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2020-12-05 中華網文化頻道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陶俑賞析

作者:簡曉東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女子陶俑」。唐朝婦女愛美,特別注重髮式新奇與面部修飾。這一時期婦女的髮式主要有半翻髻、雙環望仙髻、囚髻、拋家髻、驚鵠髻、螺髻、百合髻、圓鬟髻等。髮式之上插飾各種珠翠花釵、步搖、梳子之類。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婦女常創造出新的髮式,有的高出面部兩倍以上,楊貴妃為標新立異,竟以假髻為飾。

畫眉是唐朝婦女美容的重要內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士庶爭求新樣式,難怪新娘出嫁,要「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朝婦女還講究面飾,所謂面飾,就是面部化妝。代表性的方法有額黃、花鈿等,額黃也稱月黃或鴉黃,因其在前額髮際塗黃粉或是在眉心畫月心而得名。花鈿也稱花子,它是用金銀珠寶等各種材料製成薄片,再剪刻成各種圖案及樣式,貼在額頭、眉心、兩頰等處。

唐朝婦女還講究在服裝方面,突出表現為衣胡服、著男裝、多坦露三個方面。



唐代藍彩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男裝女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彩繪抱嬰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梳妝女陶俑



唐代彩繪雙環髻女舞陶俑



唐代彩繪胡人裝女立陶俑



唐代彩繪持鏡女陶俑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唐代彩繪女立陶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男裝女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男裝女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騎馬陶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騎馬陶俑」。陶俑有:騎馬奏樂陶俑、騎馬打馬球陶俑、騎馬胡人陶俑、騎馬狩獵陶俑、騎馬武士陶俑、騎馬戴帽女子陶俑。

唐代騎馬陶俑,風格寫實而生動,人物形象富於性格特徵。唐代騎馬陶俑的生動則基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細心體察和再現。繪塑結合也是唐俑的重要特點,彩繪三彩釉一方面使陶俑的色彩更加豐富,另一方面還有助於表現對象的精神氣質和心理活動。從雕塑史來講,唐代騎馬陶俑的風格既不像早期陶俑那樣簡拙,又沒有後期那樣繁複,它們在寫實的同時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效果,堪稱中國古代世俗題材雕塑的優秀代表。

唐代騎馬陶俑,體態豐腴,神情專注,形象生動。逼真而詳盡地反映了盛唐時期社會,音樂舞蹈、文化習俗、意識形態、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歷史風貌。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背弓狩獵陶俑 唐代三彩釉騎馬男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胡人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打馬球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奏樂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射獵騎馬陶俑



唐代彩繪騎馬鬥豹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綠釉架鷹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帶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貼金鎧甲男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胡人騎馬帶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駕鷹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絞胎釉騎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笠帽女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帷帽女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馬女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騎馬狩獵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騎馬奏樂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陶駱駝及牽駱駝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陶駱駝及牽駱駝俑」。唐代對駱駝俑人的形塑,成就亦十分出色。駱駝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於隨葬明器中,到了隋唐,駱駝成為絲綢之路和兩京聯絡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單峰、雙峰、或臥或立,有將起立前行狀的,也有負行李正待起程的,有邁步前行的。有張嘴嘶鳴的,有載奏樂俑的。充分反映了巧工良匠敏銳的觀察力和細密的工藝技術。

圖中見深目、高鼻、多鬚、身著翻領衣,足登長靴的異族人,與駱駝配襯,這類人物在唐代通稱為胡人。圖中出現背負重載的駱駝及駝夫,皆是往來於絲路上的波斯、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長安、洛陽等城市經商的胡人。證明了唐代與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反映了當時中西文明互動的生動景象。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臥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牽駝俑與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臥陶駱駝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牽駝俑與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胡人俑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奏樂俑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臥駱駝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牽駝俑與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胡人騎駱駝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陶馬及牽馬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陶馬及牽馬俑」。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彩繪三彩釉陶馬形體碩大、構造複雜,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彩繪三彩釉陶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彩繪三彩釉陶馬來。從現存彩繪三彩釉陶馬可以看出,唐代彩繪三彩釉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不僅使彩繪三彩釉陶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彩繪三彩釉陶馬是唐代時期最令人喜愛的,造型均頭小頸長,膘肥體壯,骨肉健美,眼睛炯炯有神,富於藝術的概括力。三彩釉陶馬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為名貴,以黃、綠、褐三彩為主的原則上價值略低。

