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2021-01-09 澎湃新聞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2020-12-20 14: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和《國家寶藏》都點燃了大家對秦國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

你知道嗎?

除了秦鹹陽、漢長安

西安附近還有第三座秦漢都城

那就是位於閻良區的櫟陽城!

最新消息

考古人員在櫟陽城又有了大發現!

12月19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了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文中提到考古人員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櫟陽城有多重要?

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曾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從2013年4月開始,考古隊通過大範圍勘探、小規模試掘方式,以1980年-1981年考古發現城址為起點,先後確定了一號、二號、三號等三座古城。並在三號古城中勘探發現、試掘確定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判斷其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期,正是秦漢櫟陽為都的所在地。該項工作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2018—2020櫟陽城三號古城發掘

「公」字雲紋瓦當

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核心區北側的考古發掘,是多年來罕有的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築的最重要考古清理工作。

通過對三號古城核心區的一系列考古勘探、試掘和逐步的全面揭露,使我們對戰國時期,特別是從戰國中期延續到西漢初期的建築特點、形制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2018-2020年度完成的三號至九號建築的清理,是迄今為止第一次較完整的該時期「後宮」區域的整體揭露,對深入揭示戰國秦漢建築布局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從考古清理看,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的建築規模大,等級高,與文獻中秦人在櫟陽城中不斷進行的制度性改變的文獻記載相近。

櫟陽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從現有資料看,傳統上學界所講的「漢承秦制」,無論是從政治制度,還是從建築文明上,均始於櫟陽,更是很多深刻影響到今天制度的直接源頭。

