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2020年,就快要過完了,這也是今年最後一次給大家分享與GM有關的內容了。不過,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裡,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分享更多有趣且養眼的藝術展。話不多說,先看看本期的內容吧!
延續時代的進程,本期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要給大家介紹的即是歷史洪流中最為精彩紛呈的秦漢時期。
01秦
秦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紛爭,迎來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個時代,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實行三公九卿的制度,地方則推行郡縣制,這種統治體系對後世封建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並依據「五德始終說」即「五行學說」的理論,選擇尊崇代表水德的黑色為國色。黑色,是人類在蒙昧時期,從渾然一色到開始分辨色彩時最先領悟到的顏色之一。曾有人說,在色彩的世界中,人類最了解的便是黑色。因為只消閉上雙眼,黑暗便不請自來。這宏大而又窅邈的黑色,在秦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說到此,就從那件通體青黑,並刻有錯金篆書銘文的「陽陵虎符」開始本期的觀展記錄吧!
「陽陵虎符」一分為二,是古代帝王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左半符交給統兵將領,右半符由國君保存。調動軍隊時,國君派使臣前往軍中,把手中的半個兵符交予將帥,左右半符驗合之後,將帥就可號令三軍,發兵出徵了。由此可見,虎符在當時的軍事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件在國博展出的「陽陵虎符」即是秦朝時期陽陵守將調兵遣將的憑證,同時,它的發現也為我們了解古代符節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展覽展出的陶俑雖不及秦始皇陵博物館那般令人震撼,卻也會被它的龐大與細膩所折服。千年時光流逝,無聲的秦兵馬俑或許早已忘卻了帝國的興衰,但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卻依然能通過他們的形態、神情了解曾經的人文風貌與戎馬帝王。
千俑千面的秦俑,其面部特徵大致可以歸納為目、國、用、甲、田、由、申、風等八種基本臉型。但有趣的是,這些沉默千年的守護者們卻個個都是單眼皮。對此,考古界也存在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是空氣氧化造成了秦俑身上原有的色彩消失,以至於我們看不到用顏料畫出的雙眼皮;也有人認為秦俑之所以是單眼皮,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人物原型就是單眼皮。不過,這就牽扯到幾千年來人類生理結構的變化和遺傳特性等問題了,在這裡就不為大家仔細解讀了,喜歡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找資料。
好啦,與秦朝有關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下漢代的內容吧!
02西漢
說到漢代,這裡與「春秋戰國」一樣也存在一個誤區,雖然「西漢」與「東漢」都可以稱之為「漢代」,但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王朝。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最初被封為漢王,登基稱帝後就改國號為漢,後因王莽繼位、皇權旁落,另立新朝。王莽的繼位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對,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待王莽去世後,消滅群雄一統天下,又更國號為漢。
但其實,劉秀所建立的漢代早已不是原來的漢代,二者在都城的選址、官吏的設置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後人為了區分,將公元前202年劉邦所建立的漢代稱為西漢,公元25年劉秀所建立的漢代稱為東漢。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普及到這裡,一起看看那些震驚中外的歷史文物吧!
說起來,古代皇室成員還真是有著很強的求生欲,從飲甘露到煉仙丹,無所不用其極,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久而久之,君王們也似乎知道長生是沒指望了,因此,伴隨著渴望長生的各種嘗試,喪葬文化也一直長盛不衰。在喪葬文化中,玉文化更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各種玉衣、玉枕、玉璧相繼出現。古人認為玉石通靈,可保屍體不朽。於是,各種「神奇」的金縷玉衣就成了漢代皇帝、諸侯們死後特有的殮服。
玉衣的用料極為講究,通過嚴密的設計與加工,將數以千計的小玉片打磨、鑽孔後,用金絲加以編綴、縫合。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雖然這二十餘位身著玉衣的主人早已化為塵埃,但這些得以保存至今的玉衣,卻也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講述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
青銅器在古代有「吉金」之稱,故此,出現了很多與禮器有關的青銅器。但當它們拋開禮器的身份,便多了些許生活的氣息,那精巧玲瓏的設計盡顯典雅之態。我們都知道,青銅器的巔峰屬於殷商時期,然而,儘管青銅器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隕落,但在西漢時期依然湧現出無數傑出的珍品。
這件「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便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珍品。昂首佇立的犀牛身軀肥碩、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通體飾細如遊絲的錯金銀雲紋,栩栩如生的形態,華美無比。
史料記載,古人不僅獵殺犀牛,也要將犀牛的形象廣泛應用於青銅器的鑄造。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更有令武士羨慕的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裝備。
在此次展覽中,大王還看到了幾件造型精美、做工複雜的青銅貯貝器,其用途是西漢貴族用來貯存貝幣的器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種規格極高的「存錢罐」。貝幣是一種可以進行海外貿易往來的貝殼。「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在出土時,還存放著三百多枚貝殼,且都來源於印度洋的暖水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中期以後,對外貿易逐步發展起來,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絲綢之路」,沿途主要進行絲織品,貂皮等的交易,這幾件青銅貯貝器即是最好的貿易見證者。
好了,與西漢有關的內容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看看本次展覽都展出了哪些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吧!
03東漢
雖然整個東漢時期所留下的資料並不是很多,但是在留存下來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也能了解到畫家和藝術家對於音樂和舞蹈的喜愛不僅僅在於簡單地觀賞與聆聽,更是在於將其融入到不同的藝術創作之中。
東漢的藝術家不僅想像力豐富,還具有極高的寫實能力。譬如,這件大家都極為熟悉的、極具感染力的「擊鼓說唱俑」,儘管俑身上原有的彩繪早已脫落,但其豐富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也向我們展示了彼時藝人在表演在進入高潮階段所展現出的情緒與神態。
「擊鼓說唱俑」不僅可謂東漢時期的藝術傑作,也同時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為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風俗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極具考古價值的「觀伎畫像磚」。畫像磚是在石頭或磚塊上刻出的畫像。我們從目前出土的眾多畫像磚中可以看到農耕、狩獵、建築、宴樂等不同題材的作品,這些畫像磚從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形象地刻畫了當時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百態。
這件《車馬出行圖》壁畫描繪了當時地主豪紳出行時,侍衛隨從前導後擁的盛大場面。肥壯而雄健的馬匹四蹄飛奔,頭上還有揚起的馬鬃。有史料記載,漢武帝為了取得西域最強健的駿馬,與當時的匈奴發生過多次戰爭。這幅圖中馬匹健碩且數量眾多,可見其主人應是當時背景極為深厚的貴族。
看到這裡,大家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是不是也有了更為具象的了解呢?如果你也喜歡這些滄桑的文物,最好的觀賞體驗當然是親自前往國博,與它們近距離邂逅,沒準,我們也還會在國博偶遇喲!
好啦,這一期的GM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一期我們會為大家帶來古代中國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敬請期待吧!
眼緣藝志 第673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