圖中出現陶馬及牽馬俑人,皆是往來於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長安、洛陽等城市經商的人。證明了唐代與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低頭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貼金白陶舞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白陶舞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三花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牽馬俑與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灰陶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灰陶彩繪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彩繪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唐代興起一種新的鎮墓俑類——天王俑,它是佛教傳播的產物,借鑑佛教護法神天王像的體貌特徵而塑的鎮墓避邪的隨葬品。

由於天王俑在墓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製作上也較精細,體量也較人物俑、動物俑大。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身穿鎧甲,左手杈腰,右手高舉,足下踏一跪著小鬼,它體現了主人希望陰間太平,不受鬼神侵擾的心願。

由於外來藝術的影響,天王俑表現出不同於單個人物、動物雕塑的顯著特點,具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和悲劇性。天王俑儼然是一個勝利者,他氣宇軒昂,神態嚴峻,千鈞之腳踩在小鬼身上。小鬼面目猙獰,雖已失去了囂張氣焰,但卻不甘於被踐踏的地位,極力掙扎,妄圖推倒體魄巨大的天王俑。在塑造上,天王俑身體碩大,臂膀有力,身上的甲冑或貼塑或刻劃透出他剛毅峻健的性格;小鬼的塑造簡捷、樸素,以襯託天王的威武。通過大小,粗細的對比形成了完整統一的立體雕塑,給人留下莊嚴神聖之感。

天王俑以現實生活中武士的形象為依據,通過藝術加工而成。天王俑分為兩類:一類腳踩臥獸,另一類腳踏俯臥式小鬼。神態威武,氣宇軒昂,顯示了武士所蘊藉的無窮力量。唐代是一個文化上兼容並蓄的時代,在美學思想上陰柔與陽剛之美並重,天王俑的塑造折射出唐代蓬勃向上的美學觀念。唐代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想像和高超的雕塑技術在這六件天王陶俑身上體現得十分完美。



唐代彩繪描金半身天王陶像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紅陶彩繪天王俑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鎮墓陶獸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鎮墓陶獸」。鎮墓陶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

《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出「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闢邪」或「靈神」、「士伯」等有關。

唐代貴族墓葬多置鎮墓陶獸於墓室門口或四角,他們相信面目猙獰的鎮墓陶獸能保護墓主,驅走邪魔妖道,防止盜墓者入侵墓室重地,屬壓勝之物。



唐代彩繪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器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三彩釉陶器」。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代三彩釉陶器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代三彩釉陶器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四系陶罐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注子 唐代絞胎釉三足陶罐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淨瓶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鸂鶒陶酒卮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鳳首陶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粉盒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四系陶罐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陶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雙龍陶尊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雲雁紋三足陶盤

(上海博物館藏)

