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秦始皇看到希臘雕塑後造出來……的嗎?| 造就Talk·張衛星

2020-10-18 造就

當下人類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著劇變,我們正生活在變革之中。

雖然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到變化,但人類歷史進程中,尤其是中國文明,可稱為大變革的時期屈指可數:現在是,近代中國1840年以後的100年是;由此回溯到3000年前,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代商,也即周的革命是一次;這此之後,秦統一天下又是一次,因為這次又革了800年周朝的命,並一直影響了2000多年。

亞歐大陸東端的這場大變局不僅事關中國文明的走向,同時也是世界文明格局變化的重要一環。

公元前一千紀文明變化的背景

公元前1千紀,全球的文明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早期的文明的發祥地近東地區,早期文明逐個滅亡,古代埃及文明被波斯所徵服;近東地區,誕生了第一個專制集權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後來它被希臘地區堀起的馬其頓帝國徵服,但是隨著亞歷山大的死去,大帝國也分崩離析,進入到希臘化時代、羅馬時代、羅馬帝國。

而亞歐大陸的東部,公元前1千紀的初期,商被周所滅,周分封天下的統治模式隨後陷入困境,西周滅亡後,東周各國幾乎又重蹈西周的覆轍,戰國時期,儒墨道法各家都提出了改變社會的主張,富國強兵後的國家不斷地用武力消滅小國,最後秦實現了天下一統。

戰國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一千紀這場全球性的巨變,帶來的衝擊和動蕩是前所未有的,人類的視野逐步擴大,文明從近東地區拓展到亞歐大陸腹地,幾個主要文明發生了碰撞。人類思想上進入所謂的軸心時代,哲人輩出,思想上產生了超越。

孔子與蘇格拉底

秦始皇的變化,與統一六國到建立秦朝這個歷史性的劇變有關,秦始皇陵墓的建造,也從秦國上升到帝國層面,成為帝國最重要國家工程,陵墓建設與帝國的現實需要特別是皇帝制度相適應;始皇統一天下後的十二年中,後期的思想行為發生變化,促成規劃上的秦制逐步成熟,陵墓在此思想觀念下加大建設力度,成就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的陵墓。

張衛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

考古工作部主任

秦皇陵謎題之一:為什麼要在驪山北麓這個點設置陵墓?

秦始皇以及秦始皇陵所在的關中區域,屬於亞歐大陸的東部,是我國版圖相對中心的一個位置。秦始皇陵背後是東西橫亙的大秦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始皇陵的修建就是在驪山的北麓,驪山規模非常宏大,但是驪山景觀特徵比較明顯的,只是東西長十公裡的這個地帶。秦始皇陵就位於驪山東西長十公裡所形成的一個半月形的地帶之中。

秦始皇在這個區域,進行了規劃區域,實際上這也是傳統的一個行政之地。

驪山的西端是華清池、華清宮所在的地方,而且在周朝已經開發利用了的溫泉,所以驪山的山前地帶,如果始皇沒有在這修築陵墓的話,那麼這個區域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行政之地。而始皇在這裡修築了陵墓,這個區域被改造利用,成為秦始皇想像中的死後世界。

秦始皇陵修築秦始皇陵位於驪山北路,這個半環形的地帶上,其實有一個關鍵的點非常有意思。通過多年的勘探和精確的測繪,這個山頭在整個秦陵的建設中間是一個標誌點。根據我們現在發現的遺蹟來判斷,從這個山頭向北引一條直線的話,這條直線就是秦始皇陵的南北軸線。

在這條南北軸線上,理論上有無數個點可以設置墓室,為什麼秦始皇要選擇這個點呢?

從地形和測繪的角度來判斷,這個點離驪山半環形地帶東西兩端大致相等,所以這個點的選擇是有特殊意義的,從這個點再做東西垂線,就形成了東西南北兩條軸線。整個秦始皇陵的建設,就是由這兩條軸線來展開的。

此外,秦始皇陵的建設,還適應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很多重要的遺蹟就安置在從北向南、從低到高的一個角度上,凸顯了陵墓的高大,在山前形成了另外一個人工的景觀。

驪山北麓從北到南的設置

秦皇陵謎題之二:秦始皇陵墓地宮裡究竟有什麼?

