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芳:項羽沒燒阿房宮,我考古是用鐵鍁幹出來的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稱,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火燒。  CFP  圖

       阿房宮存不存在、有多大、火燒沒燒?

       6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在首都圖書館的講座上稱,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火燒。

       李毓芳從2002年8月份開始接受發掘阿房宮的任務,在那裡經過6年多的考古發掘,最後證實阿房宮沒有被燒,其實,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面對業內質疑,李毓芳說,「考古是用事實說話,我是拿鐵鍁幹出來的。」

       以下是李毓芳的演講摘錄:

阿房宮到底有多大?

       到底阿房宮有多大,大家都是受杜牧的影響:「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這就是詩人杜牧筆下宏大壯麗的阿房宮,是社會上對阿房宮的認識。

       但阿房宮到底怎樣?還是要靠我們考古工作者的調查,鑽探和發掘。我們首先工作的地方是阿房宮前殿遺址,我們開工的第一天,2002年10月,當時我們一行人包括社科院考古所的、西安考古所的,還有我老伴(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浩浩蕩蕩登上了夯土臺子。一看,一馬平川。我老伴說,這麼大的土臺子上面應該是一個建築群而不是一個建築,當時我們決定從這個土臺子的西部開始鑽探,從西部向東部推進。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叫前殿,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以後要擴大首都,當時鹹陽在渭河以北,他想在渭河以南再建一個宮城,他把宮殿位置選在了原來皇家公園的一個地方,他在建這個前殿的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有很多皇家建築了。秦漢時期,都是先建殿,再建宮,再建城,就是說要先把大辦公樓建起來,然後再建宮城,宮城建起來後再建外面的其他的宮殿,所以我們開始探測的地址就選擇了立著阿房宮前殿石碑的土臺子上。

       剛開始我們在這個土臺子上先挖了兩個坑——也就是考古上說的探方,窄條的叫探溝。挖了兩個坑之後,我一看麻煩了,坑裡沒有發現秦代的板瓦、筒瓦、瓦當,也就是說沒有發現秦代的堆積層,這就意味著這裡沒有秦代的建築。有的是什麼?東漢和宋代以後的瓦片出來了。2003年春節以後,我趕快跑回去接著挖,加大力度鑽探,加大面積發掘,我在這個土臺子上幹了兩年,我們在北牆上發現了瓦片。我發現這個牆東西寬窄不一樣,中部偏西的牆寬15米,它的瓦片只是向南側倒,而東邊兩側都有瓦片,這就確定了阿房宮前殿的土臺子上北部邊緣起了牆了。之後我們找了老百姓做了調查,有老人說,剛解放的時候,在土臺子的西邊還有南北向一溜高的土,東邊的農民也說有類似的情況,所以我們就確定了現存的這個土臺子上原來三面有牆,南面沒有牆。這個土臺子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這上面應該是一個大的宮殿建築群。

       後來在臺子上鑽探發掘後發現這三面牆裡面都沒有秦代文化堆積層,這就是說這個土臺子上整個都沒有秦代文化堆積層,這意味著三面牆裡邊這個土臺子上沒有秦代宮殿建築。這個臺子的南面是什麼呢?後來,我們就挖了這個長65米寬4米的探方,我們確定這是當時修阿房宮的35萬勞役踩踏形成的路面,另外我們在土臺子的南邊發掘出來一條長285米長的壕溝,這是後來的防禦設施,因為我們在上面發現了漢代和唐代的物品。這就說明阿房宮前殿的南面沒有建成,只建成了3面有牆的一個土臺子,土臺子上沒有建築,這個土臺子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12米。

阿房宮烽火臺與阿房宮無關

       另外一個重要現象——我在這個土臺子上沒有發現火燒痕跡!我們當時探測得十分密,到處都是探洞,確實沒有火燒痕跡。

       2004年10月份開始,我們繼續探測,土臺子開始北到渭河11公裡,西到豐河6公裡,東到皂河2公裡,南到漢武帝修的通天池,我在135平方公裡的範圍裡頭找阿房宮的建築,我覺得這樣才能萬無一失。這個範圍裡有一個地方現在還立著牌子,叫阿房宮烽火臺,烽火臺是長城上點火報警的,宮裡用得著烽火臺嗎?這碑子立的就有問題。我從南到北拉一條大探溝,弄清楚土臺子的結構,是不是烽火臺,當時的地基往上打,建築物是在高臺之上,現在是向下挖地基,南北73.5公裡,東西48.7公裡,臺子往下有3.6米深,臺子上面是建築物,低下一圈有好多柱礎石,中間一圈又有好多柱礎石,根據這些,我們判定這個不是烽火臺,這個是高臺宮殿建築。這個建築物到現在還存在著,高4.1米。通過我們的挖掘,發現瓦片、筒瓦、板瓦都是戰國時候的,什麼意思?就是在秦始皇統一以前建的,是皇家公園裡的宮殿建築,所以跟阿房宮沒有任何關係,根本不是阿房宮烽火臺,而是戰國時期皇家公園上林苑裡面的一個宮殿建築。

