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江澎,現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教學目標】
1.歷經對比、揣摩、涵泳等體悟學習過程,學生能說出起句十二字所概括的深廣內容,能以恰當的聲音形式表現「起勢雄健」的格調。(難點)
2.藉助歷代評註,能對關鍵字詞的描寫角度、句式表達效果、敘事中寓褒貶等特點進行深度體味、領悟,能說出自己的理解、感受。(難點)
3.結合學者觀點,理解並思考文學意義的「阿房宮」的內涵,能說出作者構建「文學阿房宮」的深意;課後長作業中,將深化的理解表達為閱讀筆記。(重點)
【課前準備】
學生已經歷《阿房宮賦》文本字詞學習,初通文意。能熟讀全文,可在提示下接續背誦相關文句。已閱讀了教師提供的「杜牧《阿房宮賦》集評」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蘇東坡「寒宵百讀」的故事,引出百讀深味以至讀徹悟透之必要。
【材料】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再三諮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元懷《拊掌錄》)
古人謂筆所未到氣已吞,無怪蘇長公寒宵百讀也。(徐國英《國文讀本評註》)
二、觸摸詞句,誦讀體悟
(一)當代文藝批評家霍松林先生評《阿房宮賦》前十二字時說:「起勢雄健,於敘事中寓褒貶,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
1.請說出「蜀山兀,阿房出」六字概括了哪些內容,至少說兩點。
點撥:此處稍難,擬以「蜀道難」詩句和衛星雲圖來輔助理解。秦嶺近處砍伐殆盡,而遠逾「不與秦塞通人煙」「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至蜀山取材,可見多、廣、難、重。
明確:用材之多,取材之廣,運輸之難,勞民之重。
2.請結合下面評點文字,揣摩起勢十二字之雄健氣勢。嘗試朗讀,以恰當的聲音傳達。
【材料】
燕、趙、韓、魏、齊、楚盡滅而海內一統,蜀山木盡,而阿房始成。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已後,縱心溢志寫盡,突兀可喜。(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謂視鼎如鐺,玉如石,金如塊,珠如礫也。(同上)
《阿房宮賦》一開頭,就很不平凡……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臧克家散文(二)》)
(1)以「四海一」的「一」字為朗讀突破,擬引賈誼《過秦論》文句「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將「一」字的氣勢坐實。聲音穩而長,突出掃平感,突出帝王霸氣。
時間允許,擬介紹朗讀時的旁註法。
明確:「六王畢」是沉重的感慨,譁啦啦大廈傾坍;「四海一」可見帝王的霸氣,「一」要讀出掃平天下歸一統的氣勢;「蜀山兀」有對不恤民情的憤怒;而「阿房出」要讀出一座宮殿出現在地平線上、覆壓三百餘裡的巍峨氣勢。
誦讀文首十二字表達其雄健起勢,重在理解,朗讀只是基於理解的聲音表現。
(2)鞏固練習,引古人點評「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的材料,明確以停頓處理的方式表達視鼎如鐺、視玉如石、視金如土塊、視珠如瓦礫的文意,一字一頓,聲腔貫通,以示巨大反差。
3.讀書常以評點的方式把自己獨到的見解寫下來,請在下面空格處各填一字。
(1)「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句「緊承□字,總寫阿房宮的□□,上句言其□,下句言其□」。(霍松林《文藝散論》)。
明確:空格依次為「出」「規模」「廣」「高」。
(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寫珍寶之多。「收藏、經營、精英指下文金玉等言。□寫六國珍奇。六國曆久掠取於人,故過積如山。□寫六國珍奇」。(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明確:空格處分別填「橫」「縱」。前者從地域的角度,「橫」寫珍寶之多;後者從時間的角度,「縱」寫珍寶之多。
(3)鞏固練習,一字評點「蜂房水渦」。
明確:「蜂房」指覆壓三百餘裡的宮殿遠望如蜂房一般,寫其密。「水渦」指建築的走勢如水的漩渦一般,寫其曲。
(二)古人評:「長橋臥波,未云何龍」是「今無雲,何來龍,蓋故設疑辭,極言長橋之似龍也」(《高中國文》)。說說這種用故設疑詞、以疑作比句的表達效果。
【材料】
