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俑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也是絲綢之路的象徵
今天文旅君將帶大家繼續走進西安博物院
了解彩繪小憩騎駝俑
上期回顧:雲遊西安耳朵旅行(二十三) | 中西工藝文化合璧—鎏金龍紋橢銀杯
彩繪小憩騎駝俑
長60釐米,高73釐米,唐代(685—727)
1988年1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韓森寨紅旗電機廠
現藏西安博物院
彩繪小憩騎駝俑
這件陶俑的陶質原本為紅色,上面施有粉彩,但由於年代久遠,顏色已經脫落。陶俑人物側身盤腿橫騎於駝峰之間,頭枕右臂作小憩狀,駱駝抬頭前視,想要行進,卻略顯疲勞。駱駝俑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是絲綢之路的象徵。與駱駝相伴的人多來自中亞、西亞或東南亞。對這些商人,唐人往往冠之以共同的稱呼,即「胡商」、「胡賈」 或「賈胡」。陶俑人物身著圓領右衽長袍,足蹬長筒靴,左右分梳的雙丫垂髻,說明她還是一位少女。也許她是和父母一起從長安出發,滿載著絲綢、瓷器,沿著漫長的絲路遊走在瀚浩的沙漠與戈壁之中。他們既是中西文化與經濟的傳播者,更是友誼之路的使者。路途漫漫,小女孩已經有些疲憊了,她的雙臂搭在駝峰上,掩面入睡,仿佛已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在夢中她已到達遙遠的西方,在集市上,比手畫腳竭盡全力的給來往的商旅介紹貨品。
胡笳聲聲,駝鈴悠悠,滿載綾羅綢緞的駝隊緩緩前行。由於「興生胡」與生俱來的「興生販貨, 無所不至」的特性,使其將面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強盜襲擊的威脅。在唐代「 興生胡」 以經商著稱。「 興生胡」 又稱「 興胡」 ,其名稱首見於吐魯番文書。阿斯塔那二十九號墓出土《唐垂拱元年( 6 8 5) 康義羅施等請過所案卷》即有「 興生胡絕搓年五十五」的記載。他們主要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興販貿易,然後擴展到中原地區。尤以昭武九姓胡最為著名,九姓胡可以說是一群最有文化氣息和移植能力的商胡販客。而陶俑上女孩的父母正是這些「興治生產、經商求利」 的商胡一員,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裡在《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一書中寫到:「在絲綢之路從來不會有臨時的商人,經商可以說是一種家庭專業。它要求在語言、民族和經濟方面的特殊知識……」在唐代「興生胡」已成為具有法律身份的專名,因其語言優勢與開闊的眼界成為了往返於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隨著絲路貿易的發展,絲路貿易中商品交換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大量的日用生活品代替過去的貴重奢侈品,他們的商業活動也深入到了絲路沿線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興生胡」 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直接推動了絲路貿易的發展。
他們載著貨物、帶著動物以很慢的速度穿越當時世界上最荒涼的地域, 死亡的腳步緊緊跟隨在每一個商隊的背後。當時很少有商隊,包括人、動物和商品, 能夠直接單獨完成從羅馬到西安兩個古代都城的往返路程。然而大唐以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力量保障了絲路的暢通,在西域地區設置安西都護府,統轄西域各地,使漢代開拓的自長安經河西走廊、直至中亞各國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再一次達到鼎盛。玄奘曾經指出「涼州為河西都會, 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河西走廊作為中西往來的重要通道在當時一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唐朝政府還在從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設有驛館,由專門的「捉館官」負責。驛館供給過路商人、官員食宿和牲畜的草料,大大便利了商人和官吏在絲路上的往來。唐代詩人岑參曾對絲路沿途驛站及絲路暢通狀況做過生動描寫:「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 充分說明了唐代在這條絲路上所設置的館驛數量之多和驛馬行駛速度之快。這不,這件駱駝俑上的小女孩正唯美、恬靜的安睡在駝背上,他的父母手握唐朝政府發放的通行證——「過所」通過一個個的驛站、驛館和保障交通、商道安全的關隘。國力強盛的大唐與世界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文化交流和經濟技術上的往來,吸引了無數胡商千裡迢迢來到中原。這件小憩騎駝俑就是當年絡繹不絕的駱隊任勞任怨,不辭辛苦奔波於漫長「絲綢之路」的真實寫照,他們用駱駝這種特殊的運載工具,背負香料、寶石、奇禽異獸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宗教、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胡風禮俗、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一時間,駝鈴傳響大地長空,訴說起沿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利益互惠的動人故事。
黃沙古道漫漫,沉睡千年的小憩騎駝俑在2015年2月15日上午,迎來一位重要的客人。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博物院,並停留45分鐘,我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王鋒鈞全程陪同。在參觀過程中總書記對展線上的小憩騎駝俑頗為感興趣並駐留觀看。只見駱駝俑上,一位小女孩在駝峰上休息,總書記靠近前仔細端詳後說到,「真睡著了,藝術性很高」。駱駝是商人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這件小憩騎駝俑將西域胡商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途中在駝背上小憩的場景刻畫得惟妙惟肖。
駝峰撐起了荒寥的古道,馬蹄唱和了悠遠的羌笛。正是這些遊走於絲路上的駝隊,為我們譜寫出一曲曲民族團結、人文交流、友好往來的瑰麗詩篇。千年前的 「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描繪了昔日華夏大地與西域諸邦友好交往的盛景。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玄奘西行取經……絲綢之路在漫捲黃沙、滔滔巨浪中靜靜訴說著屬於他的滄桑巨變。如今,「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曾經的駝鈴,變成了汽笛轟鳴,不變的,是沿路人們的貿易與友誼。這件彩繪小憩騎駝俑,作為追夢的使者,帶你重回絲路古道。在那裡,陣陣傳來的駝鈴聲,喚醒了陶俑上睡夢中的女孩,她又打起精神踏上漫漫的絲綢之路。
來源: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編輯:王廣文 審核:魯雷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