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稱阿房宮沒建成:《史記》中寫得很清楚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李毓芳

  我國著名古代都城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1943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在古代都城遺址斷代等方面多有建樹,關於阿房宮遺址考古使她蜚聲海內外。近來,又發現並挖掘秦漢時期世界上最長的古橋遺址——廚城門大橋,引起世人極大關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漢長安城桂宮》《西漢十一陵》《陵寢史話》等。

  印象:生來就是幹考古的命

  來自陝西西安的最新消息,於1995年破土動工、2000年正式運營的原阿房宮景區將被拆除。因為該景區大部分位於正在規劃建設的「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這一重要遺址,原人造「景區」被拆除理所當然。阿房宮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去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了《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規劃將以阿房宮遺址的文物保護為核心,建立一個全方位展現秦文化及秦代歷史風貌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園。

  「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基礎是確定阿房宮遺址範圍,而阿房宮遺址範圍的最終確定,則是阿房宮考古隊歷時6年艱苦野外作業的考古成果。前不久,記者專程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

  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幹練、快人快語,說話大嗓門兒,哪像70歲的人呀?幾十年跑野外,風霜雪雨的拍打,人倒顯得年輕。她說話快、走路快、反應快、思維快,到大學講座,大學生提問題多快?學生剛閉嘴,她的回答就頂上了,還不打錛兒,就這麼快。

  北京人倒有天津人的性格。原來,李教授是咱天津衛的兒媳婦。老伴兒劉慶柱是天津人,倆人在北京大學考古系是同班同學,畢業後同在考古所工作,結為「考古夫妻」。丈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曾任考古研究所所長多年,還是阿房宮考古隊顧問,對阿房宮考古也十分熟悉。

  李毓芳常年在西安,去年下半年,她只回北京3天,匯報工作,完事立馬回西安。過年了,老兩口才回到北京。不等過完正月十五就回西安。幹嘛這麼著急?她說,工地開工啦,我得趕緊回去,這個空檔,車票好買啊!

  70歲了,還常年工作奔波在考古一線,實在是令人敬佩。

  她說她生來就是幹考古的命。他們那一屆幹考古的學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沒辦法,就樂意出野外,有癮!她做了幾十年古代都城考古,多有建樹。讓她名震四海的是阿房宮考古,因為她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識」,衝破重重阻力,顯示了勇敢的科學精神。

  關於阿房宮,有許多文獻記載,正史、野史、傳說,還有許多文學描寫。李毓芳說,我們搞考古的,就是直接面對考古實證。要以考古資料為準,不能以文獻為準。文獻是後人寫的,考古資料才是原始的記錄。考古就是重證據,眼見為實,就是還阿房宮的本來面目。

  這話說著輕鬆,做起來實在太難。不論酷暑嚴寒,在荒郊野外,一個探方一個探方地做,挖出史上最長的探溝……經過6年艱苦的野外工作,在前殿遺址夯土臺基上面,東、西、北三面牆裡都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蹟。又在北到渭河、南到昆明池北岸、西邊到封河,13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尋找阿房宮遺址,沒有發現與阿房宮前殿同時期的建築。原來說的秦始皇上天台、烽火臺、磁石門等,經過考古工作,都不是與阿房宮前殿遺址同時代的建築。上天台,只是一個高臺建築群,戰國時建的,沿用到漢代。傳統上的宮裡能有烽火臺嗎?它根本就不是烽火臺。磁石門就更不對了,它是個宮殿建築的形式,根本就不是門,更不是「安檢門」。

  根據考古實證,李毓芳得出結論: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想要修建的阿房宮遺址。阿房宮沒建成,在土臺子上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紅燒土。項羽火燒的是鹹陽宮,而不是阿房宮。

  說項羽沒有燒阿房宮,不僅在百姓中反響強烈,在考古界也引起震動。之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廣州舉行。當時有兩個專家說沒發現火燒痕跡,是因為農民平整土地時,把紅燒土給拉跑了。有人說了這樣的話,李毓芳睡不著覺了,血壓也升高了。

