像磚中可以看到農耕、狩獵、建築、宴樂等不同題材的作品,這些畫像磚從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形象地刻畫了當時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百態。

這件《車馬出行圖》壁畫描繪了當時地主豪紳出行時,侍衛隨從前導後擁的盛大場面。肥壯而雄健的馬匹四蹄飛奔,頭上還有揚起的馬鬃。有史料記載,漢武帝為了取得西域最強健的駿馬,與當時的匈奴發生過多次戰爭。這幅圖中馬匹健碩且數量眾多,可見其主人應是當時背景極為深厚的貴族。

看到這裡,大家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是不是也有了更為具象的了解呢?如果你也喜歡這些滄桑的文物,最好的觀賞體驗當然是親自前往國博,與它們近距離邂逅,沒準,我們也還會在國博偶遇喲!

好啦,這一期的GM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一期我們會為大家帶來古代中國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敬請期待吧!

眼緣藝志 第673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相關焦點

  • 盤點國家博物館中關於羊的國寶知多少?
    「馬馳率風,羊致清和」意指馬兒奔跑起來其矯健的雄姿具有一種陽剛之氣,使人精神煥發,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而羊是一種溫順的動物,它的到來給人們帶來了和平吉祥。值此午馬奔馳而去,未羊即將到來之際,祝福大家羊年好運,生活清淨、安寧、祥和。羊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國寶上,國家博物館為觀眾整理並介紹了一系列帶有羊形象的國寶。
  • ...義方彝」以絕美示人——帶您探秘中國首座省級青銅博物館
    多年來,我省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出土文物數量眾多,精品薈萃,多次獲得國家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獎項。經過專家學者長期研究,山西青銅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山西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明中的地位日益凸顯。2018年1月,中央部署開展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我省公安機關將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輝煌戰果。
  • ———長沙簡牘博物館陳列掠影
    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於12月26日試開館,昨日,記者在博物館館長宋少華帶領下有幸先睹該館兩大陳列《文明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專題陳列》及《長沙文物精華展》,在歷史和文明的崇高下,記者為之頂禮膜拜!  在展廳的入口處,一對泥俑捧著書本、毛筆相視而坐,十分吸人注目,正當記者絞盡腦汁搜尋此為何物時,宋少華解釋說:「這叫校讀俑,你看,這兩個人正相視而坐對書本文稿進行校對。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在他看來,博物館陳列設計就如同用物之音符譜寫知識的旋律,是運用空間、色彩、照明、陳列設施等手段奏響的交響曲。  陳列的交響曲,往往需要觀眾與策展者合奏共鳴。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陳同樂從「策展」與「人」、「策展」與「展覽」、「策展」與「博物館」展開討論。陳同樂認為,博物館展覽時代背景在改變。
  • 雲陽縣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三峽傳媒網訊 (記者 徐志全文 /圖) 9月25日,記者從雲陽縣文化委獲悉,中國博物館協會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雲陽縣博物館榮獲二級博物館稱號。此次,重慶市共有三家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彌補了全市無二級博物館的空白。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婦女常創造出新的髮式,有的高出面部兩倍以上,楊貴妃為標新立異,竟以假髻為飾。畫眉是唐朝婦女美容的重要內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士庶爭求新樣式,難怪新娘出嫁,要「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朝婦女還講究面飾,所謂面飾,就是面部化妝。代表性的方法有額黃、花鈿等,額黃也稱月黃或鴉黃,因其在前額髮際塗黃粉或是在眉心畫月心而得名。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山東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英文名稱是Shandong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餘件,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為主要收藏特色。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秦漢文明」展,於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7展廳展出。此次參展的170件組文物中,一級文物約佔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文物。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
  • 發現時,這件青銅器碎成了3000多塊,修復後,它驚豔了全世界!
    秦始皇陵,自從被發現以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古精英,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原的皇帝死後秘密的發掘。在19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其中一座陪葬坑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碎片。 這些青銅碎片形態各異,有著不同的狀態。即便是毫無考古經驗的人,也能輕易看出馬頭、馬腿等組件。
  • 在這裡,看懂湖南——新湘博「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策劃與...
    在這裡,看懂湖南——新湘博「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策劃與特色 2017-12-14 06:08:11 [來源:華聲在線]  [編輯:曾曉晨]字體:【大 中 小】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是湖南省博物館第一個反映湖南區域文明發展進程的通史性基本陳列,也是新湘博的重要標誌之一。
  • 930歲西安碑林博物館今晚登陸《國家寶藏》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安市文物局重視加強對全市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解讀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積極推動實現西安作為陸上「一帶一路」起點、「國家中心城市」「絲路博物館之城」等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發揮西安獨特的文物資源優勢。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也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 中國古代青銅發展史
    古代人們通常使用泥模。春秋後期出現一種蠟模,就是將蠟做成模具,然後用泥把它包起來。但是近些年在江西發現有用石頭做成石模。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大致上是跟夏、商、周三個朝代相始終的。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就把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分成四個期。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這段記載正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認識到合金成分與青銅的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係,並能定量地控制銅錫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異,適於不同用途的青銅合金。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目前世界上現存的五把中國絕世寶劍,每件都是鎮館之寶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博之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意為劍是所有兵器中的君子,因此劍在中國文化上佔有著相當高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名劍有很多,比如湛廬、魚腸,幹將,莫邪等等,但是絕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目前世上現存的5把中國絕世寶劍。
  • [視頻]神秘綠臉俑 亮相陝西歷史博物館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陝西歷史博物館日前迎來了秦兵馬俑中唯一發現的綠臉俑,和人們熟悉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