由驪山所控制的一個半月形的地帶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巨大的封土,它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金字塔,有一個巨大的底面積。

我們現在勘測它的底邊邊長大概470米,高度從不同的位置測量的話都不同,從北側區域看大概有55米高,其實形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金字塔。

秦皇陵結構圖

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它沒有那麼高,但以宏大取勝。遊客很容易看到在巍峨的驪山,有另外一種人工山,在這個巨大的封土下。如果我們能揭開這個巨大的封土的話,下面會有還有一個巨大的臺體,這個臺體東西南北是基礎的部分有240米,頂部的部分有120米,東西有豁口,對應著秦始皇陵的墓道。

這個巨大的臺體下面,才是司馬遷所描述的秦始皇陵的墓室。

秦皇陵臺體下方橫剖面圖

據現在的勘測,這個墓很多層空間。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了解到它最外層的是一個巨大的開挖空間,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深度30米。

這是一個體量巨大的空間,空間之內可能還有不同的結構。現在已經明確,最核心的結構是墓室的部位,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深度15米。這個內部的間,才是司馬遷所說的地宮。

司馬遷《史記》中對秦始皇陵記載

它有大概有這麼幾層裝置:

第一,它有防護裝置,用機械做的弩飾如果有人靠近的話,它會自動發射。

第二,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用水銀做了百川江河大海,通過機械裝置可以讓水銀流動流動。

第三,還用人魚膏做燈燭,這種燈燭可以長期點亮,不會明滅。

整個墓室,營造了一個長久不熄滅的宇宙模型,也是最核心的區域,我們目前只能通過司馬遷的描述來想像它的複雜程度。

秦皇陵謎題之三:秦始皇對死後世界的想像是怎樣的?

通過近幾年或者近幾十年來我們發掘的陪葬坑,可以對秦始皇陵墓規劃提供一些更為直觀的形象。

比如說,我們在秦始皇陵的封土西側曾經發掘過銅車馬坑,這個坑規模很大,分為不同的區域。

人可站立的青銅車馬,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

在這個坑的一條過洞就出土了兩輛青銅車馬,一輛車是立車,人可以在上面站立,可以作為乘車來使用;後面一輛車叫安車,駕駛人員和乘坐人員可以分開,保持一個隱秘的空間。

安車,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

兩輛車都是採取了實物一半的大小,它是青銅製作的,而且還裝飾有大量的變形龍紋、變形鳳紋,或雲形紋結合的圖案。現實中不能運動的車,實際上才有可能是始皇死後世界的所需要的。

我們在內外層的東南部發掘了另外一組陪葬坑。這個陪葬坑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出土了另外一批陶俑,這批陶俑的形象,完全不同於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其他陪葬坑出土的陶俑,這些陶俑有體型魁梧和瘦弱之分,並且在做各種動作。

秦始皇陵出土身材各異的陶俑

近幾年我們在這個坑裡面,還發現有穿有衣服的陶俑,這些衣服實際上還是特殊形制、裝飾有特殊裝飾物的衣服。除此以外,大量的陶俑上身和下肢是赤裸的,我們可以看到它表現了人體的結構、肌肉,肌肉背後是骨骼的支撐,再背後是我們對人體結構的認識。

前幾年BBC拍了個紀錄片,腦洞大開,認為秦始皇是看到了希臘雕塑才造出了這批陶俑,認為這批陶俑跟地中海文明或者希臘文明有很大的關係(BBC在2016年出品的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但是這批陶俑從材料到製作,它所表現的文化元素,包括製作這些陶俑的人和製作兵馬俑的人,完全同是一批人。所以實際上,這還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些陶俑我們還正在修復之中,如果修復完畢,它可能會呈現出一個秦始皇宮廷生活場景。

秦始皇陵謎題之四:秦始皇陵體現了秦始皇怎樣的宇宙觀?