  她說,因為他們是長輩,我尊重他們,但他們脫離考古一線時間太長了,離實踐太遠,說出來的話不合乎常理。我尊重長輩但絕不迷信權威。我不怕你是誰,真理只有一個。

  她所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遠不止這些。比如,西安以前曾搞過一次阿房宮遺址考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10.84平方公裡。李毓芳得出的結論是2.4平方公裡。她寫出阿房宮考古報告報上去了。當地有的領導看到了,說這阿房宮考古,怎麼把阿房宮給搞沒了?下面的工作人員迫於壓力,建議李老師能不能「修改」一下?她把考古報告發給考古網,只提了一個要求:一個字也別改。結果,只改了倆標點,全文發表。

  這就是李毓芳的性格。

  在有些人看來,這可能有點兒「不近人情」。但她唯一忠誠的就是科學,是真理。

  她在臺灣輔仁大學講座時,有個學生提問:您考古得出這個結論,得到誰承認了?她說我不管誰承認,我只知道我是通過調查、鑽探、考古,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至於改不改歷史教科書,那不是我管的事。

  讓她深感欣慰的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編輯出版的最新歷史書《中國通史讀本》已經採用關於阿房宮沒建成、沒被燒的結論。國家文物局已經通過了「關於阿房宮遺址的保護規劃」。確定了遺址範圍,才能確定保護範圍嘛。這等於國家正式承認了她的考古成果。正在規劃建設的阿房宮遺址公園,僅土臺子上面的拆遷就涉及4個村子,臺子外邊還有呢,這是個不小的工程。「人造景觀」被拆除理所當然,能夠還阿房宮本來面目,我們覺得,多年的付出,值了!

  關於阿房宮的讀音

  記者:我們上中學或讀古典文學的時候,老師教的發音是阿(e)房宮,您為何主張讀阿(a)房宮?

  李毓芳:陝西是塊神奇的土地,不僅地下文物遺存豐富,而且,在民間也是保留中國古代文化比較多的地方,當地人說話,秦調秦腔,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和語法習慣。比如,站直了,他們叫「站端」;快跑,他們叫「跑快」;環城路叫「繞城路」……

  在阿房宮遺址東北邊一公裡的地方,有一個村子叫阿房宮村,這是在宋代以後出現的村子,當地人的發音叫阿(a)房宮村,簡稱阿房村,不說阿(e)房村。而且,旁、方、房,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讀音,屬同音字。我想,這種民間口頭語言的世代相傳,是有根有據的,顯示了古代漢語讀音的生命力,應該入鄉隨俗,跟著陝西的農民叫阿(a)房宮。所以,我一直叫阿(a)房宮。至於讀者採用哪種讀音,自便吧。我只是說出自己的見解,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為什麼說阿房宮沒建成

  記者:您得出阿房宮沒建成的結論,有充分的考古實證,但我想請您用通俗的語言,告訴讀者為什麼說阿房宮沒建成?

  李毓芳:先給讀者普及一點兒考古知識吧。古代建房子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是先圍一圈兒牆,在牆裡蓋房子。但是在戰國、秦朝是先建主殿,然後再建配殿、宮城,最後再建整個大城。秦始皇為什麼要建阿房宮?當時他嫌鹹陽城太擠、太小,要在「渭河以南上林苑」建阿房宮。為什麼選這兒?上林苑在戰國時期就是國家公園呀,面積非常大,後來漢武帝又給擴大了,有2000平方公裡,風景也優美。在阿房宮沒有修建以前,渭河以南整個一大片地方已經有了很多建築,這些建築是上林苑的一部分。秦始皇在上林苑裡面找了一個高地,向西南發展,欲建阿房宮。

  記者:我明白考古隊為什麼先從阿房宮前殿遺址開始工作了,前殿是第一個建的嘛。那阿房宮為什麼沒建成呢?

