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存不存在、有多大、火燒沒燒?
6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在首都圖書館的講座上稱,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火燒。
李毓芳從2002年8月份開始接受發掘阿房宮的任務,在那裡經過6年多的考古發掘,最後證實阿房宮沒有被燒,其實,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面對業內質疑,李毓芳說,「考古是用事實說話,我是拿鐵鍁幹出來的。」
以下是李毓芳的演講摘錄:
阿房宮到底有多大?到底阿房宮有多大,大家都是受杜牧的影響:「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這就是詩人杜牧筆下宏大壯麗的阿房宮,是社會上對阿房宮的認識。
但阿房宮到底怎樣?還是要靠我們考古工作者的調查,鑽探和發掘。我們首先工作的地方是阿房宮前殿遺址,我們開工的第一天,2002年10月,當時我們一行人包括社科院考古所的、西安考古所的,還有我老伴(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浩浩蕩蕩登上了夯土臺子。一看,一馬平川。我老伴說,這麼大的土臺子上面應該是一個建築群而不是一個建築,當時我們決定從這個土臺子的西部開始鑽探,從西部向東部推進。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叫前殿,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以後要擴大首都,當時鹹陽在渭河以北,他想在渭河以南再建一個宮城,他把宮殿位置選在了原來皇家公園的一個地方,他在建這個前殿的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有很多皇家建築了。秦漢時期,都是先建殿,再建宮,再建城,就是說要先把大辦公樓建起來,然後再建宮城,宮城建起來後再建外面的其他的宮殿,所以我們開始探測的地址就選擇了立著阿房宮前殿石碑的土臺子上。
剛開始我們在這個土臺子上先挖了兩個坑——也就是考古上說的探方,窄條的叫探溝。挖了兩個坑之後,我一看麻煩了,坑裡沒有發現秦代的板瓦、筒瓦、瓦當,也就是說沒有發現秦代的堆積層,這就意味著這裡沒有秦代的建築。有的是什麼?東漢和宋代以後的瓦片出來了。2003年春節以後,我趕快跑回去接著挖,加大力度鑽探,加大面積發掘,我在這個土臺子上幹了兩年,我們在北牆上發現了瓦片。我發現這個牆東西寬窄不一樣,中部偏西的牆寬15米,它的瓦片只是向南側倒,而東邊兩側都有瓦片,這就確定了阿房宮前殿的土臺子上北部邊緣起了牆了。之後我們找了老百姓做了調查,有老人說,剛解放的時候,在土臺子的西邊還有南北向一溜高的土,東邊的農民也說有類似的情況,所以我們就確定了現存的這個土臺子上原來三面有牆,南面沒有牆。這個土臺子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這上面應該是一個大的宮殿建築群。
後來在臺子上鑽探發掘後發現這三面牆裡面都沒有秦代文化堆積層,這就是說這個土臺子上整個都沒有秦代文化堆積層,這意味著三面牆裡邊這個土臺子上沒有秦代宮殿建築。這個臺子的南面是什麼呢?後來,我們就挖了這個長65米寬4米的探方,我們確定這是當時修阿房宮的35萬勞役踩踏形成的路面,另外我們在土臺子的南邊發掘出來一條長285米長的壕溝,這是後來的防禦設施,因為我們在上面發現了漢代和唐代的物品。這就說明阿房宮前殿的南面沒有建成,只建成了3面有牆的一個土臺子,土臺子上沒有建築,這個土臺子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12米。
阿房宮烽火臺與阿房宮無關另外一個重要現象——我在這個土臺子上沒有發現火燒痕跡!我們當時探測得十分密,到處都是探洞,確實沒有火燒痕跡。
2004年10月份開始,我們繼續探測,土臺子開始北到渭河11公裡,西到豐河6公裡,東到皂河2公裡,南到漢武帝修的通天池,我在135平方公裡的範圍裡頭找阿房宮的建築,我覺得這樣才能萬無一失。這個範圍裡有一個地方現在還立著牌子,叫阿房宮烽火臺,烽火臺是長城上點火報警的,宮裡用得著烽火臺嗎?這碑子立的就有問題。我從南到北拉一條大探溝,弄清楚土臺子的結構,是不是烽火臺,當時的地基往上打,建築物是在高臺之上,現在是向下挖地基,南北73.5公裡,東西48.7公裡,臺子往下有3.6米深,臺子上面是建築物,低下一圈有好多柱礎石,中間一圈又有好多柱礎石,根據這些,我們判定這個不是烽火臺,這個是高臺宮殿建築。這個建築物到現在還存在著,高4.1米。通過我們的挖掘,發現瓦片、筒瓦、板瓦都是戰國時候的,什麼意思?就是在秦始皇統一以前建的,是皇家公園裡的宮殿建築,所以跟阿房宮沒有任何關係,根本不是阿房宮烽火臺,而是戰國時期皇家公園上林苑裡面的一個宮殿建築。