相關焦點

  • 陝西唐墓出土「半人高」彩陶駱駝 或為官方製造
    記者 張遠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4日透露,該省華陰市境內發現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墓主宋素在唐高宗時期曾任敦煌縣令,墓葬出土了胡人俑、陶駱駝、陶馬等隨葬品70餘件,其中2件彩陶駱駝將近半人高。專家認為,該墓的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提供了資料。
  • 雲遊西安耳朵旅行(二十四)|夢的追逐—小憩騎駝俑
    駱駝俑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是絲綢之路的象徵今天文旅君將帶大家繼續走進西安博物院了解彩繪小憩騎駝俑上期回顧:雲遊西安耳朵旅行(二十三) | 中西工藝文化合璧—鎏金龍紋橢銀杯彩繪小憩騎駝俑長60釐米,高73釐米,唐代
  • 唐朝對生肖文化「情有獨鍾」,十二生肖俑:獸面人身,顏值爆棚
    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風情的重要資料,考古研究發現,從隋唐開始,高門大戶的墓葬中開始出現一種特殊的陶俑,均是獸面人身,穿著文官一樣的服飾,顏值爆棚,他們就是十二生肖俑,人們把十二生肖俑當做神像來供奉,表現了唐朝人們對十二生肖的敬畏之情,唐朝人們把十二生肖文化發展的盡善盡美。
  • 從東周武士銅俑到唐代坦腹胡人陶俑:楊秀方分享長治博物館
    綠釉牛拉轎車 彩繪胡人騎駝俑 唐代 長治市紅星廠出土 彩繪胡人騎駝立俑,唐代。
  • 人首蛇身鎮墓獸:叫墓龍還是地軸,難道廊坊博物館搞錯了?
    在展示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的「幽野風韻」部分,有一組文物是從1977年在文安縣麻各莊村南修築公路時發現唐代董滿墓出土的。圖為唐代董滿墓出土的雙頭蛇身俑「墓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盧亞輝認為,墓龍為唐五代墓葬中神煞俑的一種,造型為雙人首(或獸首)由拱起的蛇身連接
  • [視頻]神秘綠臉俑 亮相陝西歷史博物館
    進入[新聞60分]>>    CCTV.com消息(新聞60分):陝西歷史博物館日前迎來了秦兵馬俑中唯一發現的綠臉俑,和人們熟悉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
  • ...帝陵博物院院長揭秘:秦始皇陵除了兵馬俑,還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
    在此次盛典上,李崗介紹的神秘人俑與人們印象中的兵馬俑不太一樣:這一人俑面部特徵與兵馬俑十分相似,高度不到1.8米,儘管左臂、左腿和左腳已經缺失,但從其保留的其他部位可以看到,這一人俑不像兵馬俑那樣穿著盔甲,而是只在下身穿著一條短裙,腰部有一條腰帶。這一人俑身體筆直,但右腿後曲,足跟抬起。右手舉臂,拇指和食指指向天空。
  • 西安出土了一套神秘的「驕傲」俑,秘密揭開,謎底應該是這樣
    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立即引起了當地文物部門的「特別關注」,很快,專家們就對墓葬進行了保護性發掘,還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十二生肖陶俑」也叫「驕傲俑」,一時間,引起了業界的專家和學者,對這套驕傲俑用途的大討論。但是這套「驕傲俑」卻暗藏三個秘密,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 葛承雍丨唐代狩獵俑中「胡人獵師」形象研究
    1961年乾陵永泰公主墓出土狩獵俑,與1971年章懷太子墓狩獵出行圖壁畫圖一至四、1971年懿德太子墓壁畫的駕鷹馴犬與牽豹行走圖圖五至七,1973年李壽墓狩獵合圍圖圖八,以及1953年唐代薛氏墓出土牽獵犬圖圖九,交相輝映,給我們留下了一幅長風萬裡
  • 《重啟之極海聽雷》吳邪與皮俑姑娘,這是人俑情未了啊!
    皮俑姑娘鍾情於吳邪回想一下前期劇情,吳邪、張起靈、王胖子三人在墓中時,這女皮俑就莫名地跟著三人跑,後來還給三人帶路。可以說,沒有皮俑姑娘,「鐵三角」都不一定能找到地宮主墓室。雷聲響起,別的皮俑都圍攻吳邪三人的時候,這皮俑姑娘可沒參與。
  • 除了兵馬俑,秦始皇陵還出土了一批只穿一件短裙的神秘人俑|睡前分享
    :這一人俑面部特徵與兵馬俑十分相似,高度不到1.8米,儘管左臂、左腿和左腳已經缺失,但從其保留的其他部位可以看到,這一人俑不像兵馬俑那樣穿著盔甲,而是只在下身穿著一條短裙,腰部有一條腰帶。這一人俑身體筆直,但右腿後曲,足跟抬起。右手舉臂,拇指和食指指向天空。最特別的是,人俑食指的頂端有一個圓孔,向內深約12釐米,一直通向其手臂。
  • 兵馬俑其實是活人俑? 有人拿出了幾項證據, 專家: 不好說
    近些年,有人表示這秦始皇陵裡面的兵馬俑並不是單純的陶俑,而是活人俑,裡面的那些兵馬俑基本都是一個個秦兵的死士。 而且,他們還拿出了所謂的證據,也就是傳說中的推論。首先,這兵馬俑作為秦始皇陵裡最經典的東西,沒有被盜墓賊偷走這就已經是個奇蹟,好不容易到了專家手裡,他們卻不敢進行研究。
  • 秦始皇陵墓坑中出土巨人俑,揭示了秦朝曾經存在的巨人部隊之謎!
    可這麼多年的考古發掘,卻並沒有發現軍團的巨人士兵留下的一小塊骨頭,最後,只在秦始皇的兵馬俑俑坑中,發現一件高大的巨人俑,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巨人軍團的巨大骨頭都跑到哪裡去了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按照秦始皇陵墓地俑坑出土的巨人俑推斷(俑坑中的俑人,全都有秦朝士兵原型,有巨人俑,就有巨人士兵,這個已經被證實,不需要存有懷疑),秦朝巨人軍團的士兵們,最低身高亦有兩米五,站起來就是一堵移動的高牆。他們個個力大無比,簡直就是行走的奧特曼。
  • 赤峰博物館有個木俑,俑膊上雕刻著一隻鷹,它是最真的海東青形象
    在古人對海東青的各種傳說和崇拜之下,早在唐代,「海東青」就是滿族先世靺鞨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當海東青被貢獻上來時,唐代大詩人李白還賦詩一首:「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足以見得海東青的珍貴之處。不過它性格兇猛,非常難捕捉。在金元時期,甚至有如此一條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