  李毓芳:因為時間太短啊!秦始皇35年始建阿房宮,37年他就猝死途中。修阿房宮的35萬人都調去修驪山陵墓了。秦二世在公元前209年4月重修阿房宮,之後陳勝吳廣起義,第三年秦二世就自殺了,滿打滿算不過4年時間,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沒有建成宮殿是可以理解的。

  司馬遷的《史記》不愧是「史家之絕唱」,寫得很清楚:「先建前殿阿房」。司馬遷就住在漢長安城,離這個土臺子很近,騎馬半小時,他完全可能到阿房宮去看看。所以他記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他說阿房宮沒有建成,如果建成了還要起一個美好的名字,因為沒有建成,而在「阿房」這兒建的,所以天下人稱阿房宮。《漢書·五行志》裡寫:「復起阿房,未成而亡。」也是真實的記錄。

  實證為本,考古調查非常重要

  記者:阿房宮沒建成,火燒就沒有可能了。但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描繪深入人心,怎麼會沒燒呢?

  李毓芳: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考古以實證為本。在土臺子上我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呀。沒有紅燒土,怎麼能說項羽火燒了阿房宮?考古實證表明,項羽火燒的是鹹陽宮,而不是阿房宮。許多人說我給項羽平反了。我們在鹹陽發掘宮殿,在一、二、三號宮殿建築遺址發現全部被火燒了,牆被燒成黑色的,柱子的灰都是黑的,土坯燒成跟磚似的,瓦片都燒紅了,那是被項羽的大火燒的。「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項羽進鹹陽搞的是「三光」燒光、搶光、殺光。

  記者:您說項羽沒燒阿房宮,不僅在百姓中反響強烈,在考古界也引起震動,有專家質疑,說紅燒土被農民平整土地給拉跑了……

  李毓芳:我手裡有充分的考古證據,心裡有根。實證為本,考古調查也非常重要!我回來就趕緊訪查,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的時候是生產隊長?找到兩個,聚駕莊一個,趙家堡村一個。正好央視「發現之旅」來拍電視,他們就把當時的情況說了。平整土地,沒往下邊拉土。只是從北邊平高墊低,往臺子的南部墊了墊。另外在土臺子西邊剛拉了兩車土,西安市就來人了,說這裡的土不能動,要保護。從那以後,就再沒有動過土。這是最重要的人證。再說,農民怎麼可能只把秦代的紅燒土拉走,而它上面漢代堆積層的土和瓦片不動呢?

  當時,我們所考古科技中心副主任到臺子上取了土樣,拿回北京的實驗室做分析。結果,沒有發現被火燒過的證據,也就是說臺子沒有被火燒過。我的心就非常踏實了。後來,考古圈兒裡再沒人質疑這個問題了。

  面對壓力堅守科學精神和勇氣

  記者:您說考古就是要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但這個「還原」太難了,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講真話也不容易呀。

  李毓芳:我老伴兒劉慶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考古學的使命就是尊重歷史事實,通過考古科學研究成果,還歷史以原貌,恢復我們真實的、科學的「歷史記憶」,糾正不正確、不準確的「人類記憶」。這是我們共同的觀點。但糾正這些東西,太難了。比如,當地有一處所謂的阿房宮景觀,裡面有大量火燒阿房宮的「資料」與「情景」。開始,「老闆」對我們非常熱情,說別住農民的房子,住我這裡吧,條件好。我們當然沒去。結論一出來,沒發現火燒痕跡,他態度立馬變了,冰火兩重天,說影響他生意了……

  記者:聽說來自「業內」的壓力也不小?

  李毓芳:起初,當地文物部門的一些人也不相信。說哪兒哪兒還有土臺子呢,我把這些都挖完了,在135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沒發現與阿房宮同時期的建築。我們挖的最長的探溝62米長、4米寬,這在中國考古史上,可能是最長的探溝了。像這樣的探溝,挖了幾十條,還有高密度的洛陽鏟鑽探,20釐米一個探眼,做得相當精細了,就怕有所遺漏。阿房宮考古報告報上去了。當地有的領導看到了,說這阿房宮考古隊,怎麼把阿房宮給搞沒了?

