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博之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意為劍是所有兵器中的君子,因此劍在中國文化上佔有著相當高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名劍有很多,比如湛廬、魚腸,幹將,莫邪等等,但是絕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目前世上現存的5把中國絕世寶劍。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四件「鎮館之寶」之一。埋藏地下2400多年後,於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出土時,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鋒利無比,肉眼看不見一絲鏽跡。
這把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不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上刻有「鉞王鳩淺 自乍用劍」八個字,讓人一睹寶劍立即浮想越王勾踐當年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風和膽魄,堪稱國寶。
越王勾踐劍牛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千年不鏽。越王勾踐劍的主要鑄造材料是銅錫合金,同時在劍身上鍍有一層含鉻的金屬,保證了寶劍既有較高的強度、硬度和彈性,又在大氣、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即使用目前最好的不鏽鋼埋在土裡2000年,也沒有人敢保證它不生鏽,可見2400多年前就達到如此水平的該劍鑄造技術有多高明;二是千年後依然鋒利無比。據說,越王勾踐劍出土時,考古人員為了測試一下該劍有多鋒利,用劍刃划過堆疊16層的白紙,只要稍稍一用勁,就能輕易劃破;三是金屬形狀記憶功能,劍身承壓發生彎曲,只要壓力一消失,立刻反彈恢復平直。
即使拿今天的科學技術來評判,人們還是會嘆服越王勾踐劍技術的高超。當然這還只是從材料本身的方面看,如果從整個製造加工過程,還有歷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看,祖先的智慧之光也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頂禮膜拜呢!
吳王夫差劍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公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吳王夫差已知存世量共有九柄,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臺灣古越閣、山東省博物館藏,其中最貴的一把藏於國博,此劍通常58.9釐米,寬5.3釐米,圓手。圓柱狀上有兩道圓箍,劍格嵌有綠松石,飾簡化獸面紋。
櫑具漢劍
我國現存的寶劍中,漢劍非常少見,櫑具漢劍目前藏於大英博物館,該劍全長85釐米,雖然經2000餘年的風雨,但品相仍保持完美,裝具,鞘柄和髹漆幾乎完整無缺,並且這把漢劍與《漢書》記載完全符合,珍惜無比,絕對是國家級的藏品。櫑具劍在漢朝非常著名。
要製造出完美的櫑具劍,需要經歷極其複雜的工序,其工藝難度很高。鑄造時需要對生鐵進行反覆加熱,再摺疊鍛打數百次,排出裡面所有的雜質,最後得到最純粹的鐵劍,可謂真正的「良工鍛鍊凡幾年」。即使是一位手藝精湛的鍛劍大師,一輩子也就只能鑄造出三把這樣的櫑具劍。漢代劍的最大特點不僅在於徹底取代了秦代的青銅劍,還由於是鋼鐵劍,劍的延伸性變得更強,因此劍身也相應地變得窄長,且劍鋒更加尖銳。除此之外,人們在劍鞘的裝飾上也十分用心,其中的顏色搭配令人賞心悅目,圖案精巧惟妙惟肖,通過觀察現存的漢劍,便也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精湛工藝和古人的獨具慧心。
秦八稜青銅劍
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1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漸漸如此,這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舊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科研人員檢測發現,每把劍的表面附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可以徹底阻擋氧化。而2000年後的德國、美國,分別於1937年、1950年才對鉻鹽氧化處理工藝申請發明專利。
據科研人員介紹,鉻是一種稀有貴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極為不易,真難想像它是如何鍍在2000年前的青銅劍上的。
同時,更加令人咋舌不已的是一號坑發現的一把青銅劍,被150千克的陶俑壓彎成45度以上,而且長達2000多年。但是,當考古人員移開陶俑時,奇蹟出現了,青銅劍瞬間自然恢復平直。這可是後世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材料,竟然出現在了2000多年的中國古代,簡直令人難以理解。
追風隕石劍
這把劍並不是古劍,但是它又是最神奇的寶劍,因為這一把劍的材料並非地球之物,而是天外隕石。2004年受北京天文館的委託,古越界鋪的鄭國榮從北京帶回60餘公斤隕石回到龍泉,歷時50餘天,經過千錘百鍊,終於將我國第一把隕石鐵劍——追風成功打造出爐。隨後追風被專程送到北京,陳列在北京香山,中國首家隕石陳列館內。供世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