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秦漢文明」展,於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7展廳展出。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和相關拓展內容的展示,力圖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為廣大觀眾奉獻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盛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赫赫雄師統一中國,創立「皇帝」稱號,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創建文官體系,推行郡縣制度,採取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漢朝繼承了秦朝創立的各項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對外交流等領域都有發展和創新,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同時,漢朝在文化上逐漸擺脫戰國至秦時期文化的影響,在武帝時期完成蛻變,形成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所有這些使秦漢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開創、變革與奠基時期,也成就其中國王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美譽。

這次展覽是圍繞秦漢時期「開創」「變革」「奠基」「繁榮」「多元」「開放」「厚重」的時代特點精心策劃的一場原創大展,從內容結構的設計到文物展品的甄選都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呈現全新的面貌。此次參展的170件組文物中,一級文物約佔45%,其中包括著名的「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玉熊、雲紋玉高足杯、彩繪多枝陶燈、「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文物。

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

序廳部分展示一組秦始皇兵馬俑,象徵秦國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秦王朝。展覽由此開序幕,引導觀眾進入展覽,遨遊秦漢時代。

文治武功單元通過建築磚瓦、秦詔文物、錢幣、印章、封泥、兵器、漢兵馬俑、熹平石經、《儀禮》木簡等數十件文物展品,輔以文字圖表等內容,圍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以及對邊疆地區的開拓,闡釋秦漢王朝對國家的經營與管理,重點突出秦皇漢武開創性的豐功偉績及為後世中國王朝歷史奠定的堅實基礎。通過本單元,觀眾將會了解到如下內容: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建「皇帝」之號,自稱「始皇帝」,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郡縣制,創建由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組成的複雜官僚體系,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等法令,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築直道、馳道及放射狀分支道路將王朝全境聯繫起來。

漢王朝承襲秦制,以郡國並行制代替郡縣制,尤其是在武帝統治時期,為鞏固統一國家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創新與改革:通過頒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法」徹底解決諸侯王國問題,使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實行察舉制度選任官員,完善文官制度和官僚體系;改革貨幣政策,取消郡國鑄錢權,行五銖錢幣,建立穩定的貨幣制度;實施鹽鐵官營、均輸法與平準法等新財政政策,實現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採納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北徵匈奴,鑿空西域。經過前後多代的經營,漢王朝建立起堅實的皇朝體制,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達到鼎盛。

長樂未央單元展現當時上層社會的生活。通過對畫像磚、漆器及動物俑等文物的展示,闡釋在秦朝廢墟中創立的西漢王朝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經濟逐漸恢復,農業和手工業在文帝和景帝時均得到較大發展,倉廩充實,人民安居樂業,出現「文景之治」,其國力在武帝時期達到全盛,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富強的國度之一。考古出土的大量漢代文物內涵豐富、工藝精湛,其中既有豪華的樓宇院落,也有肥碩的牲畜家禽、琳琅滿目的燈具、燻爐、炊器、酒器以及各種男女偶俑,足以為例證。通過各種樂舞陶俑、日用器具、家居設施、編鐘、娛樂物品等,使觀眾仿佛通過時光隧道,穿越回那個沸騰而喧囂的時代,體驗漢代王公貴族燈光搖曳、薰香嫋嫋、珍饈滿案、美酒飄香的奢華生活,領略大漢王朝的富強、物質的充裕、市場的活躍和文化的發達。