  西安以前曾搞過一次阿房宮遺址考古工作,他們得出的結論是10.84平方公裡。我得出的結論是2.4平方公裡,這差遠了!下面的人很為難,說李老師這個稿子得改。要把肯定、清晰、明確的結論改成模糊的。他們頂不住壓力。你說,我能不生氣嗎?我血壓能不高嗎?你愛怎麼改就怎麼改吧。我把原稿給考古網發去了,說你們不能給我改一個字。他們只改了兩個標點符號就發了。

  知錯必改,理所當然。可是,要改也難。就說博物館裡的那個玉杯吧,是戰國上林苑的東西,不是阿房宮遺物。阿房宮沒建成,怎麼會有玉杯呢?大殿還沒建成,先弄個玉杯擺上,那可能嗎?玉杯出土的位置跟阿房宮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我為這個著急上火,明明不是阿房宮的東西,已經證實了的,怎麼還不把解說詞改過來?我跟阿房宮沒冤沒仇,我憑什麼跟它過不去?我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也不影響我的工資。但是,我們要尊重實證、尊重科學嘛!

  野外考古以苦為樂上了癮

  記者:您這麼大年紀了,放著北京舒適的家不呆,常年跑野外,圖什麼呀?

  李毓芳:跟你說實話吧,圖過癮!幾十年幹考古,上癮了。苦是苦,但苦中有樂,其樂無窮。我在家坐不住,就愛往野外跑。一是願意過考古的癮;二是我不樂意做飯。租農民的房子住,請當地人做飯,我就愛吃農家飯。蘿蔔大白菜,特好吃。我身體這麼健康,與長期在工地有很大關係,空氣好,飯菜香,汙染少呀。一天要走很多路,也是鍛鍊。

  其實,我有一條傷腿,左腿半月板撕裂。一到冬天腿就冒涼氣,弄個皮護膝,一瘸一拐跑工地。做西漢帝陵調查時,每天爬坡上塬,腿累得不能打彎兒,得掄著腿上床。我一到工地就來精神,看到有老農,跟他們聊天,一聽他們說話的聲音腔調,哎喲,感覺那個親切啊!考古就是我的幸福,能到考古工地去,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記者:我有體會,西安的冬天很冷,聽說那裡還經常停電?

  李毓芳:遭遇停電,我在農村幾十年,都習慣了。原先是澆水澆地停電多,要保證農業用電。後來,用電量大了,老是掉閘。一停電,我們用的電暖氣就冰涼,租農民的房子,不敢生火呀,怕把人家屋子燻黑了。那個冷呀,寒氣往骨頭縫兒裡鑽。點著蠟燭,圍著大棉被坐在床上。一個星期停兩次電,就算正常。這次回北京之前,又停兩次電。有時修得快點兒,有時就很慢,夜裡12點也不來電。凍得人躺不下,只能圍著被子坐著。

  記者:為了考古,您一個女同志常年出野外,能行嗎?

  李毓芳:有人認為女同志幹不了野外考古。我偏要讓他們看看,我幹了幾十年,而且幹得挺好。那些年我住過牲口棚,住過農民的柴草房,弄得身上都是跳蚤。我還親眼看見過老鼠怎麼偷雞蛋呢!那個年代吃什麼?哪有菜呀?挖點兒野菜,挖點兒農民的苜蓿,鹹菜就餑餑,我都快成「王寶釧」了。糧食定量不夠吃的,肚子裡沒有油水呀,就買肉聯廠的湯油,是有問題的豬肉在大鍋裡熬的油,現在想起來都要吐,可那時是美味兒!一次買一塑料桶,能吃半年。

  最對不起女兒和家人

  記者:您在古代都城考古方面,屢有重大發現,建樹頗多,這些業績的取得,您最感激的人是誰?