回到秦始皇陵建設時期的一些基本想法,這個陵墓僅僅是始皇的死後容身之所嗎?

我們民族在秦朝時期,還沒有發展出來重生和輪迴的概念,所以陵墓它的主要功能還是跟藏有關係,也擔負著其他的不同的功能。

始皇在刻石時中提到了他理想中的秦疆域是這樣的:

從我們的分析來看,秦始皇陵在驪山北麓的建設,實際上最核心的就是巨大的封土。巨大的封土之外,有個相對來說一個中心區域,這個中心區大概成兩平方公裡左右。

秦皇陵在驪山的規劃

但是在中心區域之外,包括兵馬俑坑、青銅水禽坑是位於一個緩衝地帶上。這個緩衝地帶,實際上也是有禮制意義的。那麼更大的範圍,就是剛才我們說的驪山半月形的地帶,是我控制的區域,這實際上就是多層環繞中心,也是傳統的一種宇宙模式。通過陵墓真正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其實這個陵墓的修建,還跟秦始皇的另一種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天人一體(注釋1)結構。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記載,是我們理解秦始皇陵的一個核心鑰匙。


秦皇陵分布圖及對應的宇宙模型

在巨大的墓室下,秦始皇建成了自己的宇宙模型:外圍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一種宇宙圖式。這個宇宙圖式,又跟鹹陽的象天法地(注釋2)和秦始皇生前的極廟有很大的關係。極廟連接到上天所居住的帝居。

這樣看來,實際上是秦始皇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天下,通過陵墓實現了,由此陵墓成為天人一體結構中間重要的一環。


【名詞解釋】

天人一體:象天法地,天人一體,即是「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一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宗教信仰的基礎,也是道家的本體論思想。所謂「天」,古代有多層含義,代表天帝、神靈,代表萬物主宰,然而更多的是以「天」為宇宙自然的代表。

象天法地:出自《周易》「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本質是一個文化概念,將人類世界的社會原型附會於天地之上並賦予宇宙各物以神格,因此上天有了人類社會所擁有的以「帝」為中心的「天宮」之說, 「帝」為一顆重要的天體或星座,地上之山川、河流、建築等物成為天地相接的通道,這些基本的思想為「象天法地」創造了生活原型。它作為一種設計手法在中國傳統建築創作中常被使用,人們通過參考天體位置或其形象及其所呈現出的天文現象來創作建築或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秦始皇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始皇消滅六國後,竭力摒棄了周僵化落後的分封治國模式,創製了皇帝制度,建立以官僚體系和郡縣制為保障的中央集權的治理模式,車同軌、書同文,革除了舊有體制的弊端;統一後,秦始皇還向四方開拓疆域,在2200年前就基本奠定了我國現有疆域的大部分版圖,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秦朝在2000多年前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大部分版圖

雖然秦王朝、秦帝國十五年而亡,秦的政體模式卻延續了2000年之久。所以公元前一千紀發生在亞洲東端的這場巨變,帶來的衝擊和動蕩是前所未有的,秦始皇即古代中國這場最大的變局的一個參與者、主導者。

秦的建立並沒有根本的改變中華文明價值體系基本的走向,漢代很快又回到了巨變前軌道。但是經此巨變,秦的一些價值觀,比如大一統的思想,和以皇帝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地方郡縣制度,都融入到我們的文明之中傳統的文明之中,成為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所以費正清說,中國早在兩千年前, 就已設計出成熟官僚體制, 其治理能力,舉世無雙。錢穆說,秦帝國的建立形成了民族精神,摶成了中華民族。