事死如生單元講述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死亡。本單元將展示滿城竇綰墓出土的金縷玉衣、鎏金鑲玉青銅枕、玉九竅塞、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出土的兵馬俑和彩繪陶家畜、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等精美文物,詮釋漢代人對死後命運的關注以及對待死者的「事死如事生」之態度。正是這種態度孕育了漢代的厚葬之風,人們不僅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隨葬品方面也儘量做到應有盡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納入墓中。而且製作大量的人俑隨葬,可以在死後世界繼續保衛或侍奉自己。尤其是王侯貴族對永生不朽的追求,導致了喪葬用玉的高度發達,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斂屍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組成的喪葬用玉便成為漢代統治階層最具特色的喪葬習俗,貫穿兩漢四百餘年的時間。漢代特色鮮明而又內涵豐富的喪葬文化也是秦漢文明厚重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元文化單元通過青瓷、青銅工藝製品、鑄鐵製品、造紙、造船技術、醫療、天文計時方面的文物和邊疆各族的特色文物讓廣大觀眾領略秦漢時期中國領先世界的文化軟實力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秦漢時期,中國的許多文化知識與科學發明都居於當時世界前列。造紙術的發明使人類書寫材料發生了劃時代的革命。太陽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記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的問世以及張衡測量地震方位儀器地動儀的發明,均顯示了當時中國在天文、算學、地震學等領域的重大貢獻。《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的影響以及針灸麻醉技術的應用,說明中醫學的基本體系已經建立,並在病理研究、診治、針灸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冶煉鋼鐵技術的發展、紡織技術的革新、瓷器的燒造和船尾舵的發明等,都充分顯示了中國在應用技術領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西域文化、滇文化、百越文化、匈奴文化等邊疆文化在與中原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它們與漢文化共同構成秦漢時期多元的燦爛文明。

絲路交通闡釋秦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及與域外的文化交流。公元前138年,為聯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由先前自發的臨近地區之間的自然傳布轉變為在中原王朝經營下的自覺交流,形成了後人所稱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被稱作「綠洲絲綢之路」或「沙漠絲綢之路」,以長安和羅馬作為兩端。當時與漢朝遣使通好的國家除了周邊諸國外,還有遙遠的條支(今伊拉克)和大秦(羅馬)。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時期即已成形,漢政府積極開展與域外的海路交流,在徐聞、合浦等港口發舶遠洋,通使互貿。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展將秦漢王朝與域外聯繫起來,中國的絲綢、漆器、銅鏡等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域外的珍奇物品也陸續輸入中國,使異域文化逐漸融入漢文化中,有力地促進了秦漢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顯示了大一統的秦漢王朝開放和包容的胸懷。

本單元選取20餘件展品,既有域外舶來品,也有融合異域文化因素的中國製品,它們共同見證了秦漢時期中國與域外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也是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有力證明。

「尾聲」部分特別展出「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以對祖國的美好祝願結束展覽。

特別提醒:考慮到本次展覽參展文物極為珍貴,為確保文物安全和展廳內良好的參觀秩序,每天將按不同時段(上/下午)安排發放3000張門票(免費),觀眾需要在「秦漢文明」展廳入口處領票入場,每人每天限領一張。