  李毓芳:我最反感說套話。說實話,我最感恩的人就是家裡的親人。沒有他們的付出和支持,哪有我和老伴兒的成果?我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女兒。我女兒1970年出生,剛生下來擱在我母親家,為了繼續跑野外,我就吃回奶藥回奶。其實我也心疼,女兒沒吃過母親一口奶,這個決心也不好下呀!剛生完孩子,我就要求做絕育手術。醫生說那不行,不給我做。我女兒很自立很懂事,她上學、工作、談戀愛、結婚,都沒讓我們操心。她生小孩兒,我得好好表現表現。我頭天先住到在北大的同學家,她家離醫院近呀,第二天一大早,我到醫院了。女兒看見我特別激動,您這麼早就來了,她剖腹產,我得給她坐鎮呀。盡母親的義務,我的感覺很幸福。

  我非常感恩家人的幫助和支持,感謝兩邊的老人,都沒讓我們照顧,主要靠兄弟姐妹替我們盡孝。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最大支持吧。我們抽空就到天津去,兩個弟弟和弟媳為我們家付出太多了,我們對他們感恩不盡……

相關焦點

  • 阿房宮真的存在過嗎?史記中記載它並沒有完工!
    一直也有項羽火燒阿房宮,阿房宮是中國古代最恢宏壯觀的宮殿建築,但新近的考古證明其實阿房宮並沒有建成,只是一個豆腐渣工程,也可以說是半吊子工程,這對史學界的衝擊十分巨大,使得很多歷史學家無法相信,但經過後來新一批考古學家的認真仔細的考古後,阿房宮的確沒有建成。
  • 李毓芳:項羽沒燒阿房宮,我考古是用鐵鍁幹出來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稱,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火燒。  CFP  圖       阿房宮存不存在、有多大、火燒沒燒?       6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在首都圖書館的講座上稱,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火燒。       李毓芳從2002年8月份開始接受發掘阿房宮的任務,在那裡經過6年多的考古發掘,最後證實阿房宮沒有被燒,其實,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面對業內質疑,李毓芳說,「考古是用事實說話,我是拿鐵鍁幹出來的。」
  • 阿房宮聞名天下,而不是被項羽所燒,專家:我們被杜牧誤導了
    唐代文學家杜牧,以一篇聞名天下的《阿房宮賦》,道盡了大秦王朝最後的榮耀,與對後人深刻的歷史教訓;阿房宮作為僅次於秦始皇陵墓的"明星地標",名氣一直"火爆"到了現代,而杜牧說阿房宮最後被項羽燒毀,這種說法卻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後世關於阿房宮的認知,其實有著很多錯誤,那麼真實的阿房宮到底是何種情況
  • 《阿房宮賦》只是對歷史的虛構嗎
    可見,此宮殿是因為它坐落於大陵上而得其名。三、「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相關記載。所謂「四阿房廣」,古來有蜿蜒曲回,婀娜盤旋之意。可見,據司馬遷所載,阿房宮之所以為「阿房」二字,是根據宮殿曲徑幽轉的建築風格來命名的。四、傳說「秦始皇與阿房女」的故事,即秦王嬴政與一名民間女子相愛,故修建阿房以作紀念。
  • 歷史上的千古冤案,項羽火燒阿房宮,其實壓根就不存在
    不管是紀念愛人或者是隨意取的,這都不影響後世對阿房宮巍峨的影響,我們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阿房宮賦》裡面可以讀到,阿房宮是非常豪華的,用"金碧輝煌"這個詞語它,都覺得有些小氣了。先不說其他的,就說阿房宮的地域,要知道阿房宮三百餘裡是多麼的遼闊壯觀,加上裡面的建築,什麼金磚玉石、九曲迴廊這些可以說是因有盡有。但是真實的阿房宮真的是這樣嗎?
  • 火燒阿房宮的真兇是誰?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項羽與阿房宮的歷史記錄和項羽的聲音,項羽鹹陽忙,他曾多次。「秦鹹陽官」項羽預謀動機有燒阿房宮:一方面,由於起義項羽和他的叔叔向良一直在戰鬥,感情很深。和秦翔梁在戰爭中殺死了秦張漢,但沒有讓項羽切割仇恨。有可能討厭東西並燒毀阿芳宮。
  • 項羽火燒阿房宮是真的嗎?今天終於知道答案了。
    秦二世繼位後,並沒有繼續修建阿房宮,而是把人都調去修建驪山陵,阿房宮被迫停工。史書記載:阿房宮規模之大,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萬人。這座壯麗的宮殿,其命運多舛,還未建成的它遇上了農民起義,戰事不斷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就算秦二世有心繼續修建阿房宮,也有心無力了。
  • 阿房宮賦
    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曆(唐敬宗的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描寫分析  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 阿房宮長什麼樣,杜牧《阿房宮賦》告訴你答案
