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一」「焉」「之」「流」「走」等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賦的特點及與駢體文的區別。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詞語用法與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賞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賦」的大體特點。賞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後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兩次提起,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二、解題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後,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採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餘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
3、賦。
「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多用鋪陳誇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採,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三、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1、誦讀指導。
明確:要求反覆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第一遍,藉助注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2、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①重點詞語。
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注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迴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迴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鈎心鬥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鈎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注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築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於「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並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於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這裡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裡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儘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儘量、儘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②疑難語句。
明確:「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說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為什麼用「冷」來形容?聯繫下句看為什麼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為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回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回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繫下句看,仍難說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為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悽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雲」,比喻頭髮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發;「擾擾」,這裡是「鐐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狀髮髻。為什麼用「綠」來形容頭髮,因為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雲」,而用「綠雲」,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