相關焦點

  • 講世界八大奇蹟之「秦始皇兵馬俑」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一統六國,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他始終是讓人緬懷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基業那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享盡榮華富貴,但是生命就是這麼短暫,秦始皇死後那這些基業該怎麼辦呢?秦始皇於是將自己的陵墓打造成地宮。秦始皇說死後來到陰曹地府也是千古一帝,雖然面對地府的八方閻羅諸神,但是他毫不畏懼,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地宮——秦兵馬俑。
  • 央視今日將直播考古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今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和百戲俑坑發掘將通過央視和陝西電視臺現場直播。  2009年6月,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考古發掘,有何意外發現?揭開了哪些歷史謎團?
  • 日本60億造「兵馬俑」,復刻800座親人雕像,陰森恐怖超滲人
    人俑這個概念,大家應該是從秦始皇兵馬俑接觸到的,自從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就一直被譽為世界奇蹟,直到現在秦始皇陵都沒有被完全開發出來。是為了能夠保護那些神奇的陶俑,因為據說打開的時候這些陶俑是彩色的,空氣之後才推掉了顏色,在現代科技沒有完全。發明出能夠保護好這些討論的技術之前,不再發掘墓坑。
  • 西方學者: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2013年,英國一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這麼一個觀點,即:兵馬俑的製造靈感源於古希臘,「來源於與西方的交往,來源於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是秦始皇之前,中國只生產過很小的人俑,怎麼會突然之間,就學會了製作和真人大小差不多的兵馬俑?隨後,這一股旋風越刮越大,在2016年英國BBC還與《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裡面惟妙惟肖的塑造了秦始皇見到希臘雕像時的驚嘆,於是就在古希臘專家的幫助之下,建造了兵馬俑。
  • ...帝陵博物院院長揭秘:秦始皇陵除了兵馬俑,還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
    說到秦始皇陵,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壯觀的兵馬俑。日前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秦始皇陵裡除了出土兵馬俑之外,還在秦始皇陵外城東南角一個約800平方米的陪葬坑裡,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讓當時的宮廷文化娛樂場景重現在世人面前。
  • 《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展出
    人民網3月2日電 據芝加哥華語論壇報消息:由中國陝西省文物局和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即將正式對外開放。當地時間3月1日上午,在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著名的菲爾德博物館大廳,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來自當地中外新聞媒體近百人應邀出席了發布會。這一展覽是繼80年代芝加哥首次舉辦兵馬俑展30多年後又一次比較大型的展覽。
  •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還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西安臨潼,因其非凡獨特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以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74年在陝西西安臨潼發現了兵馬俑陣地。
  • 除了兵馬俑,秦始皇陵還出土了一批只穿一件短裙的神秘人俑|睡前分享
    說到秦始皇陵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壯觀的兵馬俑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秦始皇陵裡除了出土兵馬俑之外還在秦始皇陵外城東南角一個約800平方米的陪葬坑裡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讓當時的宮廷文化娛樂場景重現在世人面前李崗介紹的神秘人俑與人們印象中的兵馬俑不太一樣
  • 秦始皇「手辦」兵馬俑的秘密:「地下軍隊」如何煉成?
    多年以後,她仍然用「震驚」來形容看到這個「地下軍隊」時的心情。與英姿勃勃的兵馬俑面對面時,總感覺仿佛穿越時光,看到了當年那支橫掃六合的虎狼之師。  秦始皇「手辦」的秘密  在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許衛紅擔任發掘領隊。
  • 秦始皇兵馬俑氣勢不凡,個個卻都是這個手勢,兵器哪去了?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是秦始皇陵墓的殉葬區,其陪葬規模之弘大,世所罕有。據說當年秦始皇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功德高過上古三皇五帝,應該被千秋萬世流傳,於是便大興土木建造陵墓,希望死後可以照樣擁有榮華富貴和權利,動用了大量的勞工製作陶俑、陶馬等,意欲打造出一支強大的「冥界軍隊」。1974年,陝西一農民打井時無意之間挖到一個陶俑,後經考古發掘,才使得兵馬俑重見天日,轟動一時。
  •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將裂開的兵馬俑拿去檢測,真相大白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廢除了人殉制度,代之以成百上千的兵馬俑。需要知道的是,滿口以禮儀自居的西周時代都在實習人殉,其殘忍程度不要於血腥的奴隸制度。雖然兵馬俑已經取代了人殉制度,但依然有人認為它們是用活人來燒制的。那麼,這是真的嗎?一、被發現的兵馬俑「七大奇蹟」的說法,最早由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ros)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提出。