    杜牧出身在一個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稱的高門大姓,他的祖父,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史學家,《通典》的作者杜佑。《阿房宮賦》是他少年輕狂之時的作品,在那個時候,他敢說國家大事,敢議論朝政,這才有了我們現如今看到的這篇《阿房宮賦》。杜牧曾經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 傳誦千年的阿房宮,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傳誦千年的阿房宮,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提起阿房宮,不知道大家想到的是什麼,我記得當年上語文課語文老師講到紅樓夢裡《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裡面有一句「阿房宮,三百裡,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湘雲」,當時只覺得這史湘雲長得也太豐滿了些,後來又想這阿房宮是誰的宮殿,為什麼連一個史湘雲都住不下,後來才知道,這阿房宮在歷史上面積可是有些大的過分的。
  • 阿房宮真的存在嗎?劉邦一行為證明它是虛構的,很有可能不存在
    戰國後期,秦國從列國中脫穎而出稱成為了當時的霸主,最後秦始皇贏政經過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史書上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開始了享樂、屠殺,修建阿房宮、修建長城、修建秦始皇陵、焚書坑儒等,既然秦始皇這麼的殘暴為何當時沒有人出來反抗他呢?既然他這麼的殘暴貨幣、度量衡、文字又是如何做到統一的呢?
  • 不敢相信的歷史細節,項羽在阿房宮裡面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不敢相信的歷史細節,項羽在阿房宮裡面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情!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圍繞這個標題展開的,淡化死下面的內容可能會讓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我在這裡我就是必須和大家先說一下。在大家的觀念裡面就是我們這個阿房宮就是項羽當年一把火燒掉的,這個在正史裡面也是有著記載的,現在有了很多的新的說法,或許這個阿房宮就不是我們的項羽燒毀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情況。
  • 《阿房宮賦》情景默寫題匯總
    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阿房宮賦》中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揭示了秦亡的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教師招聘考試中,總會有一些篇目是常出現的,而針對報考高中學段的考生來說,除了常常涉及到現代文、詩歌之外,還有文言文也是常出現的考題。今天給大家分享這一篇《阿房宮賦》。在此,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 高考語文早讀21:《阿房宮賦》《赤壁賦》(情境助記)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向當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宮賦》中,寫秦王朝迅即垮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 海口一高三學生背誦《阿房宮賦》刷爆網絡!快來聽聽~
    海口一高三學生背誦《阿房宮賦》刷爆網絡!>據了解,視頻是班主任韓老師拍攝的,因為家長思念孩子,老師便記錄學生在校生活發給家長看,沒想到在網上火了起來。10月14日,記者聯繫上班主任韓雪萍老師。據韓老師介紹稱,她是一位95後,從疫情期間上網課開始,就在抖音上記錄學生的日常生活,短短一個月她的抖音號從700多粉絲漲到8萬多。
  • 新教學│觸摸語詞,體悟文學意義——《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難點)2.藉助歷代評註,能對關鍵字詞的描寫角度、句式表達效果、敘事中寓褒貶等特點進行深度體味、領悟,能說出自己的理解、感受。(難點)3.結合學者觀點,理解並思考文學意義的「阿房宮」的內涵,能說出作者構建「文學阿房宮」的深意;課後長作業中,將深化的理解表達為閱讀筆記。
  • 阿房宮,一座充滿古代文化的建築
    你想知道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的阿房宮嗎?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還有,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