阿房宮上天台遺址不是阿房宮建築這個前殿遺址,夯土臺子東500米,叫上天台。這個臺子到底什麼性質的?現在立著阿房宮上天台遺址的碑子,碑的後面是我們挖的一條探溝,上去之後發現只有一塊柱礎石沒有被動過,我們就在那挖掘,挖掘之後,發現了戰國時候的瓦片,我們就斷定,這個臺子不是阿房宮時候修的,而是戰國時候修的,與阿房宮沒有關係。
阿房宮上天台北部我們又發現了一部分宮殿建築,這個遺址戰國的瓦片多,應該是戰國時代建的,也被火燒過,又發現了漢代的萬兩錢、漢代的管道,應該屬於秦漢上林苑建築。所謂的阿房宮上天台遺址不是阿房宮建築,它建築的時代是戰國時代,比秦始皇建阿房宮要早,也沿用到了漢代。
這個遺址從瓦片看都是戰國的,跟阿房宮無關。
阿房宮沒有建成整個來說,除了前殿遺址以外,在這個135平方公裡裡,我們找出10多處戰國上林苑建築、漢代上林苑建築,還有秦漢上林苑建築,都沒有發現和阿房宮前殿一樣的秦代建築,也就是說,當時秦始皇所建的只有阿房宮前殿建築,周圍都沒阿房宮建築,前殿就應該是後來人們所看到的和所認為的阿房宮遺址。當時司馬遷說,「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但南宋程大昌在《雍錄》裡面說,「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乃其立模,期使及此。那都是圖紙上設計,建成後是那樣。但我們近現代的史學家,沒有見到程大昌說的這句話,所以,歷史教材裡面都是根據杜牧寫的詩說的。
就是說,阿房宮遺址就只有阿房宮前殿了,阿房宮沒有建成。
此外,《水經注?河水》一篇記載:「池水北經鎬京東,秦阿房宮西。」「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其位於現在的灃鎬村西、王寺村西南約1公裡餘,正好從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西面流過去的。因此,這個前殿就是秦始皇建的阿房宮遺址,另外好多古文獻說阿房宮也就阿城,前殿就是阿城,在長安縣西20裡,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跟我們考古發現是一致的,這也證實了阿房宮前殿就是阿城。
所以,現在看來,阿房宮就沒有建成,就只有夯土臺子,夯層才5到18公分,新來的工人我都帶他們去臺子上看看,秦始皇監工多麼嚴,質量好,現在質量不行,監工不行,農民說當時的土都是炒熟了才建的。
項羽燒的是鹹陽宮為什麼阿房宮沒建成?首先時間不行,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開建,始皇37年秦始皇忽然就死了,朝廷就亂了,工人撤了,趕緊去給他修陵去了。秦二世元年又接著修阿房宮,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了,第三年秦就滅亡了,所以,滿打滿算,只修了4年,當時生產力非常低,能建成這麼大的夯土臺子就不容易了。
另外,從側面也說明沒建成,當時秦始皇的活動,秦二世的活動,劉邦項羽的活動都在鹹陽宮,都沒來阿房宮。還有一個側面,秦二世建阿房宮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丞相、大將軍上書趕緊鎮壓暴亂,保住朝廷,秦二世很生氣,我登基以來你們就沒幹好事,還來擋我,把他們都打入監獄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秦二世一直在修建,但沒有完成。另外,史記中寫著,先建前殿阿房,司馬遷寫書時離當時99年,他看得見阿房宮什麼樣,他看見的也是沒修完的阿房宮。
所以從考古資料裡看,阿房宮沒有建成。
阿房宮遺址也沒有經過大火焚燒。我說沒燒,但有人說燒了,說燒的垃圾平整土地的時候被拉跑了。我就找了兩個證人,當時平整土地的當地農民,兩個證人就說沒拉走垃圾,說當時剛要拉就來人說要保護,不讓拉。農民能把秦代的土拉走,為什麼上面漢代、近代的土還在,中國農民比孫悟空還厲害?我考古是用事實說話,我是拿鐵鍁幹出來的。當時項羽沒有燒阿房宮,燒哪了?燒的是秦鹹陽宮。上世紀70年代,我和我老伴在秦鹹陽宮挖掘時,發現白牆都燒成粉紅的了,木柱子都成木炭了,磚瓦都燒成黑紅色了,那是項羽燒的。
(錄音整理:孫培楠)演講人簡介: 李毓芳:中國著名古代都城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1943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在古代都城遺址斷代等方面多有建樹,關於阿房宮遺址考古使她蜚聲海內外。近來,又發現並挖掘秦漢時期世界上最長的古橋遺址廚城門大橋,引起世人極大關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漢長安城桂宮》《西漢十一陵》《陵寢史話》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