阿房宮上天台遺址不是阿房宮建築

       這個前殿遺址,夯土臺子東500米,叫上天台。這個臺子到底什麼性質的?現在立著阿房宮上天台遺址的碑子,碑的後面是我們挖的一條探溝,上去之後發現只有一塊柱礎石沒有被動過,我們就在那挖掘,挖掘之後,發現了戰國時候的瓦片,我們就斷定,這個臺子不是阿房宮時候修的,而是戰國時候修的,與阿房宮沒有關係。

       阿房宮上天台北部我們又發現了一部分宮殿建築,這個遺址戰國的瓦片多,應該是戰國時代建的,也被火燒過,又發現了漢代的萬兩錢、漢代的管道,應該屬於秦漢上林苑建築。所謂的阿房宮上天台遺址不是阿房宮建築,它建築的時代是戰國時代,比秦始皇建阿房宮要早,也沿用到了漢代。

       這個遺址從瓦片看都是戰國的,跟阿房宮無關。

阿房宮沒有建成

       整個來說,除了前殿遺址以外,在這個135平方公裡裡,我們找出10多處戰國上林苑建築、漢代上林苑建築,還有秦漢上林苑建築,都沒有發現和阿房宮前殿一樣的秦代建築,也就是說,當時秦始皇所建的只有阿房宮前殿建築,周圍都沒阿房宮建築,前殿就應該是後來人們所看到的和所認為的阿房宮遺址。當時司馬遷說,「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但南宋程大昌在《雍錄》裡面說,「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乃其立模,期使及此。那都是圖紙上設計,建成後是那樣。但我們近現代的史學家,沒有見到程大昌說的這句話,所以,歷史教材裡面都是根據杜牧寫的詩說的。

       就是說,阿房宮遺址就只有阿房宮前殿了,阿房宮沒有建成。

       此外,《水經注?河水》一篇記載:「池水北經鎬京東,秦阿房宮西。」「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其位於現在的灃鎬村西、王寺村西南約1公裡餘,正好從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西面流過去的。因此,這個前殿就是秦始皇建的阿房宮遺址,另外好多古文獻說阿房宮也就阿城,前殿就是阿城,在長安縣西20裡,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跟我們考古發現是一致的,這也證實了阿房宮前殿就是阿城。

       所以,現在看來,阿房宮就沒有建成,就只有夯土臺子,夯層才5到18公分,新來的工人我都帶他們去臺子上看看,秦始皇監工多麼嚴,質量好,現在質量不行,監工不行,農民說當時的土都是炒熟了才建的。

項羽燒的是鹹陽宮

       為什麼阿房宮沒建成?首先時間不行,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開建,始皇37年秦始皇忽然就死了,朝廷就亂了,工人撤了,趕緊去給他修陵去了。秦二世元年又接著修阿房宮,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了,第三年秦就滅亡了,所以,滿打滿算,只修了4年,當時生產力非常低,能建成這麼大的夯土臺子就不容易了。

       另外,從側面也說明沒建成,當時秦始皇的活動,秦二世的活動,劉邦項羽的活動都在鹹陽宮,都沒來阿房宮。還有一個側面,秦二世建阿房宮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丞相、大將軍上書趕緊鎮壓暴亂,保住朝廷,秦二世很生氣,我登基以來你們就沒幹好事,還來擋我,把他們都打入監獄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秦二世一直在修建,但沒有完成。另外,史記中寫著,先建前殿阿房,司馬遷寫書時離當時99年,他看得見阿房宮什麼樣,他看見的也是沒修完的阿房宮。