對櫟陽城三號古城遺址的連續發掘,至少從建築文明的角度,不斷深刻地闡釋出在五千年不斷裂文明中,中國兩千多年統一王朝文化的傳承與演變。

來源/綜合西安市文物局、西安發布

本期監製/楊麗

原標題:《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成都市中心考古新發現見證2300年城市繁華
    新華社成都7月22日電(記者童芳)戰國縱橫家張儀的官邸所在地,杜甫、花蕊夫人等歷史名人遊玩的皇家園林摩訶池,「非壯麗無以示威儀」的明代蜀王府。記者22日從成都城市考古研討會上獲悉,成都市中心同一區域近年來陸續發現從戰國到明代的幾處重要遺存,命名為東華門遺址。
  • 李毓芳:項羽沒燒阿房宮,我考古是用鐵鍁幹出來的
    還是要靠我們考古工作者的調查,鑽探和發掘。我們首先工作的地方是阿房宮前殿遺址,我們開工的第一天,2002年10月,當時我們一行人包括社科院考古所的、西安考古所的,還有我老伴(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浩浩蕩蕩登上了夯土臺子。一看,一馬平川。我老伴說,這麼大的土臺子上面應該是一個建築群而不是一個建築,當時我們決定從這個土臺子的西部開始鑽探,從西部向東部推進。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據悉,截至2019年7月,成都東華門遺址共發現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等重要遺址。其中,蜀王府遺址出土瓷器殘片超過10000件,包括杯、盤、盞、瓶等類型,是目前中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最多、品類最豐富的遺址,為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文物支撐。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11月2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在一小型墓葬內出土肩部刻有「新亭」二字的陶缶,證明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大堡子墓地位於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地處涇河南岸臺塬(鹹陽塬東北部),黃土堆積豐厚、地勢平整開闊。
  • 成都考古再現重磅發現 劉備皇宮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關於蜀漢宮城的位置,已故的三國文化專家羅開玉曾認為,劉備改建後的蜀漢宮城,應該在成都城外西北一隅,南面與成都城連為一體,借成都城的北門為宮城南門。  2013年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的四川大劇院建築工地上,發掘出一隻神秘的石獸,被市民稱為最萌石犀。經考證,石犀製作年代距今約2000年,或為李冰治水時製作的,作鎮水之用。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馮志軍)記者27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編著的《甘肅重要考古發現(2000~2019)》《甘肅省基本建設考古報告集(一)》《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戰國戎人造車》四部考古著作於近日陸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秦漢的黃金是黃銅?考古證明那是黃金而不是黃銅
    秦漢時期儲備的黃金是非常多的,還傳出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而後來卻沒有那麼多黃金了,於是就有很多所謂的史學家站出來正面秦漢時期的黃金是黃銅,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秦漢時期的黃金其實就是真正的黃金。
  • 西安一工地又挖出「高密度」戰國墓葬群!
    通過航拍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在工地上散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矩形探坑,大的有五米見方,小的也有兩米多。記者了解到,這個工地屬於北沈家橋城中村改造項目,在去年3月份的時候,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勘探,發現了古墓葬736座,近代墓18座,現代窯3座,現代擾坑
  • 盤點2017年成都8大考古發現 涵蓋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
    央視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激發起人們對文物考古的熱情。今年成都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在此,成都晚報記者梳理出已經公之於世的2017成都8大考古發現。  1 進入二十四史的北宋高官何郯墓  發現時間:2017年2月  發現地點: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四組  考古亮點:目前四川地區已發現宋墓中規模罕見者  2 春秋戰國「地下青銅器寶庫」  發現時間:2016年3月-2017年3月  發現地點: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  考古亮點:極其少見的春秋時期船棺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01 來源:澎湃新聞 11月24日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臧知非教授做客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開放與交叉」主題系列講座,在逸夫國際會議中心作了題為「戰國秦漢士人價值觀的演變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剛剛過去的「十一」大假,10餘萬觀眾湧入成都博物館,在秦漢石犀、漢代織機等精美文物前流連忘返,觸摸感知歷史的熱度。  古蜀文明序列建立  對於晚期蜀文明而言,繼新都馬家大墓之後,2000年在成都商業街發現大型船棺墓葬遺址,被認為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家族墓地,而對蒲江飛虎村戰國船棺墓地、青白江雙元村春秋戰國墓地的發掘,發現了刻有「成都」字樣的銅矛以及各種精美青銅器。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2020-12-25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考古貴州︱胡昌國:水下的瑰寶,重現人間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昌國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無法缺少的生活要素,大量的古代人類遺址都發現於大江大河邊。其流域早年的考古發現多為一些小型的墓葬和古建築,並沒有重要的古人類遺址發現。  之後不久,在發現青銅兵器和工具的地點河床下,又出土了一批西漢時期的鐵斧和刀,還有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等文物,在亮江上遊的隱江地點也發現了青銅劍。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眾所周知,成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成都屬於古蜀文物的發祥地,2001年成都市區發現了著名的金沙遺址,而這也是繼四川三星堆遺址後有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和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的發展演進。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考古專家挖出一文物,宣稱中國煉鐵史要改寫,外國人卻表示不服
    其實"煤"這個詞是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首次使用的,但在很久之前我們已經懂得使用了,並且懂得尋找煤的一些知識,因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代,所以大致可以判斷,戰國時期中國人已經對煤有了初步認識。西周目前發現四處古墓,其中都有煤的雕飾品,而在吉仁臺溝口遺址的考古發現,戰國至秦漢時期中國人也有用煤的記錄,而對於煉鐵來說,古代是用柴燒火的,把石頭放入火種加溫,用來煉鐵,其實用煤來煉鐵更加事半功倍。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18-07-12 21:4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鹹陽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其中一座規模較大墓葬隨葬品豐富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22日發布的消息,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其中秦墓75座。兩座規模較大,其中一座隨葬品極其豐富。  63例人骨僅4例個體保存較好進行了古病理學研究  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耿慶剛介紹,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為配合鹹陽市汽車運輸技術培訓學校建設項目,在鹹陽市渭城區龔西村發掘一批戰國秦漢墓
  • 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輝——一起走進古城西安
    今天古城西安下雪了呢!今天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美麗的西安。人稱「西方有羅馬,東方有西安」,西安在古代的中國有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先後有十幾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