  • 世界第七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兵馬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坊間有云:「不遊兵馬俑,枉到西安城」。既然如此,就更沒有理由不去看兵馬俑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 秦始皇為何要修建一座空前絕後的陵墓,兵馬俑是怎麼發現的?
    滅六國、大一統,車同軌、郡縣制、戰匈奴、徵百越、修長城、建陵墓、夢長壽、終歸天、兵馬俑、永相伴、幾千年、墓未見。這都是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這個赫赫有名的歷史大腕,幾千年來撲朔迷離,其墓穴主室至今也沒有被打開,但是從開放的兵馬俑來看。
  • 美媒:兵馬俑武器或出自小作坊「生產線」(圖)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弓弩扳機部件  據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外媒稱,陪葬中國首位皇帝的真人大小的兵馬俑大概數得上是20世紀最令人震驚的考古學發現之一了。如今,科學家們已搞清楚那8000件兵馬俑所持弓弩的青銅扳機是怎麼造出來的。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11日報導,英國《文物》季刊詳細介紹了一份新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稱,當時有許多工匠分成各個小組,為古代皇帝秦始皇的墓穴成批生產這些青銅部件。  作為這項宏大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工匠們製作了大約8000件武士彩俑—很可能以真人作為創作靈感。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可怕,專家:即使能活著走出來,也活不過2年的!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的人,成為了第一位皇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就非常的怕死,因為他怕死了以後這些得到的東西就會消失,所以他就命令手下人去給他尋找能夠長生不老的藥。但是最後卻沒有成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認命了,所以最後給自己造一個非常大的陵墓,這就是十分出名的秦始皇陵墓。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可怕,專家:即使能活著走出來,也活不過2年的!
  • 專家用顯微鏡看到兵馬俑上的白色「花朵」,為何立馬叫停挖掘工作
    ,並且被評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兵馬俑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秦軍的勇猛風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老祖宗先進的技藝。 然而,當年專家們在發掘秦始皇陵時也曾遇到過奇怪之事,有專家曾用顯微鏡觀察挖出的兵馬俑,卻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一朵白色「花朵」映入眼球,面對這怪異的景象,專家意識到了不對勁,立馬呼籲停止秦陵的挖掘工作,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白色「花朵」到底是什麼東西?
  • 為何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盜?曾有人進去過,但出來後就金盆洗手了
    秦始皇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而秦始皇留給後人的文化瑰寶也數之不盡,從公元221年統一了六國,被記錄在史冊當中之後。直到現在,秦始皇的生命力依舊十分頑強,人們從來沒有遺忘過始皇帝。1965年後,秦始皇陵被列入了我國第1批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的名單裡面。1974年,人們又發現了秦始皇陵裡面還有兵馬俑。而除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外,秦始皇還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神秘色彩。
  • 百度百科推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 200億像素讓歷史纖毫重現
    ,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首次以200億像素的「超高清級別」將兵馬俑呈現給觀眾, 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中首個採用百億級像素進行網絡展出的歷史景觀。  200億像素纖毫重現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採用了矩陣全景技術,收錄了兵馬俑的1號坑和3號坑的高精度全景圖資料。
  • 兵馬俑裡面有真人嗎 帶你了解我國古代真人肉身泥塑
    秦始皇,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稱皇的男人,生前修築萬裡長城存留至今,死後埋入的"秦始皇陵"亦是我國的一大奇觀,秦始皇陵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那千人千面的兵馬俑,1974年出土的千件秦始皇陵兵馬俑個個面貌不一,栩栩如生,聯想始皇殘暴,讓人不禁懷疑兵馬俑是不是用真人燒制而成?
  • 秦始皇陵為何直到現在都不敢挖?專家看到衛星雲圖後,才發現謎團
    發展到後來,墓葬早已經不是安放死者這樣簡單的目的,它成為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徵,文獻史料的記載是遠遠不夠我們看到過去歷史的,所以考古挖掘墳墓,我們可以直觀看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日常喜好,特別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墓,更能看到當時最高水平的器具,最大可能還原當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