今無雲,何來龍,蓋故設疑辭,極言長橋之似龍也。今非霽,何來虹?蓋故設疑辭,極言復道之似虹也。(同上)
更其傳神。不說「長橋如龍,復道如虹」,而說「未云何龍」,「不霽何虹」不僅筆勢跌宕,而且從驚嘆語氣中表達了對那些建築物的觀感,給客觀描寫塗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霍松林《文藝散論》)
疑其星,言鏡多也。疑其雲,言鬟之多也。(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水至膩,言脂之多也。香成煙霧,言香之多。(徐國英《國文讀本評註》)
明確:「故設疑問作比」是故意設問,無疑而問,以疑設喻。
1.找出課文中另一組「故設疑問作比」的句子,通過誦讀揣摩這組句子的表達效果。
明確:「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和「明星熒熒」四句亦如是。通過意譯方法,揣摩「故設疑問作比」的表達效果。先看「長橋臥坡」和「復道行空」兩句:晴空無雲,何來巨龍?原來橫臥水波之上的橋梁騰空而起,竟似雲中之龍;未經雨晴,何來彩虹?原來貫於長空的復道層層疊疊,竟似雨後之虹。再看「明星熒熒」四句:看哪,天邊明星閃亮,那不是星星閃爍,是晾發高臺上的宮女打開了梳妝鏡;看哪,天邊烏雲紛紛擾擾,那不是烏雲,是晨起的宮女在梳理她們凌亂的髮髻。
誦讀提示:把故設疑問的語氣讀出來,讀出讓人驚訝、讚嘆的感覺,可以用先疑而驚、後恍然而悟得的語氣去表現。
(三)《阿房宮賦》開頭十二字是怎樣「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的?
明確:總括以上品咂體味的字句,收束概括如下圖:
霍松林:前十二字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
這是秦始皇為自己建造的一個功碑。沒有阿房宮「覆壓三百餘裡」的規模,不足以顯示他滅六國、一天下的偉績;沒有讓「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壯舉,就不足以在此紀念碑中裝填上人的戰利品;沒有廣泛地把六國的珍玩奇寶收藏在一起,就沒有辦法顯示秦始皇對天下珍寶的聚攏和佔有。帝王的夢想與業績,帝王的貪婪與驕奢,都建築在這一座巍峨的功業紀念碑式的宮殿裡。在帝王的心中,這樣的阿房宮這樣的排場,才配得上他的偉業與功績:這是秦始皇心理意義上的「阿房宮」。
三、建構文學意義的「阿房宮」
史學上的阿房宮是「未成而亡」的,考古中的阿房宮是未有燒灼痕跡的,而文學上的阿房宮是杜牧極盡鋪張之能事而繪製出的無比壯麗的宮殿,但這並不是杜牧所構建的文學阿房宮的全部。
【材料】
文化學者鄭巖,從秦代的、歷史學的、文學的、圖像的和作為廢墟的五個層次去研究阿房宮。他指出它們不止停留在秦代,而是棲落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彼此並不完全重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歷史形象如何在人與物跨時空的對話中逐步建構起來,可以看到記憶與想像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交織,可以看到文學、藝術巨大的繁衍滋生能力。(鄭巖《阿房宮:記憶與想像》)
杜牧筆下文學的阿房宮,除了我們所讀到的那些繁華,還包括以下內容。
【材料】
前形容阿房,直是壯麗無比,後以「可憐焦土」四字了局,令人心灰意冷。結處發出本旨,乃知前之鋪陳,俱為垂戒設也。至處處帶定六國,亦見阿房所由來;憾始皇,並憾六國也。(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
1.《古文觀止》裡說:「一篇無數壯麗,只以四字了之。」請說出這四個字。
明確:可憐焦土。
2.杜牧構建的文學意義上的阿房宮,其全部內涵是什麼?請以八字概括。
點撥:「起勢雄健,於敘事中寓褒貶,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到此便一目了然。「負棟之柱」「架梁之椽」「釘頭磷磷」和「瓦縫參差」,說的都是阿房宮的規模與形制,但用「南畝之農夫」「機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和「周身之帛縷」來作比,其實質是用男耕、女織、口中食、身上衣來比阿房宮。所以前半句說的是秦,後半句說的是人。秦愛的是「紛奢」,人念的是其家。
明確:杜牧構建的文學意義上的阿房宮,可用「無數壯麗」「可憐焦土」八個字概括。
3.為什麼杜牧要構建一個「無數壯麗」「可憐焦土」的阿房宮呢?認真朗讀最後一段,然後學習古人評點的方法,用一個字來說明作者的根本目的。
【材料】