       所以從考古資料裡看,阿房宮沒有建成。

       阿房宮遺址也沒有經過大火焚燒。我說沒燒,但有人說燒了,說燒的垃圾平整土地的時候被拉跑了。我就找了兩個證人,當時平整土地的當地農民,兩個證人就說沒拉走垃圾,說當時剛要拉就來人說要保護,不讓拉。農民能把秦代的土拉走,為什麼上面漢代、近代的土還在,中國農民比孫悟空還厲害?我考古是用事實說話,我是拿鐵鍁幹出來的。當時項羽沒有燒阿房宮,燒哪了?燒的是秦鹹陽宮。上世紀70年代,我和我老伴在秦鹹陽宮挖掘時,發現白牆都燒成粉紅的了,木柱子都成木炭了,磚瓦都燒成黑紅色了,那是項羽燒的。

        (錄音整理:孫培楠)

演講人簡介:

        李毓芳:

中國著名古代都城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1943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在古代都城遺址斷代等方面多有建樹,關於阿房宮遺址考古使她蜚聲海內外。近來,又發現並挖掘秦漢時期世界上最長的古橋遺址廚城門大橋,引起世人極大關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漢長安城桂宮》《西漢十一陵》《陵寢史話》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阿房宮聞名天下,而不是被項羽所燒,專家:我們被杜牧誤導了
    唐代文學家杜牧,以一篇聞名天下的《阿房宮賦》,道盡了大秦王朝最後的榮耀,與對後人深刻的歷史教訓;阿房宮作為僅次於秦始皇陵墓的"明星地標",名氣一直"火爆"到了現代,而杜牧說阿房宮最後被項羽燒毀,這種說法卻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後世關於阿房宮的認知,其實有著很多錯誤,那麼真實的阿房宮到底是何種情況
  • 考古學家稱阿房宮沒建成:《史記》中寫得很清楚
    根據考古實證,李毓芳得出結論: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想要修建的阿房宮遺址。阿房宮沒建成,在土臺子上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紅燒土。項羽火燒的是鹹陽宮,而不是阿房宮。  說項羽沒有燒阿房宮,不僅在百姓中反響強烈,在考古界也引起震動。之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廣州舉行。當時有兩個專家說沒發現火燒痕跡,是因為農民平整土地時,把紅燒土給拉跑了。
  • 項羽火燒阿房宮是真的嗎?今天終於知道答案了。
    秦二世繼位後,並沒有繼續修建阿房宮,而是把人都調去修建驪山陵,阿房宮被迫停工。史書記載:阿房宮規模之大,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萬人。這座壯麗的宮殿,其命運多舛,還未建成的它遇上了農民起義,戰事不斷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就算秦二世有心繼續修建阿房宮,也有心無力了。
  • 歷史上的千古冤案,項羽火燒阿房宮,其實壓根就不存在
    不管是紀念愛人或者是隨意取的,這都不影響後世對阿房宮巍峨的影響,我們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阿房宮賦》裡面可以讀到,阿房宮是非常豪華的,用"金碧輝煌"這個詞語它,都覺得有些小氣了。先不說其他的,就說阿房宮的地域,要知道阿房宮三百餘裡是多麼的遼闊壯觀,加上裡面的建築,什麼金磚玉石、九曲迴廊這些可以說是因有盡有。但是真實的阿房宮真的是這樣嗎?
  • 不敢相信的歷史細節,項羽在阿房宮裡面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不敢相信的歷史細節,項羽在阿房宮裡面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情!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圍繞這個標題展開的,淡化死下面的內容可能會讓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我在這裡我就是必須和大家先說一下。在大家的觀念裡面就是我們這個阿房宮就是項羽當年一把火燒掉的,這個在正史裡面也是有著記載的,現在有了很多的新的說法,或許這個阿房宮就不是我們的項羽燒毀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情況。
  • 專家:我們錯怪項羽2000年
    我們先來看看杜牧當年是怎麼形容阿房宮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規模極其宏大,甚至一宮之中還能出現兩種不同氣候。
  • 《阿房宮賦》只是對歷史的虛構嗎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阿房宮賦》是當今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篇佳作,然而歷代文學作品中關於阿房宮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歷史的真實,又有多少是出於文人墨客的發揮之筆,這些就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了。要了解一個真實的阿房宮,修建這座宮殿的原因自然首需知曉。
