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始皇陵,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壯觀的兵馬俑。日前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秦始皇陵裡除了出土兵馬俑之外,還在秦始皇陵外城東南角一個約800平方米的陪葬坑裡,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讓當時的宮廷文化娛樂場景重現在世人面前。
在此次盛典上,李崗介紹的神秘人俑與人們印象中的兵馬俑不太一樣:這一人俑面部特徵與兵馬俑十分相似,高度不到1.8米,儘管左臂、左腿和左腳已經缺失,但從其保留的其他部位可以看到,這一人俑不像兵馬俑那樣穿著盔甲,而是只在下身穿著一條短裙,腰部有一條腰帶。
這一人俑身體筆直,但右腿後曲,足跟抬起。右手舉臂,拇指和食指指向天空。最特別的是,人俑食指的頂端有一個圓孔,向內深約12釐米,一直通向其手臂。
神秘人俑與世人熟悉的兵馬俑相似又明顯不同
根據這樣的形象,專業考古人員判斷,這一人俑的原始樣貌很可能是左腿站立支撐,呈「金雞獨立」狀,人俑食指中原來應插有一個細棒型物體,頂端很可能在轉盤子——換言之,這一人俑不是兵馬俑,而是正在進行雜耍的人俑。
據介紹,這一神秘人俑出土於秦始皇陵外城的東南角,編號K9901區域。「這一編號是考古學編號,K代表坑,9901中的『99』是年份,『01』是序號,代表這是我們1999年勘探發現的第一座坑。」李崗說,這個坑是一座有東西三條過洞、兩端分別有斜坡門道的「凸」字型木結構式陪葬坑。「1999年3月發現,5月我們就進行了發掘。」
K9901區域
這個神秘人俑被發現時位於坑中央的過洞中部,倒臥坑內,殘破為11塊。當時這裡還出土了五件人俑,這些人俑與兵馬俑「標準」的體型相比顯得參差不齊,但這一批人俑的特點一致:身上只穿著一件短裙,都在進行某種肢體運動。2011年至2013年,考古人員對這座坑進行整體發掘,又出土了一批人俑,這批人俑無論姿態、形體,都與1999年出土的人俑基本是一致的:「這些人員在雕塑中用了非常寫實的手法,把人的肌骨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
胖瘦不同的人俑
考古人員發現,「K9901」與世人熟知的秦始皇帝陵1、2、3號坑的結構基本相同,但內涵完全不一樣。目前已經修復了該區域30餘件人俑,這些姿態各異的人俑組合在一起,很可能代表的是秦代宮廷的文化娛樂活動,這座坑則是秦始皇陵中發現的又一種新類型的陪葬坑。
「秦始皇之前還有一位秦武王嬴蕩,喜歡舉鼎,在洛陽舉龍文赤鼎時把自己給砸死了。這也說明當時類似技擊、爬杆、扛鼎這種雜技在社會上是非常風靡的。」李崗介紹,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收六國伎樂俳優藝人於鹹陽,統稱為「角牴俳優之戲」,而這批神秘人俑,其實就是反映這一生活的「百戲俑」。
秦始皇陵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
「古代特別是秦代,陵園遵從『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就是帝王將生前生活全部模擬於地下。」李崗說,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句評語說「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學儲備之一」。「經過40多年的考古發掘,我們所揭示的僅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共同追尋前人的精神世界、秦的文化,以及追溯中華文明的光彩。」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