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後,回視向來瑰麗,亦復何有。以下因盡情痛悼之,為隋廣、叔寶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不若 《上林》 《子虛》,徒逢君之過也。(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學生齊讀最後一段)
預設:若學生答「哀」,則須明確「哀」為態度,「鑑」為目的。
明確:「鑑」。
四、長作業設計
課後請閱讀鄭巖《阿房宮:記憶與想像》 (《美術研究》2011年第3期)一文,圍繞五個層次阿房宮的特徵和杜牧如何建構文學阿房宮兩個話題完成一篇讀書筆記。
要求:2000字以上;引證文獻資料標明出處,注意學術規範,形式參照鄭巖文;本學期內完成文稿,至少與兩位同學分享交流並發送至指定郵箱。
【教學反思】
有時候,我更希望用一節課表達我的教學主張,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盛大場合。我曾深度地參與了國家高中課程方案的研製,也參與了課標的審定,更了解整本書閱讀與任務群設計的初衷。我以為用讀整本書來撥正多做題、不讀書的誤區,用任務群來收拾碎片化的知識教學,以大單元整體建構學科核心素養,是有價值的。但是,不能形式化、淺表化地追風,而要把握改革的真義,堅守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路徑。其實無論是整本書閱讀,還是任務群教學,都要求我們首先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知識觀。
知識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由表層知識構建的體系,現在常常表現為知識點、考點。語文課受考試形式的影響,太過於關注這些碎片化的知識了。一篇「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所以家傳戶誦,至今猶新也」(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的《阿房宮賦》到了我們的手中,就只剩下哪幾個加點字應該記住?哪幾個虛詞是什麼用法?哪幾個句式歸什麼類型?前寫秦之紛奢,後寫民之怨懟,貼個標籤,一篇文章就這麼教完了。
其實一篇文章並不是學過了,練過了,背過了,考過了就算完了。語文學習不能止於這一步,必須走向第二層,那就是要關注學科的基本邏輯和學科的基本方法體系,從表層的「內容之知」,深化到第二層的「方法之悟」。所以,我選用集歷代評註之大成的內容來展示讀書方法。這裡有《古文觀止》的評點,有民國時期國文課本的評點,也有古人的野史筆記、當代大家學者的集粹,匯聚了近20種材料,以厚重的學術含量展現給學生讀書的基本方法。我想,如果整本書閱讀演變為走馬觀花,那麼,這種對一篇文章朝深裡走的研讀,似乎更符合新課標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追求。
「方法之悟」還要向第三層走,那就是從美學、倫理學、社會學的意義上來探究學科根本價值訴求。今天提及的「阿房宮現象」很有意思。實際上那個未成而亡的阿房宮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人們懶得去觀其遺址、查其事實,而杜牧筆下先是無比壯麗後又一把焦土的阿房宮,竟然流傳千古。我們不禁要追問,人們何以更願意接受杜牧構建的文學阿房宮?這就是深層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意義所在。代代帝王夢想構建記載其豐功的「碑石」,最終必將被歷史焚為一炬。歷史不會躲過任何一個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深層意義。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人的使命》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凡我所見的,我都親手觸摸過,凡我所觸摸到的,我都分析過。」這些年研究體悟教學,我常以此來要求自己觸摸文本,發現真實的心靈感受,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想借用這節課來表達我對改進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一點思考,包括最後的長作業,也是讓學生長周期地、深度地觸摸文本、研究專題,這也許正是任務學習的要義所在。
此設計用於第六屆「中語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名師展示課,刊於《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