相關焦點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位於我國北部,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6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在我國四大高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黃土堆積區,平均厚度在50~80米左右,在核心地帶甚至可達150~250米。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和《國家寶藏》都點燃了大家對秦國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 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海報 2019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實施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以下簡稱「『與天長久』特展」),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海報 同一年度內,湖南省博物館「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下簡稱「根·魂展」),選用了30件/組有代表性的文物,把主要精力放在展品詮釋上。
  • 秦漢時代奠基中華二千年
    我們再把目光推後將近兩千年,看看清代以來人們的觀點。乾隆嘉慶時期很有名的學者趙翼(1727―1814年)說:「蓋秦、漢同為天地一大變局。」他以後的很多學者都贊同這一看法。錢穆先生(1895―1990年)上個世紀30年代在北大講《秦漢史》,講義後來在1957年出版,裡面有類似的表述:秦自始皇二十六年並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後僅十五年。然開後世一統之局,定郡縣之制。
  • 秦漢與羅馬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春和景明,遇見最美秦漢創新中心
    春和景明萬物復甦秦漢創新中心換上最美春裝就讓這一抹明媚春色給大家帶去新的希望能夠在這搖曳春光裡工作生活也是生活裡的小確幸呢~滿城清風吹海棠亂紅點點團香蝶灼灼花影芳菲醉更喜庭前胭脂雨櫻花之美在於綻放之繁盛和凋落之悽美微風襲來你也會愛上樹下櫻花雨楊柳青青煙淡雨初晴一春芳意為秦漢創新中心帶來一抹明媚翠綠除了秦漢創新中心春景明媚之外秦漢新城也為大家準備了一場春日盛宴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 陝西建工秦漢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揭牌 為秦漢新城追趕超越注入「陝建...
    陝建集團董事,陝建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衛軍和陝西省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夏靜分別講話。陝西建工秦漢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是由陝西建築產業投資集團、秦漢開發建設集團、陝建一建集團、陝建二建集團、陝建六建集團、陝建機施集團6家單位出資組建,註冊本金2億元,是陝建集團緊抓大西安發展機遇,與秦漢新城深度合作的又一成果。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即將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作序,探討秦漢治理之道與羅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偏見與誤判,呼籲中西文明應當在交流互鑑的基礎之上,既尋找各自的改進之途,更淬鍊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兩百一十三期):「會飛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
    此次為保護信札不致再度流散,主動斥資競購併無償捐獻給國家文物局,為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搶救流散文物工作做出了表率。為做好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的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工作,國家文物局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中國國家圖書館,與「西諦藏書」「木音信札」合璧收藏。此次紀念展,整體展示信札原件,客觀呈現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動人往事。
  • 貴州省博物館開館了!這裡有一份觀展攻略請查收
    「古生物王國」主題展廳展示的復原恐龍場景歷史貴州——穿越萬年發現貴州遠古的豐富文化「歷史貴州」展示了自人類出現以來的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貴州歷史文化發展狀況。包括古人類、夜郎文明、土司制度及明清建省後的文教狀況等板塊。大量極具地域特色,包含著豐富歷史信息、藝術價值的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以點帶面地闡述了貴州歷史發展的進程。
  • 為什麼說秦漢時期促進魯菜的發展?山東名菜魚腹藏羊肉怎麼來的?
    )為什麼說秦漢時期促進魯菜的發展?在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十分的繁榮昌盛,富豪、地主們出去都是做馬車,大街上車水馬龍,十分熱鬧,他們居住的則是亭臺閣樓,過著燈紅酒綠、奢侈豪華放蕩的生活。相傳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他先是東巡各地郡縣,然後開始召集齊、魯的儒生70多個人來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示自己是天選之子。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戰國時期的士人縱橫各國,希望國君能夠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藍圖來指導國家發展。儘管這一時期的各學派思想不一,但都具有「託古言事」的特點,即借聖王之口明其主張。戰國諸子均欲出仕為官,其目的不完全是追求功名利祿,雖然諸學術流派的思想各有長短,但最高目標都是追求聖王之治的實現,正如《易》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 秦漢通航獲頒CCAR-135部運行合格證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8月19日下午,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副局長孫劍岷一行赴陝直股份、秦漢通航調研考察並向秦漢通航頒發CCAR-135部運行合格證。陝投集團副總經理張鋒,陝航集團董事長王永安及陝直股份、秦漢通航相關領導參加此次會議。
  • 茶的起源,六朝、秦漢、西周還是上古?中國、印度還是非洲?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 【穩就業進行時】陝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上千崗位!就等你啦!
    分別是:1.觀致汽車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寶能汽車)公司簡介寶能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3月,是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整車資源聚合和業務發展的平臺。公司總部位於深圳,主要業務涵蓋傳統及新能源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製造、銷售與售後服務以及其他相關業務。致力於打造「研發—製造—銷售—後市場」的完整產業鏈。
  •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6件(套)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與古蜀文明又一發展高峰——金沙遺址的內在聯繫。上海大學將圍繞此次展覽舉行多場學術講座,並舉辦「考古工作坊」「美術工作坊」等社教活動。
  •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秦漢的黃金是黃銅?考古證明那是黃金而不是黃銅
    黃金作為中國古代用於交易流通的特殊貨幣,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最富強的朝代之一就有西漢,在當時西漢是一個多金的朝代,但是據有關史書記載到了東漢這些黃金卻大量減少。秦漢時期儲備的黃金是非常多的,還傳出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而後來卻沒有那麼多黃金了,於是就有很多所謂的史學家站出來正面秦漢時期的黃金是黃銅,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秦漢時期的黃金其實就是真正的黃金。
  • 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 呈現安納託利亞文明
    記者 葉辰亮 攝  安納託利亞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展覽昨天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覽,所有展品均為首次來華展出。   中國與土耳其是分處亞洲東西兩端的文明古國。為加深相互了解、深化傳統友誼,2010年,兩國籤署了互辦文化年的諒解備忘錄。2011年12月,「中國文化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