  • 中國五大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推翻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堪稱奇蹟!
    4.阿房宮: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阿房宮田野考古發現,在阿房宮的夯土層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燒的紅土。找不到紅土就證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火燒的考古學證據。看報導當時考古隊隊長李毓芳都不敢把這個結果公布,阿房宮被項羽所燒已基本成為共識了。最後等整個田野考古結束後,綜合各方面證據,阿房宮根本就是一個爛尾樓,剛剛開建,也不存在被火燒的說法。
  • 火燒阿房宮的真兇是誰?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項羽與阿房宮的歷史記錄和項羽的聲音,項羽鹹陽忙,他曾多次。「秦鹹陽官」項羽預謀動機有燒阿房宮:一方面,由於起義項羽和他的叔叔向良一直在戰鬥,感情很深。和秦翔梁在戰爭中殺死了秦張漢,但沒有讓項羽切割仇恨。有可能討厭東西並燒毀阿芳宮。
  • 項羽入關中後,為何不定都鹹陽,而是定都彭城?這個成語一言道破
    在大屠殺和大掠奪的同時,項羽還放縱手下四處放火,焚毀了秦國的宮殿,甚至連秦始皇一手打造的絕世阿房宮也沒能倖免於難。熊熊大火,三月不熄;絕世宮樓,步步坍塌。對項羽來說,火燒阿房宮極大地滿足了自己的復仇心和虛榮心,然而,正是這一把火,卻燒出了不和諧。
  • 阿房宮真的存在過嗎?史記中記載它並沒有完工!
    一直也有項羽火燒阿房宮,阿房宮是中國古代最恢宏壯觀的宮殿建築,但新近的考古證明其實阿房宮並沒有建成,只是一個豆腐渣工程,也可以說是半吊子工程,這對史學界的衝擊十分巨大,使得很多歷史學家無法相信,但經過後來新一批考古學家的認真仔細的考古後,阿房宮的確沒有建成。
  • 眾所周知的成語「沐猴而冠」暴露項羽最大弱點,到死項羽都不明白
    有一個眾多周知的成語,它就是「沐猴而冠」,其中暴露項羽一個最大的弱點,直到死前項羽都不明白!所謂「沐猴而冠」,表面的意思就是猴子穿衣戴帽,從裡子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真人,用來譏諷那些愚昧無知、空有表面的人。
  • 韓生好心勸項羽建都關中卻被烹殺 項羽果真是「沐猴而冠」
    我們知道,西楚霸王項羽的性格是沽名釣譽,殘忍野蠻,貪婪嗜殺,目光短淺,這也註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有人說,項羽是「沐猴而冠」,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麼,項羽「沐猴而冠」的稱呼是怎麼來的?說項羽「沐猴而冠」的人是誰?他的結局怎麼樣?
  • 阿房宮長什麼樣,杜牧《阿房宮賦》告訴你答案
    只可惜,秦末項羽入關的時候,一把火燒了個精光,當年酌金饌玉,擊碎珊瑚,窮奢極欲的阿房宮,就因為這熊熊一炬而化成焦土,驪山四顧,如今再難看見昔日的龍樓鳳池了。這樣的往事,自然是讓人嗟嘆不已的,於是,面對著已經荒蕪的昔日豪奢之地,再聯想起大唐當時的國勢和處境,一個名叫杜牧的人,寫下了一篇曠古奇文《阿房宮賦》。
  • 阿房宮真的存在嗎?劉邦一行為證明它是虛構的,很有可能不存在
    史書上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開始了享樂、屠殺,修建阿房宮、修建長城、修建秦始皇陵、焚書坑儒等,既然秦始皇這麼的殘暴為何當時沒有人出來反抗他呢?既然他這麼的殘暴貨幣、度量衡、文字又是如何做到統一的呢?其實真正的秦始皇並沒有我們所說的那麼殘暴不仁,非但如此他還是一位少有的明君。
  • 如果秦始皇沒死,劉邦和項羽還能推翻大秦嗎?說出來別不信
    秦始皇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秦朝一時間烽煙四起,到處都是起義軍,最終這個王朝被劉邦和項羽率領的主力軍推翻。如果時間倒退,秦始皇沒有早早死去,劉邦和項羽率領的起義軍難以推翻秦朝。後人批判秦始皇主要是暴政,焚書坑儒,耗費大量的民力去修築長城和阿房宮,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造反。
  •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宮賦》走紅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宮賦】近日,海口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李文杰用rap形式背誦《阿房宮賦》走紅。李文杰介紹,自己很喜歡說唱,當時覺得單單背書太呆了,就套了一個flow直接唱出來了,但是節奏有點亂,打算大學去學習說唱。
  • 阿房宮,一座充滿古代文化的建築
    你想知道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的阿房宮嗎?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還有,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